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鸟类资源及分布
广西位于我国的南部,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为界,与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四省相连。广西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三个气候带,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是我国纬度较低的省区之一。广西陆地总面积为23.67万km2,地貌属于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过渡地带,四周高,中间低,略呈盆地。广西拥有喀斯特地貌、山地丘陵盆地、冲积平原和海域等多种地貌。广西全区气候温暖、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良好的自然条件给鸟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此外,广西还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鸟类迁徙路线上,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鸟类经过广西北上繁殖或南下越冬。这些得天独厚的因素,使得广西的鸟类资源特别丰富。
虽然广西是中国现代鸟类研究的起源地之一,但是相对于周边省份,广西鸟类的调查仍然较少,广西鸟类所记录的种数也偏少。涉及广西鸟类区系与分布的信息,区外和国外的鸟类学家仍主要引用20世纪30年代的资料,如郑作新(1976)的《中国鸟类分布》共记录广西有分布的鸟类20目62科478种,马敬能等(2000)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共记录广西有分布的鸟类16目59科480种,郑光美(2005)共记录广西有分布的鸟类21目72科479种(另27亚种)。广西鸟类学家也对广西鸟类进行了多次整理,但说法不一,如韦振逸和吴名川(1985)认为广西有分布的鸟类19目56科518种,广西动物学会(1988)共记录广西有分布的鸟类19目57科462种(或亚种),吴名川(1993)共记录广西有分布的鸟类19目56科518种,龙国珍等(2000)认为广西有分布的鸟类531种(或亚种),周放等(2011)记录广西有分布的鸟类23目81科685种(另54亚种)。
近年来,在多个项目的资助下,我们对广西多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加深了对广西鸟类资源的认识。随着观鸟爱好者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广西鸟类新记录在广西被发现。我们以周放等(2011)确定的广西鸟类名录为基础,查阅2011年以后国内外有关广西鸟类的文献,结合我们的调查结果和观鸟记录,根据郑光美(2017)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确定的中国鸟类名称,对广西鸟类的种数进行了整理和统计。经过整理,目前在广西分布记录有鸟类744种,隶属23目92科。其中非雀形目鸟类22目45科344种,雀形目鸟类47科400种。由于鸟类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因此缺乏仅分布于广西的特有鸟类。白眉山鹧鸪广西亚种Arborophila gingica guangxiensis仅见于广西中南部的大明山和北部的九万大山,可视为广西的特有亚种。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也曾称为黄喉噪鹛Garrulax galbanus)曾见于广西西北部地区。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何芬奇老师的调查,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香港的蓝冠噪鹛很多来自广西西林县,但多次调查显示其可能已经在广西灭绝。
