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组织管理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本部分在综合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农民工社会组织的优势与不足,从理论建设、制度完善、管理机制设计及组织自身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农民工社会组织管理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农民工社会组织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分析
综合前述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农民工社会组织发展的优势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拥有大量的社会需求。与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及高涨的农民工求助相比,现有的农民工社会组织无论是数量,还是服务质量,都无法满足现有需求,因此,具有较大的社会发展空间。二是社会认可度较高。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民工还是社会媒体都对农民工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其服务表达了认可与赞誉,具有较强的社会驱动力。三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由于社会的认可与赞誉,农民工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政府部门、基金会及学术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为农民工社会组织提供社会资本支持。
农民工社会组织在发展与建设中的问题可以从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探讨分析。影响农民工社会组织发展的内部要素主要有:一是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不高;二是队伍建设具有不稳定性,增加了管理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三是机构管理不成熟,缺乏人才与资金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制约农民工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下述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支持力度弱,得不到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的优惠;二是资金匮乏,难以满足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三是制度与政策资源供给不足,制约了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四是社会认知的局限,约束了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二)农民工社会组织管理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从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促进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内外兼修”,既需要农民工社会组织提升自身能力,也需要通过优化制度与政策设计,以提供支持和保障。本部分主要从外在环境的视角,分四个方面,为农民工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对策与建议。
1.理论先行,引领农民工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理论是人们对经验或事实的归纳与总结。它来源于实践,又可以指导实践,以检验理论的适应性。农民工与农民工社会组织现象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国际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这一现象,借鉴国外经验、总结本土经验促进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1)以国际视野、历史眼光规划农民工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对农民工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与运行中的作用及影响的认识,应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解读,从世界各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认识社会组织的价值功能、规划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从国际上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来看,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和广泛化,社会组织是重要的就业力量,是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多元化和专业化公共服务的“第三方政府”,是帮助弱者实现公平正义的公益团体,同时也成为公民参与和自治的一种生活方式。 (30) 而从数量来看,美国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1.79个,印度为10.21个。 (31) 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45个;而同时,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安全。因此,我们应该从国际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角度认识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推进社会组织的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未来几年社会发展与改革的重点。城镇化的核心就是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32) 农民工社会组织在实现其援助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教育培训及提升农民工互助意识和能力的教化职能。此外,这一具有历史战略性的发展规划的实施与完成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而应该将社会组织纳入其中,借鉴和移植国际经验,通过扩展社会组织职能,扩大社会组织发展,实现这一历史任务。
(2)研究引进国际经验
西方国家社会组织的历史渊源流长。据记载,英国的互助社传统早在公元55年就已形成。 (33)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积淀,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与规范的法律法规,从政府资助比例、社会组织激励措施、社会组织服务能力鉴识、监督评估,一直到社会组织能力培训,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同时,西方国家社会组织的管理也渗透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因此,我们应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层面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和做法,优化国内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建设。
(3)总结推广本土范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一些社会组织已经探索形成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如以实施法律援助和宣传为主要职能的“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以及通过举办合作社提升农民工互助自治能力的“东莞蓝衣工人合作社”。前者在开展法律援助的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对法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为决策部门进行法律修订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后者则与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合作,对活动开展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探索理论依据。通过对优秀社会组织工作和活动的经验与案例予以总结、推广,既可以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以为国际社会组织建设与研究领域贡献属于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与管理模式。
2.完善制度设计,推进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为适应农民工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应通过农民工社会组织制度与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完善现有制度体系,建立完整、科学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1)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
