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以对天涯社区进行的实证调查为基础,运用UCINET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和技术,分析网络社群的组织形态和存在类型,通过文献调查分析及专家访谈等方法,根据网络社群的发育程度及其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建立网络社群的风险评估体系,再以上述为基础,提出网络社群监督、引导和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从系统的角度看,机制是对其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表现为动态过程。网络社群的风险评估与导控机制是以网络社群的组织形态和行为过程为对象,形成的分析、评估及管理等诸要素和相互之间关系的设计与安排,以实现对网络社群动态监控与管理。网络社群的风险评估与导控机制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见下图。
图2 研究内容结构图
(1) 章雪:《农民工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缺失与重构》,载《理论导刊》2017年第12期。
(2) 卞桂平:《知识分子群体社会主导价值认同的问题发展轨迹》,载《理论与改革》2017年第3期。
(3) 徐明宏:《城市休闲的社会整合与管理创新研究——以杭州趣缘群体为例》,载《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4) 张琴、傅静、周霜:《我国失独群体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载《护理研究》2018年第8期。
(5) 刘艳:《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内蒙古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20页。
(6) 何云峰:《政府官员作为示范性群体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载《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2期。
(7) 张晓华、李洪新:《宗教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与系统治理——以北京守望教会事件为对象的研究》,载《系统科学学报》2014年第4期。
(8) 韩振峰:《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载《人民论坛》2019年第S1期。
(9) 闫丽莉、陈俊:《对不同社会群体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基于18个省38个市的问卷调查》,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10) 刘艳:《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内蒙古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20页。
(11) 毕晨帆:《趣缘群体的群体认同研究——以济源市“YZ”垂钓群体为例》,河南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7页。
(12) 曾雪兰:《乡村赤脚医生群体研究(1965~1985)——以北京市郊区为中心》,中共中央党校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3—27页。
(13) 张魏斌、曾锋、伍泽全、谭紫逸:《移动群体感知中基于社会关系的路由算法》,载《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年第10期。
(14) 冯翔、马美怡、施尹、虞慧群:《基于社会群体搜索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年第12期。
(15) 郑阳阳:《社会网络中基于代理的群体极化模型研究与实验分析》,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11页。
(16) 闫泽茹:《“抖音”趣缘群体使用行为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武汉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17页。
(17) 雷婷:《社会群体性事件阶段复杂性差异化的分析方法研究》,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18) 刘茜:《基于网络信访大数据的群体事件预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9页。
(19) 王琳琳:《社会网络视角下的重庆市开州区丰乐移民社区评价与优化研究》,重庆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15页。
(20) 秦敏、陈冰、夏笑宇:《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的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载《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21) 郭小弦、王建:《社会支持还是参照群体?——社会网络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的考察》,载《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1期。
(22) 刘嘉琪、齐佳音、陈曼仪:《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意见领袖与在线群体影响力关系研究》,载《情报科学》2018年第11期。
(23) 屈超:《社会网络中强关系团队和弱关系团队形成方法研究》,西北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24) 曹珊:《高知女性群体的媒介形象与社会性别秩序建构研究》,载《传媒观察》2019年第7期。
(25) 魏宝涛、战泓玮:《失独家庭的媒介话语与形象建构分析——基于知网(CNKI)报纸全文数据库的内容研究》,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26) 吕翔、刘陆民:《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情感分析的情感词典构建》,载《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27) 文宏:《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情导向与政府回应的逻辑互动——基于“雪乡”事件大数据的情感分析》,载《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1期。
(28) 王熙、王怀秀、邵颖:《弱势群体价值观教育在媒介中的声音与形象——基于对〈中国德育〉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载《少年儿童研究》2019年第1期。
(29) 梁君思:《知识分子概念的群体指涉思想资源与理论层次——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本为中心的考察》,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
(30)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 潘理、李建华、刘业政、齐佳音、姜元春等:《社交网络群体行为分析》,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32) 刘分:《移动通信网中特定群体发现及行为分析研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9页。
(33) 潘理、吴鹏、黄丹华:《在线社交网络群体发现研究进展》,载《电子与信息学报》2017年第9期。
(34) 杨阳:《探索建立社会组织评估标准指标体系:中国标准化协会会议论文集》,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15年版。
(35) 梁肖月:《社区社会组织大数据评估探索与思考——以北京市大栅栏街道社区营造实验为例》,载《社会治理》2019年第8期。
(36) 朱德米:《重大决策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37) 商迎秋:《企业战略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版。
(38) 曹玉红、尤建新、王瑞:《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社会组织筹资机制研究》,载《管理工程报》2018年第3期。
(39) 周方冶:《群体性事件的结构动因、传导机制与化解路径——基于社会分层模型的结构性分析》,载《探索》2014年第6期。
(40) 孙浩、李筱雅、王玉凤:《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活力因子研究——基于解释结构模型》,载《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41) 单飞跃、高景芳:《群体性事件成因的社会物理学解释——社会燃烧理论》,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42) 李其原、胡伟:《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与应对策略研究——基于社会燃烧理》,载《领导科学》2017年第58期。
(43) 杜鹏、钟筱红:《“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信息弱势群体及其帮扶策略》,载《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44) 张大志:《社会结构分化与包容性群众体育政策的建构》,载《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45) 贾鼎:《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与公共政策产生机制》,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46) 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载《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4期。
(47) 邹菲:《内容分析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8页。
(48) 刘奕杉、王玉琳、李明鑫:《词频分析方法的扩散与滥用现象分析》,载《新世纪图书馆》2018年第3期。
(49) 王丽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词频统计与分析》,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年第9期。
(50)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刘云德、王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1) [美]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52) 李彭伟、李亚钊:《面向事件画像的事理图谱构建方法》,载《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21年第5期。
(53) 张海涛、李佳玮、刘伟利、刘雅姝:《重大突发事件事理图谱构建研究》,载《情报学报》2021年第9期。
(54) 张磊:《农民工NGO行为倾向的网络调查研究》,载《调研世界》2016年第11期。
(55) 郑路:《大数据为社会网络分析带来“黄金时代”》,载《实证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56) 张应语、封燕:《社会网络分析回顾与研究进展》,载《科学决策》2019年第12期。
(57) 张存刚、李明、陆德梅:《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58) 刘军:《整体网分析:UCINET软件应用指南(第二版)》,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
(59) 张磊、张小霞:《〈消防科学与技术〉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载《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年第12期。
(60) 李建会、符征、张江:《计算主义——一种新的世界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61) 杨嵘均:《网络虚拟社群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62) 张文宏:《网络社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影响》,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63) 王琪:《网络社群:特征、构成要素及类型》,载《前沿》2011年第1期。
(6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载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网2021年8月27日,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02411.html,2021年9月20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