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鸟类在广西分布种数较多。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小青脚鹬、勺嘴鹬、黑嘴鸥、遗鸥、中华凤头燕鸥、黑鹳、东方白鹳、白腹军舰鸟、黑头白鹮、彩鹮、黑脸琵鹭、海南 、黄嘴白鹭、斑嘴鹈鹕、卷羽鹈鹕、秃鹫、乌雕、草原雕、白肩雕、金雕、白腹海雕、白尾海雕、冠斑犀鸟、金额雀鹛、蓝冠噪鹛、黄胸鹀等3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眉山鹧鸪、褐胸山鹧鸪、红腹角雉、勺鸡、红原鸡、白鹇、红腹锦鸡、白腹锦鸡、栗树鸭、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红胸黑雁、小天鹅、大天鹅、鸳鸯、棉凫、花脸鸭、斑头秋沙鸭、赤颈䴙䴘、角䴙䴘、黑颈䴙䴘、斑尾鹃鸠、厚嘴绿鸠、针尾绿鸠、楔尾绿鸠、红翅绿鸠、山皇鸠、灰喉针尾雨燕、褐翅鸦鹃、小鸦鹃、花田鸡、棕背田鸡、斑胁田鸡、紫水鸡、灰鹤、鹮嘴鹬、水雉、铜翅水雉、半蹼鹬、小杓鹬、白腰杓鹬、大杓鹬、翻石鹬、大滨鹬、阔嘴鹬、小鸥、大凤头燕鸥、白斑军舰鸟、红脚鲣鸟、褐鲣鸟、黑颈鸬鹚、海鸬鹚、白琵鹭、栗头 、黑冠 、岩鹭、鹗、黑翅鸢、凤头蜂鹰、褐冠鹃隼、黑冠鹃隼、高山兀鹫、蛇雕、短趾雕、鹰雕、林雕、靴隼雕、白腹隼雕、凤头鹰、褐耳鹰、赤腹鹰、日本松雀鹰、松雀鹰、雀鹰、苍鹰、白腹鹞、白尾鹞、草原鹞、鹊鹞、黑鸢、栗鸢、灰脸 鹰、大 、普通 、黄嘴角鸮、领角鸮、红角鸮、雕鸮、林雕鸮、褐渔鸮、黄腿渔鸮、褐林鸮、灰林鸮、领鸺鹠、斑头鸺鹠、纵纹腹小鸮、鹰鸮、长耳鸮、短耳鸮、仓鸮、草鸮、栗鸮、橙胸咬鹃、红头咬鹃、蓝须蜂虎、栗喉蜂虎、蓝喉蜂虎、白胸翡翠、斑头大翠鸟、大黄冠啄木鸟、黄冠啄木鸟、白腿小隼、黄爪隼、红隼、红脚隼、灰背隼、燕隼、猛隼、游隼、亚历山大鹦鹉、红领绿鹦鹉、灰头鹦鹉、花头鹦鹉、大紫胸鹦鹉、绯胸鹦鹉、蓝枕八色鸫、蓝背八色鸫、仙八色鸫、蓝翅八色鸫、长尾阔嘴鸟、银胸丝冠鸟、鹊鹂、小盘尾、蓝绿鹊、黄胸绿鹊、歌百灵、云雀、金胸雀鹛、短尾鸦雀、红胁绣眼鸟、淡喉鹩鹛、弄岗穗鹛、画眉、褐胸噪鹛、眼纹噪鹛、黑喉噪鹛、棕噪鹛、橙翅噪鹛、红翅噪鹛、红尾噪鹛、银耳相思鸟、红嘴相思鸟、巨䴓、鹩哥、紫宽嘴鸫、绿宽嘴鸫、红喉歌鸲、蓝喉歌鸲、白喉林鹟、棕腹大仙鹟、大仙鹟、蓝鹀等161种。
一些在广西分布的鸟类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性濒危种类。其中被列为极危(CR)级别的有青头潜鸭、勺嘴鹬、中华凤头燕鸥、白腹军舰鸟、蓝冠噪鹛和黄胸鹀6种;被列为濒危(EN)级别的有中华秋沙鸭、大杓鹬、小青脚鹬、大滨鹬、东方白鹳、黑脸琵鹭、海南 、栗头 、草原雕、鹊鹂和巨䴓11种;被列为易危(VU)级别的有黄腹角雉、白冠长尾雉、小白额雁、红胸黑雁、角䴙䴘、花田鸡、三趾鸥、黑嘴鸥、遗鸥、黄嘴白鹭、乌雕、白肩雕、仙八色鸫、白颈鸦、远东苇莺、东亚蝗莺、弄岗穗鹛、金额雀鹛、中华草鹛、白喉林鹟、田鹀和硫黄鹀22种;被列为近危(NT)级别的有白眉山鹧鸪、鹌鹑、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罗纹鸭、白眼潜鸭、斑胁田鸡、蛎鹬、距翅麦鸡、黑尾塍鹬、斑尾塍鹬、白腰杓鹬、灰尾漂鹬、红腹滨鹬、红颈滨鹬、弯嘴滨鹬、白额鹱、黑头白鹮、斑嘴鹈鹕、卷羽鹈鹕、高山兀鹫、秃鹫、草原鹞、斑头大翠鸟、亚历山大鹦鹉、花头鹦鹉、大紫胸鹦鹉、绯胸鹦鹉、紫寿带、白翅蓝鹊和斑背大尾莺31种。2011年后新增的广西鸟类种或亚种记录信息见表1。
