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特征
1983年,美国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乔治·米勒创造了信息“informavore”一词来描述人类渴求信息的行为。乔治·米勒认为:“就像身体靠吸收负熵而生存一样,大脑也靠吸收信息而生存。”法国学者米歇尔·德赛图也指出,今天“从电视到报纸、从广告到各类商业形象,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像癌症一样疯长的视觉形象,所有东西的价值都取决于显示或被显示的能力,谈话也被转化为视觉过程”。特别是在信息大量冲击视觉神经的当代社会,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每天出现的新产品、新科技都刺激着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接收视觉信息的大背景下,信息可视化设计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相比更具优势的三大特征是思维可视化、无障碍化与多维感知体验化(图1-16)。
图1-16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三大特征
1.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是通过一系列图示技术将原本看不见、抽象的思维呈现至表面并使其可见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处理和传输的效率。简单理解就是人们的思维在大脑里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存在的,但是以文字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更直观、更方便去理解、整理与加工,而整个记录的过程就是将大脑信息可视化的过程,这就是思维可视化。
一图胜千字,图是最直观的语言,易读、易懂、易记而且记得牢。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最有效方式便是用“图”把“思维”呈现出来。思维可视化包括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图片、图标、漫画、表格等绘图技术;此外,还包括思维图的呈现、传播、存储、互动、共享和修改等系列(图1-17)。其“可视化”不仅仅是美学层面的表现形式上的再设计,也是对“信息”本身的一种深度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设计是左右脑的交融,是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是无形与有形的交融,是艺术与科技的交融。因此,通过艺术来表达理性思维,是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特征之一。
2.无障碍化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无障碍化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并陆续由政府支持开展研究以及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现代社会,信息大量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及新产品、新科技层出不穷,这些都刺激着人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视觉信息,被动地接受信息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觉接收障碍和视觉麻痹,因此视觉设计师越来越注重视觉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信息可视化设计把图形符号进行规范化和易读性的设计,图文的呈现有助于消除认知障碍;并且图形符号信息传达的秩序性和可兼容性,可以减少因文化差异、地域环境、社会发展因素、生理障碍等方面的识别阻碍,能极大地方便人类信息交互的畅通(图1-18)。所以,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无障碍化特征,可有效增强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3.多维感知体验化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目标是让受众真实、高效地接收所传递的信息内容。随着新技术和数字媒介的发展,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运用维度也在不断革新,与传统的二维表现形式相比,使用语音或AR/VR技术可以创造沉浸式体验,让用户更有场景化,提升受众的多维场景感知,最大限度地发挥受众体验的优势,实现信息传达的近零消耗。
以语音交互场景为例,界面通过用户语音唤起自动触发,通过语音触发用户的行动点,控制信息多层次渗透。同时,由于信息的多维度传输,图像和声音同时输出,就像一个真实的场景被呈现出来。保证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时效性的同时,用户的体验感知也随之增强。如今,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将不断结合新技术的融合运用,创造出全新的多维感知体验(图1-19)。
图1-17 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日常可视化》(作者:艾米·塞萨尔,2018年)
图1-18 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人是如何诞生的》(作者:埃莉诺·卢茨,2015年)
图1-19 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星巴克数据墙体验》(作者:阿提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