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瓷

第四章 窑里烧出的宝贝

几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能够依靠勤劳的双手,让平平无奇的黏土改头换面,变成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的陶器— 而瓷器更是我国首创。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也成了汉文明的瑰宝。

本章不仅介绍了建造房屋用的砖瓦的制造过程,更着重介绍了陶器、瓷器的烧制,让读者一边对我国古代的制瓷技术惊叹不已,一边不得不钦佩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烧制一片遮头瓦

建造房屋遮蔽风雨,需要用瓦片来覆盖屋顶。制瓦,泥土的选择很重要,要挖地两尺多深,选择不掺杂一点沙子的黏土。

普通百姓建造民房时使用的房瓦,是四片合在一起的。制作时先用圆桶做模具,在桶外画四条均等的分割线。把和好的黏土踩成熟泥,堆成厚厚的长方形泥块。然后切下一片一厘米多厚的陶泥,把它包裹在圆桶的外围。等到泥巴晾干后脱模,包裹的一圈陶泥自然就分裂成大小相等的四块瓦坯。

瓦的大小没有固定的尺寸,大大小小都有。不过,建造屋顶的排水沟,必须要用最大号的瓦片,这样才能经受住连续的降水而不会漏雨。

做好的瓦坯干燥后,就可以堆到窑里点火烧制了。一般要烧制一天一夜到两天两夜,至于什么时候熄火,要看窑里有多少瓦坯。熄火后马上从瓦顶浇水,可以使瓦片泛出青色的光泽。

窑是用来在高温下烧制产品的人造洞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有了烧制陶器的穴窑。

中国古代最早在西周早期开始在建筑物上使用瓦,但大概只是用于屋脊和屋檐。到了西周晚期,瓦的使用范围变大,屋顶上大部分都覆盖了瓦片。

垂在屋檐处的瓦古代称之为“滴水”,屋脊两边的瓦叫“云瓦”,覆盖住屋脊的叫“抱同”。屋脊的两端还会装饰上各种陶制的鸟兽,都是工人们手工雕刻成形,再放进窑里烧制出来的。

皇家宫殿用的瓦,与民间的瓦大不相同。皇家宫殿的屋顶用的是琉璃瓦,有片状的、圆筒状的,都是用竹筒或木块做模具,一片片烧制成的。

瓦片烧成后,要用釉料上色,涂成绿色、蓝黑色或黄色。再把上好色的瓦片放到温度较低的窑里,烧成带有玻璃光泽的美丽瓦片。

但是古代老百姓的房子是不允许使用琉璃瓦的,只有皇宫才能使用。

琉璃瓦—建筑上的杰作

大约公元前1000多年,中国就开始在日用陶器上涂饰釉料了。公元4世纪初制成琉璃瓦用于建筑。早期琉璃瓦只有绿色,后来陆续增加了黄、蓝、褐、紫、红等色。明清时期的琉璃瓦有十种规格,称为“十样”,每样的吻、砖、瓦、兽、脊等构件都相配成套。北京故宫太和殿使用的是二样琉璃瓦,是现存型号最大的瓦件。

屋脊装饰用的瓦件有很多品种,正脊两端的瓦件称正吻,又称大吻、龙吻,是封护屋面前后两坡交会处的防水构件。

垂脊下端的瓦件宋代称兽头,清代称垂兽,它也用于规格较低的宫殿的正脊。脊端的小瓦兽宋代称蹲兽,清代称走兽,也分八种规格,数目为单数。正吻、垂兽、走兽只能用于宫殿、坛庙、王府、寺庙等建筑。

造瓦坯

原著精选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1](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舡之扰,害不可极。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烧瓦百片。取出,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2],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

——选自《陶埏·瓦》

古人烧砖坚如石

想要建造出坚固结实的房子,除了少不了瓦之外,砖也不可或缺。中国最早用砖是在战国时代,在此之前曾用土坯建房。西汉时期宫室建筑已经普遍用砖铺地,当时称砖为“令壁”,从东汉起,砖在民间被广泛使用。

砖也是用黏土烧制成的建筑材料。制砖用的黏土有蓝、白、红、黄几种不同的颜色,不含沙子、土质细腻、黏而不散的黏土是制砖最好的原料。

挖出的黏土和水之后,赶几头牛在上面踩踏,一直把黏土踩成稠泥。然后把泥巴填进模子里,用铁线把表面刮平,干燥脱模后就可以拿去烧制成砖了。

砖分为眠砖和侧砖两种。眠砖是长方形的,有钱人家砌墙壁和朝廷砌盖城墙时,不惜成本,都是用眠砖一块块累砌上去的。

精打细算的老百姓盖房子,为了节省开销,砌墙时就在一层眠砖上盖一层侧砖,再用泥土和小石子填满中间缝隙。

除了眠砖和侧砖,专门铺地面用的砖叫方;在屋檐和屋角上用来承受瓦片压力的砖叫砖;砌小拱桥、拱门和墓穴用的砖叫刀砖,又叫鞠砖。刀砖是把砖面的一边削窄,再紧紧地排列起来,砌成拱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马车在上面行走,都不会把它踩坏压塌。

