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品

(二)作品

1.《洛杉矶及芝加哥的收入差距》

作者:赫里格·舍拉邦

作者将洛杉矶和芝加哥的收入差距进行可视化呈现。图中两座城市的矩形建筑物高度对应了每个区域的收入水平,清晰地展现了现代城市中的贫富差距(图4-47、图4-48)。作品指出,大多数情况下,收入分化与种族隔离相关,暗指城市规划背后的政治操控。

2.《探索海洋》

作者:苏珊·兰迪、康拉德·波帕波特、曼努埃尔·赖茨等

《探索海洋》这一交互式科学信息可视化作品利用多点触摸屏,通过赫伯罗特航运公司的远征船解释了复杂的海洋科学。细致的3D动画和丰富的数据可视化解释了全球海洋的状况,增进了用户对海洋科学和气候变化的理解。这个信息可视化作品分为4章,用户可以通过界面信息轻松的自学海洋知识(图4-49~图4-54)。

3.《紫禁城的历史:视觉解说》

该作品是关于中国紫禁城历史及人物的可视化网页设计。作者访问了北京和台北,对紫禁城的建筑、历史以及北京和台北的故宫艺术收藏品进行深度研究,并通过插图、地图、虚拟现实、视频和故事将研究可视化。作品信息可视化界面设计如图4-55~图4-57所示。

4.《塑料灾难》

资料来源:《国家地理》杂志

作品刊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全球塑料垃圾以每年约900万吨的速度流入海洋,塑料垃圾对海龟、鸟类、鲸鱼等各种动物造成的影响已引起公众的强烈抗议,而阳光、风和海浪最终会把海洋塑料分解成几乎看不见的碎片,这些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将会对鱼类产生巨大的、灾难性的影响。《塑料灾难》展现了某些海域情况的严重性,例如在弗拉姆海峡,每加仑的海水塑料微粒超过1.3万个。作品《塑料灾难》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如图4-58~图4-62所示。

图4-47 《洛杉矶及芝加哥的收入差距》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一

图4-48 《洛杉矶及芝加哥的收入差距》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二

图4-49 《探索海洋》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一

图4-50 《探索海洋》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二

图4-51 《探索海洋》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三

图4-52 《探索海洋》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四

图4-53 《探索海洋》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五

图4-54 《探索海洋》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六

图4-55 《紫禁城的历史:视觉解说》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一

图4-56 《紫禁城的历史:视觉解说》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二

图4-57 《紫禁城的历史:视觉解说》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三

图4-58 《塑料灾难》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一

图4-59 《塑料灾难》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二

图4-60 《塑料灾难》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三

图4-61 《塑料灾难》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四

图4-62 《塑料灾难》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五

5.《1790—2016年美国移民年轮》

作者:佩德罗·克鲁兹等

该作品反映美国移民历史,采用树的年轮的生长图像化指代多国人种在美国各个时期的占比。该作品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如图4-63~图4-67所示。

图4-63 《1790—2016年美国移民年轮》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一

图4-64 《1790—2016年美国移民年轮》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二

图4-65 《1790—2016年美国移民年轮》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三

图4-66 《1790—2016年美国移民年轮》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四

图4-67 《1790—2016年美国移民年轮》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五

6.《卫星:在轨60年》

作者:罗西亚·塞戈尼亚等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斯普特尼克1号在低轨道运行并连续发射了92天信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代正式开启。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世界70多个国家向地球轨道发射了超过8000颗卫星,平均每年发射超过180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轨道。

2017年为纪念空间探索60周年,罗西亚·塞戈尼亚和其设计团队统计了地球的每一颗人造卫星,并制作了3D交互信息可视化地图。报道从“第一颗卫星”“空间巴比伦”“卫星的命运”“轨道运行”“我们为什么需要卫星”“卫星的未来”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人类利用卫星探索空间的历史和现状,如图4-68~图4-74所示。

图4-68 《卫星:在轨60年》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一

图4-69 《卫星:在轨60年》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二

图4-70 《卫星:在轨60年》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三

图4-71 《卫星:在轨60年》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四

图4-72 《卫星:在轨60年》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五

图4-73 《卫星:在轨60年》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六

图4-74 《卫星:在轨60年》信息可视化设计界面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