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一片遮头瓦

烧制一片遮头瓦

建造房屋遮蔽风雨,需要用瓦片来覆盖屋顶。制瓦,泥土的选择很重要,要挖地两尺多深,选择不掺杂一点沙子的黏土。

普通百姓建造民房时使用的房瓦,是四片合在一起的。制作时先用圆桶做模具,在桶外画四条均等的分割线。把和好的黏土踩成熟泥,堆成厚厚的长方形泥块。然后切下一片一厘米多厚的陶泥,把它包裹在圆桶的外围。等到泥巴晾干后脱模,包裹的一圈陶泥自然就分裂成大小相等的四块瓦坯。

瓦的大小没有固定的尺寸,大大小小都有。不过,建造屋顶的排水沟,必须要用最大号的瓦片,这样才能经受住连续的降水而不会漏雨。

做好的瓦坯干燥后,就可以堆到窑里点火烧制了。一般要烧制一天一夜到两天两夜,至于什么时候熄火,要看窑里有多少瓦坯。熄火后马上从瓦顶浇水,可以使瓦片泛出青色的光泽。

窑是用来在高温下烧制产品的人造洞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有了烧制陶器的穴窑。

中国古代最早在西周早期开始在建筑物上使用瓦,但大概只是用于屋脊和屋檐。到了西周晚期,瓦的使用范围变大,屋顶上大部分都覆盖了瓦片。

垂在屋檐处的瓦古代称之为“滴水”,屋脊两边的瓦叫“云瓦”,覆盖住屋脊的叫“抱同”。屋脊的两端还会装饰上各种陶制的鸟兽,都是工人们手工雕刻成形,再放进窑里烧制出来的。

皇家宫殿用的瓦,与民间的瓦大不相同。皇家宫殿的屋顶用的是琉璃瓦,有片状的、圆筒状的,都是用竹筒或木块做模具,一片片烧制成的。

瓦片烧成后,要用釉料上色,涂成绿色、蓝黑色或黄色。再把上好色的瓦片放到温度较低的窑里,烧成带有玻璃光泽的美丽瓦片。

但是古代老百姓的房子是不允许使用琉璃瓦的,只有皇宫才能使用。

琉璃瓦—建筑上的杰作

大约公元前1000多年,中国就开始在日用陶器上涂饰釉料了。公元4世纪初制成琉璃瓦用于建筑。早期琉璃瓦只有绿色,后来陆续增加了黄、蓝、褐、紫、红等色。明清时期的琉璃瓦有十种规格,称为“十样”,每样的吻、砖、瓦、兽、脊等构件都相配成套。北京故宫太和殿使用的是二样琉璃瓦,是现存型号最大的瓦件。

屋脊装饰用的瓦件有很多品种,正脊两端的瓦件称正吻,又称大吻、龙吻,是封护屋面前后两坡交会处的防水构件。

垂脊下端的瓦件宋代称兽头,清代称垂兽,它也用于规格较低的宫殿的正脊。脊端的小瓦兽宋代称蹲兽,清代称走兽,也分八种规格,数目为单数。正吻、垂兽、走兽只能用于宫殿、坛庙、王府、寺庙等建筑。

造瓦坯

原著精选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1](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舡之扰,害不可极。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烧瓦百片。取出,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2],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

——选自《陶埏·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