社会群体研究的知识谱系

二、 社会群体研究的知识谱系

知识谱系是关于领域知识内容及其发展脉络的研究,有助于为社会群体研究明确研究方向、填补研究不足和创新研究方法。我们以“社会群体”为主题,在CNKI数据库的“期刊”栏目和“博硕士”栏目中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5年至2021年,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检索出期刊论文(北大核心和CSSCI)3905篇和博硕士论文4560篇,共计8465篇。年度发文数量分布表如下:

表1 社会群体发文年度分布统计

  上表显示,自2005年以来,社会群体研究已为学界关注,发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发文数为498篇,其中有8个年份发文量高于平均数,最高年份为2017年,达到894篇。

对文献数据的处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和文献处理功能,分别以XML语言和EXCEL格式导出文献作者、研究机构、摘要和关键词四方面信息,建立论文基础信息表;二是运用BICOMB文献统计软件和UCINET社会网络软件分析“社会群体”研究的知识构成、关注群体、热点内容及研究方法,以为相似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42)

  (一)学科知识分布

中图分类号是作者对论文内容学科属性的界定,可助于发现研究主题及其分布情况。 (43) 本次研究提取了8465篇社会群体研究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根据其出现频次观察不同学科对社会群体研究的支持程度。

图1 社会群体研究知识分布示意图

如图1所示,社会群体研究共涉及政治、法律等20个学科的知识内容,意味着获得了广泛的学界关注和知识支持。其中,有三个学科的出现频次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依序分别为政治、法律学科,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及社会科学总论学科。

政治、法律学科板块主要侧重于社会群体的政治属性和法律规制研究。在政治学科板块中,社会群体研究重点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构成:一是对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组织群体的发展状况,譬如目前出现的农民工群体“城市化”、“半城市化”和“内卷化”现象,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特质,如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态度、 (44) 性别意识、 (45) 社会公平、 (46) 社会融合、媒介形象等。 (47) 二是面向社会公共秩序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如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48) 成因 (49) 及其治理和预防路径等。 (50) 三是针对社会群体的政府管理研究,侧重于社会政策制定、应急处置、社会群体保护、社会福利与保障、 (51) 治安管理及预警和监控机制等。 (52) 四是社会群体,尤其是某些特殊群体的社会作用、社会影响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研究,如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和婚姻、 (53) 职业变迁及亚文化等。 (54) 法律学科板块主要从行政法、民法、刑法及诉讼法角度研究社会群体所涉法律行为等方面研究, (55) 如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社会群体的法治功能、群体行为的法治治理等。 (56)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学科所涉社会群体研究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传播理论对社会群体的信息传播现象、 (57) 话语权和媒介形象等研究; (58) 二是不同层级教育机构中的社会群体现象研究 (59) 及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研究; (60) 三是对体育活动中的群体现象研究,如运动员群体分层、 (61) 社会体育群体凝聚力、 (62) 不同社会群体的体育运动权利及其状况等。 (63)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科学领域对于社会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群体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社会约制及社会行为的研究, (64) 如社会心理的群际焦虑、社会心态、刻板印象、群体情绪等; (65) 社会行为或群体行为方面的发生机制; (66) 运行逻辑及统计计算等。 (67) 二是社会群体与社会生活及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与影响等, (68) 如生活和消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等。 (69) 三是对社会群体的不同社会利益的研究和探讨, (70) 主要有群体利益冲突的解决、群体利益诉求表达、群体利益分化及不同利益群体类型等。 (71) 四是在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和社会规划等方面研究社会群体的发展, (72) 如社会工作对社会群体管理的介入、干预、支持和救助等。 (73)

社会群体研究的学科分布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社会群体的知识生产呈现出如下态势和趋势:一是研究内容的系统性,涉及社会群体的结构演化、行为机理、社会管理等,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研究视角的多元性,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甚至可以借鉴物理学的某些现象和方法对社会群体及其行为进行剖析,可以使人更为深入地了解社会群体的发展;三是涉及社会领域较为广泛,如军事领域、体育社团、特殊群体等。

  (二)重点关注群体

发现学界的重点关注群体有助于掌握目前国内社会群体的主要类型、形态和运行,并创新社会群体的研究领域。本书运用文献统计软件提取并建立8465篇社会群体研究论文关键词的共现矩阵,通过UCINET的“Analysis-Centrality Measure-Closeness”分析路径,进行社会群体研究关键词的网络分析,以发现具有高关注度的社会群体,如图2所示。

图2 社会群体研究知识图谱

(分析路径:Analysis-Centrality Measure-Closeness;节点连接阈值≥2)

群体的分类及其命名是社会对不同群体的标签化过程,既具有身份和功能的界定,也是社会情感的流露与表达。根据数据显示,现有研究论文对社会群体的命名缺少统一标准和系统思维,其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以社会评价为标准的群体划分,如以经济收入为依据的群体划分,像低收入群体、中产阶层等;以社会地位为依据的群体分类,包括强势群体、弱势群体等。二是以外在生理或年龄特征为依据的群体分类,如残疾人群体、“80后”大学生等。三是基于行为特征的群体命名,如农民工群体、北漂群体、大学生群体、网络趣缘群体等。根据对数据的整理,目前研究所关注较高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主要内容可见表2。





(1)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蔡生菊:《农民工群体社会功能探析》,载《甘肃农业》2008年第8期。

(3) Bruce W.Tuckman & Mary Ann C.Jensen,Stages of Small⁃Group Development Revisited.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1977(4):419⁃427.