进行农民工社会组织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要从推动社会发展、优化组织管理及促进组织建设的角度,以满足需求、激励发展和规范行为为导向,整体考量与设计整个制度与法律体系,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建立农民工社会组织运行与发展的良性环境。
农民工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弱势群体——农民工的援助与教育,既有经济意义和价值,也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公平与正义,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民工社会组织制度与政策的确立要跟随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管理对象的发展。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制度设立应以激发社会组织的发展动力,促进社会组织的建设为目的,形成激励与处罚分明的规则体系,激励社会组织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微观层面,农民工社会组织的运行具有行为选择性与倾向性,对农民工与社会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应该通过制度设计规范社会组织的相关行为,引导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2)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
在现有的120余部与社会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中,理念与技术之间的冲突及不同部分之间法规政策的断裂都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与适用性,更制约了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根据制度体系顶层设计的要求,从社会组织定位方面,主要是其性质、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从社会组织运行流程方面,主要是设立条件、审批程序、评估制度,以及激励和处罚制度等方面完善与优化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制度与政策体系。
3.优化农民工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推动农民工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农民工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根据近年来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应以民政部门为核心,成立或组建国家层面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与监管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
(1)信息收集和信息交流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合(民政部门、工商部门、工青妇)的农民工社会组织信息收集和交流机制。信息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组织组成人员、结构形式、功能定位及运行状况信息;农民工对社会组织的需求和要求的信息;学界和媒体对社会组织的调查研究和报道的信息。通过信息收集,把握社会组织的运行状况、社会资源的供需状况和理论研究进展,以推进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信息交流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和服务部门之间通过对相关社会组织信息的不定期交流、专题交流、突发事件交流和重点时期交流,把握和了解社会组织的运行状况,实现对社会组织的精细管理;二是通过民政部门信息平台不定期发布管理信息,为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理论和方法咨询;通过微博等即时通信和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互动,了解农民工或社会组织的要求和需求,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2)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估机制。以对农民工社会组织的信息收集和交流为基础,建立农民工社会组织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农民工社会组织运行态势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把握;二是对社会组织运行中,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正面、负面或是否违法)和组织行为的社会效益的考察;三是对社会组织的风险评估,即以其行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益评估为基础,进行社会安全(社会影响倾向和程度等)和制度法律安全(遵守法律法规程度)等方面的考察。农民工社会组织的监督评估将通过量化评估指标、确立组织等级、实行积分管理,为决策提供依据。
(3)建立完善的导控机制。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导控机制,是指相关部门和机关对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引导、管理和服务的政策、方法及技术的总和。以对农民工社会组织的监督评估为基础,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导控机制主要包括法制导控、服务导控、资源导控、激励导控和应急反应。法制导控是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组织的基本行为;服务导控是通过相关部门的指导及合作等方式优化社会组织的行为模式;资源导控是运用政府招标和购买等形式,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人员和机会,引导社会组织的价值倾向;激励导控是通过对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分析,进行问责和激励,以激浊扬清的方式促进农民工社会组织的良性、健康发展;应急反应是在突发危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与稳定的事件时,根据相关程序和预案要求,对相关社会组织所采取的行为选择。
上述三个方面形成了促进农民工社会组织管理与发展的机制体系,制度设计为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运行的制度空间,信息收集和交流是对社会组织运行状态的把握,监督评估机制是对社会组织及其运行质量的考评,导控机制是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4.推动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内部建设
加强农民工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建设是促进其发展与壮大的基础与根本,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内部管理机制建设,二是队伍建设,三是公信力建设。
(1)农民工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建设
调查发现,现有农民工服务组织由于缺少应有的管理与约束机制,不仅引起社会及公众质疑,导致公信力下降,同时,也严重影响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以业务流程和职责权限为基础,建立农民工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与控制机制,促进对组织的内部或外部监督,形成严谨、科学的组织文化。在机制建设中,尤其应该加强和完善财务制度和相应的授权制度。前者应该鼓励开设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增加农民工服务组织的资金来源;并严格规范资金的使用管理,提升公众的信任度。后者则应通过授权审批制度建立,明确农民工社会组织人员的职责与权限,规范组织活动范围与权限。
(2)农民工社会组织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农民工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组织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工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缺乏奉献精神,对工作毫无热情,认为工资较低,没有发展前途。同时,很多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知识,而且学历的良莠不齐也给团队的专业素质提升造成一些问题。加强农民工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有利于整个组织更好地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另外,志愿者资源不足也是农民工服务组织发展中的一个制约因素。
(3)农民工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
根据调查,农民工社会组织公信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认同不够、公众监督缺失及制度监管不完善等。
在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之外,提升农民工社会组织公信力还应该加强与政府的互动,以获取更多政府资源,如政府购买组织服务等方式,提高组织的社会认可度;借助媒体宣传,加强公众了解,增加自身影响,提高社会知名度;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扩展服务职能,加强社会互动,提升组织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