科普小档案

砖坯做好后,就可以进窑烧制了。烧砖用的窑有柴薪窑、炭窑。用柴烧出的砖是青色或黑色的,用煤炭烧出的砖则是浅白色的。

烧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火候,如果火候不够,砖块仍是原来坯土的颜色,日后使用时就会松散脱落;如果火候太过,烧出的砖就会有裂纹,严重的过脆易碎,也不能用。

烧制坚固耐用的青砖,需要一道“转釉”工序。

首先要在窑顶搭建一个四周稍高一些的平台,把水灌进去,就会从顶部渗透进窑壁的土层,与窑里的高温相互作用,水火互相配合,坚固耐用的青砖就这样被烧制出来了。

青砖用柴火烧制,烧制白砖就要用煤炭。煤炭窑比柴火窑深一倍,上面不用封顶,也不用浇水。窑里每放一层煤,就在上面铺一层砖,最下面垫上芦苇或柴草,就可以烧制了。

金砖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在砖的表面模印各种花纹和几何图案了。秦汉时期制砖的技术以及砖的品质和花式种类都发展显著,世称“秦砖汉瓦”。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把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等到半干后去掉木模,就可以用刻有图像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案了。

古代专供宫殿室内铺地面的大型方砖,叫作金砖。金砖的质地十分细密。在制造过程中,除进行各道工序要更加严谨外,晾晒泥土必须要经过一冬一夏,制成砖坯后还要用油纸包裹严密,再阴干一年,然后入窑。烧成砖后要逐块检验,表面要光洁没有瑕疵,而且敲击时有金属之声,因此得名金砖。

原著精选

凡郡邑城雉[3]、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叠而上。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凡墙砖而外,甃地者名曰方墁砖。榱桷[4]上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砖。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5]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选自《陶埏·砖》

陶器的制作

早期陶器是由人工一点点捏制而成的,不仅产量少,而且质量不高。专门制作陶器的陶坊出现以后,用陶车进行加工,提高了陶器的质量,还丰富了陶器的种类,大大小小、不同样式的陶器越来越多,百姓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瓶瓶罐罐、大缸小碗都能得到满足。

有经验的制陶工人会按照所要制作的陶器大小,取正好的泥。用陶车给泥塑形时,工人一边扶泥,一边旋转陶车,不一会儿一件陶器的泥坯就做好了。

瓶、罐这类容器上的嘴或耳,需要制陶工人把它们接到塑好的主体泥坯上。

科普小档案

将一根木头埋进一米多深的地下,固定住。在露出地面的部分上下各安装一个圆盘,最后在上圆盘的正中戴上一个檀木刻成的盔头,陶车就做好了。用小竹棍转动盘沿,陶车就会旋转。

精致的陶器,里外都要上釉;粗糙的,有的只上一半釉。

制作陶釉的原料十分普遍,是一种常见的蕨蓝草,平时老百姓拿它当柴烧。把蕨蓝草烧成灰后装进布袋,灌水过滤后再筛去粗大的颗粒,剩下的细灰末与红泥水以二比一的比例搅拌均匀,陶釉就做好了。

把釉料涂在坯上,烧出来的陶器就会有光泽。

因为陶器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大大小小的都有,所以有些地区烧制陶器的窑也有所不同。山西和浙江一般用瓶窑来烧制小件的陶器,用缸窑烧大件的陶器。

制造敞口的大缸时,需要先用陶车做出上下两截的泥坯,然后再把它们接合起来。接合的地方要用木槌内外打紧。

制作窄口的小坛罐,也要两截泥坯接在一起,只是用木槌打紧接口处时要更加注意,泥坯里面不方便用力,需要把它放在一个瓦拖里来承接内壁,然后再用木槌在外侧打紧,使两截泥坯接合牢固。

无论是瓶窑还是缸窑,都不建在平地上,而是建在山岗的斜坡上。较长的窑近百米,短一些的也有几十米。几十个要连在一起,一个比一个高。在这样的地势上建窑,既可以防止因积水而受潮,又有利于窑里的热气逐级上升。

窑顶的圆拱砌成后,要在上面铺上三寸厚的细土,大约每隔一米半还要开一个透烟的窗户。

烧制陶器时,小的放在低矮处的窑里,大的放在高处的窑里。从最低的窑开始起火,而且要安排两个人专门观察火候。等到火候足够时,就关闭窑门,接着烧第二个窑,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直到把最高处的窑烧好。

古人的炊具

古代常见的陶器用具,炊器有鼎、釜;食器有豆、饮酒器有爵、尊、壶;储盛器有罐、盆、缸、大口尊以及器盖等。

总的来说,不同时期陶器的种类也不同,而同类器物在不同阶段的形状也有区别。商代陶器中酒器比较多,西周以后,盉、觚、爵等酒器少见。簋则从商代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西周晚期以后便不见了。东周以后,鼎、釜逐渐代替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炊器。

