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烧砖坚如石

古人烧砖坚如石

想要建造出坚固结实的房子,除了少不了瓦之外,砖也不可或缺。中国最早用砖是在战国时代,在此之前曾用土坯建房。西汉时期宫室建筑已经普遍用砖铺地,当时称砖为“令壁”,从东汉起,砖在民间被广泛使用。

砖也是用黏土烧制成的建筑材料。制砖用的黏土有蓝、白、红、黄几种不同的颜色,不含沙子、土质细腻、黏而不散的黏土是制砖最好的原料。

挖出的黏土和水之后,赶几头牛在上面踩踏,一直把黏土踩成稠泥。然后把泥巴填进模子里,用铁线把表面刮平,干燥脱模后就可以拿去烧制成砖了。

砖分为眠砖和侧砖两种。眠砖是长方形的,有钱人家砌墙壁和朝廷砌盖城墙时,不惜成本,都是用眠砖一块块累砌上去的。

精打细算的老百姓盖房子,为了节省开销,砌墙时就在一层眠砖上盖一层侧砖,再用泥土和小石子填满中间缝隙。

除了眠砖和侧砖,专门铺地面用的砖叫方;在屋檐和屋角上用来承受瓦片压力的砖叫砖;砌小拱桥、拱门和墓穴用的砖叫刀砖,又叫鞠砖。刀砖是把砖面的一边削窄,再紧紧地排列起来,砌成拱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马车在上面行走,都不会把它踩坏压塌。

科普小档案

砖坯做好后,就可以进窑烧制了。烧砖用的窑有柴薪窑、炭窑。用柴烧出的砖是青色或黑色的,用煤炭烧出的砖则是浅白色的。

烧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火候,如果火候不够,砖块仍是原来坯土的颜色,日后使用时就会松散脱落;如果火候太过,烧出的砖就会有裂纹,严重的过脆易碎,也不能用。

烧制坚固耐用的青砖,需要一道“转釉”工序。

首先要在窑顶搭建一个四周稍高一些的平台,把水灌进去,就会从顶部渗透进窑壁的土层,与窑里的高温相互作用,水火互相配合,坚固耐用的青砖就这样被烧制出来了。

青砖用柴火烧制,烧制白砖就要用煤炭。煤炭窑比柴火窑深一倍,上面不用封顶,也不用浇水。窑里每放一层煤,就在上面铺一层砖,最下面垫上芦苇或柴草,就可以烧制了。

金砖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在砖的表面模印各种花纹和几何图案了。秦汉时期制砖的技术以及砖的品质和花式种类都发展显著,世称“秦砖汉瓦”。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把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等到半干后去掉木模,就可以用刻有图像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案了。

古代专供宫殿室内铺地面的大型方砖,叫作金砖。金砖的质地十分细密。在制造过程中,除进行各道工序要更加严谨外,晾晒泥土必须要经过一冬一夏,制成砖坯后还要用油纸包裹严密,再阴干一年,然后入窑。烧成砖后要逐块检验,表面要光洁没有瑕疵,而且敲击时有金属之声,因此得名金砖。

原著精选

凡郡邑城雉[3]、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叠而上。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凡墙砖而外,甃地者名曰方墁砖。榱桷[4]上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砖。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5]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选自《陶埏·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