表1 2011年后新增的广西鸟类种或亚种记录信息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由于分类地位变动,广西原有亚种分布记录、现视为独立种的鸟类未列入表中。有亚种名的为新增亚种记录。已经发表的记录则以发表文献为准。
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广西被列入东洋界的华中区和华南区。其中广西南部和广东及福建的南部属于华南区的闽广沿海亚区,广西北部的丘陵地带则属于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华南区和华中区在广西的界线大致沿红水河延伸至大瑶山一带。广西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各地鸟类组成不同,可以根据鸟类组成和地形差异,大致将广西分成6个地理单元: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的桂西南低山丘陵小区、桂西北中山丘陵小区、桂南沿海丘陵小区、桂东南低山丘陵小区、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桂中岩溶平原小区、桂北中山丘陵小区。需要说明的是,桂西南低山丘陵小区和桂西北中山丘陵小区虽然被广泛视为闽广沿海亚区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在鸟类组成上与闽广沿海亚区差异较大,反而与滇南山地亚区更为接近。
桂西南低山丘陵小区包括百色、崇左和防城港的几个县(区),与越南接壤。该区域主要为岩溶丘陵,在十万大山和西大明山一带也有部分土山分布。在少数地区还有保存较好的森林分布,是广西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据初步统计,该区域共分布有鸟类513种,隶属于22目79科。该区域留鸟达293种,只分布在这一区域的鸟类较多,如褐胸山鹧鸪、冠斑犀鸟、弄岗穗鹛和小盘尾等。桂西南鸟类资源虽然丰富,但也有许多鸟类已经多年未见活动,尤其是一些森林鸟类,如绯胸鹦鹉、大黄冠啄木鸟和黄冠啄木鸟等,可能在这一区域已经消失。
桂西北中山丘陵小区包括百色和河池的几个县(区),与云南和贵州相连。该区域主要为中山丘陵,也有部分岩溶丘陵,在少数地区还有保存较好的森林分布。该区域共分布有鸟类465种,隶属于20目70科。该区域留鸟达256种,只分布在这一区域的鸟类有黑颈长尾雉等。该区域的鸟类组成有较多的西南区成分,与云南和贵州的鸟类组成较为相似。
桂南沿海丘陵小区包括北部湾沿海及周围的低海拔丘陵或平原区域,原生森林植被通常已经被破坏,主要为人工林、农田和居民区生境。该区域共分布有鸟类478种,隶属于22目85科。该区域迁徙鸟类种类较多,有冬候鸟222种、旅鸟45种。每年有大量的鸻鹬类和猛禽沿这一区域迁徙,规模较为集中。一些海洋性鸟类,如白斑军舰鸟和褐鲣鸟等,仅偶尔见于这一区域。
桂东南低山丘陵小区包括梧州和玉林与广东交界的区域,该区域的原生森林植被通常已经被破坏,主要为人工林、农田和居民区生境。该区域共分布有鸟类329种,隶属于19目73科,是广西鸟类多样性相对较低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有留鸟165种,但缺乏只分布于这一区域的鸟类。
桂中岩溶平原小区包括广西中部的来宾、柳州、河池、贵港和南宁的几个县(区)。该区域主要为岩溶平原,原生植被基本已被破坏。在大瑶山和大明山等土山地区,尚保留部分完好的森林。该区域共分布有鸟类457种,隶属于19目77科。该区域有留鸟230种,但缺乏只分布于这一区域的鸟类。
桂北中山丘陵小区包括桂林、贺州和柳州的部分县(区),与湖南相连。该区域主要为中山丘陵,也有部分岩溶丘陵,在少数地区还有保存较好的森林分布。该区域共分布有鸟类398种,隶属于19目74科。该区域留鸟达202种,只分布于这一区域的鸟类较多,有黄腹角雉、红腹角雉和勺鸡等。该区域鸟类组成有较多的华中区鸟类成分,与湖南的鸟类组成较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