(4) Lacoursiere Roy,The Life Cycle of Groups.载孙晓敏:《群体动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5) 王磊:《群体过程:理论解析与实证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6) 谢泽明:《网络社会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 陈丹:《与疾病的隐喻抗争:网络社群媒介“肝胆相照”论坛的健康传播实践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8) 闫文杰:《“校漂族”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西南科技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9) 李婉瑶:《个体化视角下趣缘群体兴盛现象研究:以M市“黎明脚步”为例》,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10) 谢玉进:《网络趣缘群体与青少年发展》,载《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7期。

(11) 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 闫泽茹:《“抖音”趣缘群体使用行为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武汉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13) 胡小纯:《网络动漫迷群的身份认同研究——以“名侦探柯南事务所”中的柯南迷群为例》,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14) 罗自文:《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模式研究——基于6个典型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15) 昝玉林:《网络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6)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 同上。

(18)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 昝玉林:《网络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0) 傅永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述评》,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1) 何汇江:《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载《中州学刊》2003年第3期。

(22) [美]约翰·费斯克等编:《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23) 谷楠:《多主体偶像粉丝的群体认同建立——以TFBOYS粉丝为例的质性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5页。

(24) 何汇江:《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载《中州学刊》2003年第3期。

(25) 郭雷:《迷与迷群:粉丝电影传播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建构》,河南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26) 王磊:《群体过程:理论解析与实证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27) [美]斯蒂芬·罗宾斯、蒂莫西·贾奇:《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 陆世将:《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煤矿班组安全管理方法体系研究》,山东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29) 樊建芳、张炜、黄琳:《组织行为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 宋学峰:《虚拟学习社区中基于项目的非正式学习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7页。

(31) 安冬:《群体动力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32) 栾劲松:《社会认同视角下大学生集群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吉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33)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4) 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 Turner,Ralph,H.& Lewis,M.Killian,Collective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87.

(36) 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对于“闹大”现象的描述性分析》,载《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

(37)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8) 石大建、李向平:《资源动员理论及其研究维度》,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39) [美]刘易斯·科塞等:《社会学导论》,杨心恒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0)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1) 同上。

(42) 崔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载《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年第8期。

(43) 韦忠明:《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载《情报科学》2013年第2期。

(44) 施杨:《社会发展成果如何惠及农民工群体》,载《人民论坛(中旬刊)》2016年第8期。

(45) 周庆智:《农民工阶层的政治权利与中国政治发展》,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46) 龙书芹、风笑天:《社会结构、参照群体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平感》,载《青年研究》2015年第1期。

(47) 乔同舟、李红涛:《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一个弱势群体的媒体投影》,载《新闻大学》2005年第4期。

(48) 关颖:《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特点》,载《人民论坛(中旬刊)》2011年第9期。

(49) 张荆:《社会变迁中的我国群体性事件状况与国家治理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50) 罗兴佐:《有动员无组织:熟人社会中的集体行动——对一起农村群体事件的分析》,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51) 王佳佳:《转型期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对策研究——基于浙江东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11页。

(52) 袁明旭:《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吸纳功能与机制研究》,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53) 刘红升、靳小怡:《农村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的分析》,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54) 吕红,金喜在:《中国弱势群体就业政策的保障性与灵活性分析》,载《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2期。

(55) 石红梅:《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权及其立法保护》,载《江海学刊》2014年第5期。

(56) 田文胜:《大数据时代网络群体行为的法治化治理探究》,东南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57) 滕朋:《建构与赋权:城市主流媒体中的农民工镜像》,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58) 李林、孙军华:《基于社会网络冲突信息传播的群体特征》,载《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期。

(59) 韩丽丽:《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城市融入问题分析》,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60) 江立华、何毅:《群体转换与校漂族的社会认同》,载《当代青年》2018年第5期。

(61) 谭延敏、张铁明、金宁、陆盛华:《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与群体凝聚力关系的实证研究》,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62) 莫祥德:《运动员分层与教育——评〈运动员群体社会分层论域下的文化教育研究〉》,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7期。

(63) 方新普:《社会阶层分化与体育利益群体倾向的研究》,载《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64) 李华胤:《社会公平感、愤怒情绪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探讨》,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

(65) 李蕊、付永田:《浅析媒体对社会群体形象的“刻板印象性”塑造问题——基于近年典型案例分析》,载《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6期。

(66) 郑君君、明思颖、郑小京:《社会系统中个体和群体行为及其计算实验研究的分析范式》,载《技术经济》2016年第3期。

(67) 沈惠璋:《用系统科学原理剖析群体行为涌现机理》,载《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0期。

(68) 梁宏志:《青年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外比较与启示》,载《开放导报》2010年第6期。

(69) 邹海贵、曾长秋:《罗尔斯差别原则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关注——基于社会救助(保障)制度之道德正当性与政治合法性思考》,载《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70) 刘卉:《中国社会现阶段利益群体研究》,载河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7页。

(71) 李刚、彭伟:《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利益表达机制的建构与完善》,载《开放导报》2008年第4期。

(72) 杨云革:《上访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其反思》,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页。

(73) 曹烁玮:《福利多元视角下我国孤独症群体的社会政策问题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表2 关注的群体类型及类属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