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制作
早期陶器是由人工一点点捏制而成的,不仅产量少,而且质量不高。专门制作陶器的陶坊出现以后,用陶车进行加工,提高了陶器的质量,还丰富了陶器的种类,大大小小、不同样式的陶器越来越多,百姓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瓶瓶罐罐、大缸小碗都能得到满足。
有经验的制陶工人会按照所要制作的陶器大小,取正好的泥。用陶车给泥塑形时,工人一边扶泥,一边旋转陶车,不一会儿一件陶器的泥坯就做好了。
瓶、罐这类容器上的嘴或耳,需要制陶工人把它们接到塑好的主体泥坯上。
科普小档案
将一根木头埋进一米多深的地下,固定住。在露出地面的部分上下各安装一个圆盘,最后在上圆盘的正中戴上一个檀木刻成的盔头,陶车就做好了。用小竹棍转动盘沿,陶车就会旋转。
精致的陶器,里外都要上釉;粗糙的,有的只上一半釉。
制作陶釉的原料十分普遍,是一种常见的蕨蓝草,平时老百姓拿它当柴烧。把蕨蓝草烧成灰后装进布袋,灌水过滤后再筛去粗大的颗粒,剩下的细灰末与红泥水以二比一的比例搅拌均匀,陶釉就做好了。
把釉料涂在坯上,烧出来的陶器就会有光泽。
因为陶器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大大小小的都有,所以有些地区烧制陶器的窑也有所不同。山西和浙江一般用瓶窑来烧制小件的陶器,用缸窑烧大件的陶器。
制造敞口的大缸时,需要先用陶车做出上下两截的泥坯,然后再把它们接合起来。接合的地方要用木槌内外打紧。
制作窄口的小坛罐,也要两截泥坯接在一起,只是用木槌打紧接口处时要更加注意,泥坯里面不方便用力,需要把它放在一个瓦拖里来承接内壁,然后再用木槌在外侧打紧,使两截泥坯接合牢固。
无论是瓶窑还是缸窑,都不建在平地上,而是建在山岗的斜坡上。较长的窑近百米,短一些的也有几十米。几十个要连在一起,一个比一个高。在这样的地势上建窑,既可以防止因积水而受潮,又有利于窑里的热气逐级上升。
窑顶的圆拱砌成后,要在上面铺上三寸厚的细土,大约每隔一米半还要开一个透烟的窗户。
烧制陶器时,小的放在低矮处的窑里,大的放在高处的窑里。从最低的窑开始起火,而且要安排两个人专门观察火候。等到火候足够时,就关闭窑门,接着烧第二个窑,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直到把最高处的窑烧好。
古人的炊具
古代常见的陶器用具,炊器有鼎、釜;食器有
豆、
饮酒器有
爵、
尊、壶;储盛器有罐、盆、
缸、大口尊以及器盖等。
总的来说,不同时期陶器的种类也不同,而同类器物在不同阶段的形状也有区别。商代陶器中酒器比较多,西周以后,盉、觚、爵等酒器少见。簋则从商代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西周晚期以后便不见了。东周以后,鼎、釜逐渐代替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炊器。
原著精选
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6]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7]透上。其数十方成陶者,其中苦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其窑鞠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厚三寸许。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
——选自《陶埏·罂瓮》
烧窑连接缸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