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锤打打出奇迹

锤锤打打出奇迹

经过炉火煅烧的各种制品、工具,千姿百态,大小不一。有千钧重的铁锚,也有轻如羽毛的绣花针。就让我们好好领略一下我国锤锻技术的魅力吧!

制作刀斧时,要先把铁料放在火炉里加热,烧红后打制成刀斧的形状,之后还要进行嵌钢和包钢,再放进水里,使质地变得坚固。刀斧基本锻造成形后,还要进行打磨,使它们变得锋利。

斧头上需要留一个用来装木柄的空洞。事先打出一段铁,冷却后作为骨架。把烧红的铁包在骨架外面锤打,因为冷铁与热铁不会黏合在一起,所以会形成空洞。

开垦土地、种植庄稼用的锄头、铁锹、犁等农具,都是先把熟铁锻造成形,再在刃口处浇上熔化后的生铁,淬火后,一件坚韧的农具就做好了。生铁的量一定要掌握好,淋少了,器具不够坚硬;淋多了,又会因为太硬而容易折断。

锉刀是用纯钢做的。淬火之前钢质还比较软,这时,用淬火后的钢凿在锉坯上划出纵斜交错的纹理。而且注意下刀时要保持倾斜,这样划出的纹沟才有锋芒。划好纹路后,再把锉坯烧红,取出冷却后淬火,锉刀就做好了。

做锯片时,只需要把熟铁锻打成薄铁条。既不需要加钢,也不用淬火。铁条烧红降温之后,不断地锤打它,增加它的韧性,最后用锉刀开齿,一块锯片就做好了。

长锯可以用来剖开木料,短锯用来截断木料,锯齿最细的可以用来锯竹子。要是锯齿变钝了,可以用锉刀把锯齿一个个重新磨锋利,就能继续使用了。

制作刨时,要先把包着钢的、几厘米宽的铁片磨锋利,再把它倾斜着插进木制的刨壳里,稍微露出一部分刃口。大个的刨是反方向露出刃口的。工人拿着木料在它的刃上来回推拉,这种刨叫作推刨。平常用的刨是在刨身上穿一条横木,可以手握着横木在木料上推。

在所有锻造的铁器中,锚算是最重最大的了,所以也非常难制造。我国直到南朝时期,才掌握了制造铁锚的技术。

每当行船遇风没有办法靠岸停泊时,就要依靠锚了。因为锚很大,所以锻造时需要先锤炼出四个铁爪,然后再把它们一个个地接在锚身上。

制造三百斤以内的铁锚,可在炉旁安置一块直径一尺左右的砧,等到原料两端都烧红后,掀掉炉炭,用木棍把铁块夹到砧上进行锤锻;如果是千斤的铁锚,就要先架好木棚,众人站在棚上一起拉住拴着锚身的铁链,把锚吊起来后,再合力锤上四个爪。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想要缝补好衣服,少不了精细的绣花针。其实,不仅用针缝衣服是一个细活儿,想要制作出一根小小的针,也需要很多复杂的工序。

首先要把铁锤成细条,然后在铁尺上钻个小孔,让细铁条从铁尺的孔里穿过,这样就做成了铁线。铁线被一根根剪断后,就成了针坯。

把针坯的一端锉尖,另一端锤扁,再用硬锥在上面钻出针鼻。接下来将打磨光滑的针放到锅里用慢火炒;炒过后再盖上泥粉、松木炭和豆豉,上锅蒸。插两三根针在外面用来观察火候。等到用手指可以把外面的针捻成粉末后,就说明下面的针火候够了。取出针后再淬火,就大功告成了。

铁杵磨成针

了解了做针的工序后,我们知道针并不是磨出来的,那为什么一直流传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说法呢?其实,这源于一个传说的小故事。

相传,李白小时候经常逃课跑出去玩。一天,当他经过一个小河边时,看见一个老奶奶正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棍。他十分好奇,就问老奶奶在做什么。老奶奶说她要磨针,还教育李白做事只有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李白听后大受鼓舞,从此发奋图强,最终成了一名大诗人。

原著精选

凡舟行遇风难泊,则全身系命于锚。战舡、海舡[5]有重千钧者。锤法,先成四爪,以次逐节接身。其三百斤以内者用径尺阔砧,安顿炉傍,当其两端皆红,掀去炉炭,铁包木棍,夹持上砧。若千斤内外者,则架木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铁链,两接锚身,其末皆带巨铁圈链套,提起捩[6]转,咸力锤合。合药不用黄泥,先取陈久壁土筛细,一人频撒接口之中,浑合方无微罅[7]。盖炉锤之中,此物其最巨者。

——选自《锤锻·锚》

锤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