原著精选

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6]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7]透上。其数十方成陶者,其中苦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其窑鞠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厚三寸许。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

——选自《陶埏·罂瓮》

烧窑连接缸窑

了不起的中国瓷

商代以后,出现了用高岭土烧制的原始青瓷,由于瓷器在质量及使用寿命上都比陶器更好,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瓷器以青瓷、白瓷和彩瓷为主,青瓷的生产工艺在唐代时日臻成熟。宋代时,各地出现了很多瓷窑,如生产青瓷的汝窑、官窑,生产白瓷的定窑,生产黑瓷的建窑,等等。到了明代以后,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瓷器生产中心。唐宋以来,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享誉世界,中国也因此获得了“瓷之国”的称号。

白色的黏土最适合用来制作精美的瓷器。景德镇的瓷器远近闻名,但当地不产白土,需要从其他地方运来。

质地坚硬的粳米土与土质黏软的糯米土混合后的白土,能做出上好的瓷器。

均匀混合后的两种白土舂好后要放进水缸澄清,浮在上面的是细料,沉到缸底的是粗料;细料滤出后再加水澄清,取二次浮起的,得到的就是最细的瓷料了。

瓷坯分为两种。一种叫印器,有方形的和圆形的,瓶子、坛子、香炉、瓷盒,还有宫廷使用的瓷屏风、烛台,都属于印器。

制作这种瓷坯,要先用黄泥做好模型,然后把瓷土放进模子里印成瓷坯,脱模后再用釉水把接缝的地方涂抹均匀,这样烧制后的瓷器就没有一点痕迹了。

另一种瓷坯叫作圆器,各种大大小小的杯盘碗碟都属于这类,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制作圆器的瓷坯需要使用陶车。将泥土堆放到陶车的盔头上,旋转圆盘,用手指按压泥底,随着圆盘的转动,泥土很快就变成杯碗的形状了。

如果是个新手,不小心把泥坯弄坏了也不要紧,可以揉回原样,重新再来。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可以做到成千上万个杯盘碗碟都像是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泥坯初步做成之后,把它翻过来在盔头上印一下,来矫正圆口的规格。晾干到还略微有些湿润时,再压印一次,之后就把它晒到又干又白。

瓷坯晒干后还需要蘸一次水,然后放在盔头上,用利刃把坯身刮平滑。刮好的瓷坯可以再次放在陶车上进行修补,修补完成后就可以在上面刻字或绘画了,完成后再喷一些水,就能够上釉了。

瓷器过釉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先把釉水倒进泥坯里荡一遍,再张开手指撑住泥坯往釉水里点蘸外壁,点蘸时使釉水刚好浸到外壁边,这样釉料就能够布满整个瓷坯。过了釉的瓷器表面光洁,色彩绚丽。

上好釉的瓷坯装进匣钵后,就可以进窑烧制了。点火后瓷坯需要烧够一天一夜。窑的顶部保留1 2个圆孔样的“天窗”。烧制过程中也是从低往高烧,一共要烧够20个小时,火力从下而上;之后再从天窗往窑里投放柴料,再烧4个小时,这时火力就会从上而下渗透整个火窑。

瓷器在高温下会像棉絮一样柔软,用铁叉取出一个瓷坯检查火候,火候足够了就可以停火了。

“宣红”是明朝宣德年间烧成的铜红釉瓷器,色泽鲜红光亮,是瓷器中的极品。正德年间,皇帝派专使监造御用瓷器,“宣红”因为制法失传和难度较高而无法再造出来,为此有很多烧瓷的工匠家破人亡。相传有一名工匠害怕皇帝治罪,就跳进了窑里自焚,后来托梦给别人,这才又把“宣红”造了出来。

青花瓷

青花瓷的烧成,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青花是用在泥坯上绘画,然后上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它的蓝色彩绘是在釉下,所以又称“釉下蓝”。青花瓷器色淡雅而且永不褪色,一出现就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代言人”。

中国瓷器早在唐代就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许多国家。中国制瓷技术最早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朝鲜在10世纪初就已经可以仿造出越窑、汝窑的青瓷了,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制瓷。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从波斯传到阿拉伯,15世纪传到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各国。14—15世纪中亚、欧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国风格。

原著精选

造陶车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合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8]。然后埏白泥[9]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浇出时自圆成无隙。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10]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车。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拨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选自《陶埏·白瓷》

【注释】

[1]太平府:在今安徽省境内。

[2]绿黛:比绿蓝更深的蓝黑色。

[3]城雉(zhì):城墙上突出的部分。

[4]榱桷(cuī jué):屋椽的意思。

[5]窀穸(zhūn xī):有墓穴的意思。

[6]阜(fù):土山。

[7]循级:一点一点拾级而上。

[8]囫囵(hú lún):一整个。

[9]埏(shān)白泥:用水揉白泥。

[10]生人:就是生活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