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展望与构想

第五章 结束语:社会文化的适应与创新

文化是人类应对自然挑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社会群体现象是在社会高度信息化和复杂化背景下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表征形式,是人们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发展所创新的群体形态,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群体相比,在形成过程、结构形态、互动形式及行为模式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性特征。

一、 感知认同驱动的群体过程

社会群体的形成是个体向群体转化的过程,其社会基础是对所加入群体的认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曾说过:“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了。” (1) 与阶级的形成相似,网络社会群体的产生需要以认同为基础,但由于网络身份的匿名化和社会关系的拓扑化,其认同的基础则更多体现为观念、情感及诉求的相似或相同,而忽略实体利益的追求。谷楠在研究TFBOYS 粉丝聚集成群的过程中发现,TFBOYS良好的相貌和行为举止,对自己梦想的追求,以及他们纯粹、单纯的价值观都对其粉丝群体的形成和运行具有关键性影响作用。 (2) 在2017年的“于欢案”的舆情传播中,知名媒体和专业律师以信息传播和知识传播成为该舆情事件中的意见领袖,激发了网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以知名媒体和专业人员为主体的偶发性、即时性的意见群体。 (3)

二、 弱关系主导下的群体形态

在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社会群体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维系于成员之间的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而且其成员关系也受约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形成稳定的强关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交通、通信和传媒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原有的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和思想观念的解构和溶解,网络社会群体的出现就代表了社会结构及其组织形态的新趋势,流动的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或称之为液态社会。“在液态现代社会,不再有永恒的关系、纽带,人际间互有牵连,但不再着重紧密扣紧,在于可以随时松绑。”这一时代,人类原已固化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向高度不确定、流动易变的液态社会转变; (4) 其主要特征为生产方式的流动性、思维方式的碎片化、行为方式的失范化和社会关系的弱化。 (5) 相比较于社会群体的传统组织模式,网络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无关联、弱关联和弱关系。2008年发生于江苏南京的周某耕“九五至尊香烟事件”,以及2013年发生于陕西的“‘表哥’杨某才舆情事件”中,所参与网友在弱关联,乃至无关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以自发任务为中心的临时性网络,采用“众包”和“人肉搜索”的方式,从香烟和手表的图片分析入手,最终推动纪检和监察部门查实两人的贪腐事实。

三、 基于符号构建的群际互动与交流

网络社会群体所具有的高度液态性,使其成员处于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状态。在群体形态的演变过程中,群体的认同和形成既需要成员之间相似的价值观、情感共鸣及利益诉求构成群体构建的深层结构;更需要具有群际互动和群体构建作用的符号体系组成的物化形式和表层结构。在互动交流中,群体的符号体系表现为语言符号以互动仪式等,形成群体认同及群体识别的区别性特征,乃至成为群体的标志和图腾。由乙肝患者所创建的“肝胆相照”论坛,自2001年成立以来,逐步建立了成员之间互动仪式和行为模式,一是情感支持,给予交流对象在病情上的理解、共鸣、鼓励、关心和同情等;二是信息支持,主要是给予交流对象治疗、预防、就诊以及用药方面的建议、参考和知识;三是陪伴支持,主要表现为成员之间的闲聊、幽默和调侃等。与此同时,论坛也逐步形成了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语言模式。譬如,论坛中的网友为表达鼓励和乐观的情绪在说明自身病情时写道:“宝贝,对不起!我始终没有勇气去对你坦白,被你深爱的我是一名小三阳患者……我想跟你坦白,我知道这样可能会永远失去宝贝;但我更知道,如果不坦白,我会一直痛苦下去。” (6) 由此,论坛拥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截至2021年末,已登记注册会员1064823人,发帖总量4960789份。 (7)

四、 高度差异化的群体行为

借助微信、微博、QQ、抖音等软件的普及和发展,现代社会已经高度社群化和圈层化,并成为人们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同时,与传统社会群体相对比,网络社会群体的功能也高度分化和异化,根据群体行为内容和功能目标,网络社会群体呈现出如下类型:一是知识型社群,以知识传播、知识获取及技能提升为核心内容,影响力较大的群体有逻辑思维等;二是兴趣型社群,基于兴趣爱好所建立的、具有较高共鸣度和黏合度的群体,代表性群体有网络迷群、趣缘性社区、百度贴吧等;三是工作型社群,运用QQ、微信、支付宝、微博、钉钉、淘宝等软件所创立的工作型社群;四是关系型社群,依托已有人际关系建立的群体,常见的有同乡群、同学群、校友群及业主群等;五是营销型社群,也可称为社群电商,即将社群作为一种工具,进行商品销售的行为,常见的有各种营销社群。 (8) 梅特卡夫定律告诉我们:“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9) 基于这一认知和现实发展,网络社会群体有着被商业化和资本化的倾向和趋向,并逐步成为商业营销的主要途径及社群关系变现的工具。

五、 研究展望与构想

在政府力争“六保”的背景下,维护和加强社会稳定与社会安全,既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依此,未来的网络社会群体研究应该以社会稳定、社会安全及网络社群的良性治理需求为导向,构建网络社群的发展向度评估框架、网络社群的安全向度评估模式和网络社群的协同治理体系。

一是网络社群的发展向度评估。感知网络社群的演进发展态势,网络社群的发展态势感知意在探索构建网络社群的能力体系及其评价方式和方法,可以体现为“组织——行为——价值”三项内容。(1)网络社群的组织能力: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技术和方法,重点研究网络社群的结构形态、群体成员凝聚能力、群体自治能力、群体裂变能力及能力形成机理。(2)网络社群的行为能力:以群体动力和集群行为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网络社群的群体行为模式、群体行为逻辑、行为动员能力、资源动员能力及行为动力机制。(3)网络社群的价值取向:借鉴传播学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和用户画像技术,重点探究网络社群的群体性格、群体形象建构、社会价值取向及舆情和情绪传播。

二是网络社群的安全向度评估。把握网络社群的社会安全风险,网络社群的安全向度评估旨在以维护社会安全和促进社群良性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致险要素——评估模式——致因解析”三项研究,并构建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方式和指标体系:(1)安全向度关键要素:重点通过案例解剖、学理分析和法律文本分析,构建社会安全风险关键要素,形成网络社群社会安全风险评估关键要素知识图谱。(2)安全向度评估方法:运用层次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技术方法,构建网络社群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及风险等级指数,对网络社群开展适用性评估,并形成网络社群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式。(3)安全风险致因解析:运用根因分析技术、整合多学科理论,重点研究网络社群高致险因素,根据其影响权重制作网络社群社会安全风险清单,并加以深度分析形成致因解析报告。

三是网络社群的协同治理体系。助建网络社群的良性发展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是借鉴企业合规理念和技术,以网络社群的“规范——引导——发展”为导向,主要研究网络社群和网络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政策和法规体系的整理与评价,以及网络社群的合规体系。 (1)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设计:运用专家方法和问卷调查方法,构建网络社群协同治理框架、创新多元主体协同机制、规划协同治理能力构成、探索网络社会治理的社区(群)警务机制。(2)多层次的法律规制整理评价:采用文本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和技术,整理和评估现有网络社会治理法规体系并提出修订和创立建议、构建网络社群法律规制(国家法规与行业规定)知识库。(3)多角度的合规体系构建:使用专家访谈、价值链分析方法和岗位价值分析技术,形成网络社群社会安全合规清单,构建网络社群社会安全合规审计方法,探索网络社群社会安全合规运行机制构成。






(1) [英]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 谷楠:《多主体偶像粉丝的群体认同建立——以TFBOYS粉丝为例的质性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硕士学位论文。

(3) 成俊会、张思、吉清凯:《基于SNA的社会热点事件微博舆情阶段性传播网络的结构分析——以“于欢案”为例》,载《北京管理评论》2019年第3期。

(4) 郇建立:《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 黎荔:《迎向这个液态社会》,载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28131851_100212187,2021年12月25日访问。

(6) 刘瑛、孙阳:《弱势群体网络虚拟社区的社会支持研究——以乙肝论坛“肝胆相照”为例》,载《北京: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7) 《论坛指南》,详细见http://hbvhbv.info/forum/forum.php.

(8) 周琼:《社群经济时代新兴网络社群的特点及其影响》,载《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9) 方璇:《互联网企业估值的探讨:梅特卡夫模型的应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