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前言

本卷前言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浙江省上虞县人。他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久怀报国之志,后东渡日本攻读教育与数理。1907年留日期间,受聘担任浙江两级师范教务长,不顾学业中断,赶回国内参加筹建,从此献身教育。辛亥革命后,他任该校校长(以后学校更名为浙江第一师范,仍长此校)。与此同时,他还被推举为浙江教育会会长,成为全省教育界核心人物。“五四”时期,经亨颐顺应时代潮流,大胆改革教育,因而得罪反动当局,1920年初被撤去校长职务。此后,他受上虞陈春澜先生的资助,在家乡办起私立春晖中学。1923年,又受命任宁波浙江四中校长。1925年,他在宁波再次遭到反动势力的围攻和驱逐,愤而辞职。不久将春晖中学校务委托他人,离开浙江参加国民革命。在此以前,经亨颐应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邓萃英之邀,一度担任北高师总干事兼学生自治指导委员长。并积极参与1922、1923年期间的学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代理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他与何香凝、柳亚子等人在上海组织“寒之友社”,题诗作画,抒发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满。1938年,经亨颐病逝于上海,终年62岁。

(一)

经亨颐在浙江第一师范、上虞春晖中学和宁波浙江省立四中的办学过程中,广采博引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其中对人格教育提倡尤力,多次撰文阐发其意,这是他教育思想的特色所在。

人格教育是当时德国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思潮,此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与理性活动,力图矫正由物质文明而引起的现代教育之流弊,主张教育以养成人格为目的,教授当注意感情陶冶和意志培养,训练则以儿童为中心。经亨颐采用这一学说,伸张人格的意义,主要是针对束缚个性、摧残人格的封建旧教育,要求教育上的民主和自由,反对军阀政府对进步师生进行压制和迫害。同时,人格教育和我国先哲重视人格修养的思想正相吻合,借此可以发扬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以达改造社会、振兴祖国之目的。

经亨颐提倡人格教育的基本主张,主要有以下诸方面。首先,学校不是“贩卖知识之商店”,应以陶冶人格为主旨。“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已”。他为一师制定的校训是“勤、慎、诚、恕”四个字,即要求学生对待学习、生活做到勤奋、勤劳、勤俭;说话做事要慎思、慎言、慎行;对待国家、事业要有赤诚之心;与人相处做到诚信待人、严己恕人。他说:“人格是做人的格式,思想要走在时代前面”,反对固守封建旧道德,提倡迎合潮流的新道德。其次,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出发,强调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为改变传统教育死读书的倾向,对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各科特别重视,主张教授不仅要注重智力训练,也应注意感情陶冶和意志培养。再次,在训练方法上,主张“自动、自由、自治、自律”,即要使学生有自发之活动、自由之服从、自治之能力、自律之行为。为尊重学生人格,养成他们自治的能力和自律的习惯,经亨颐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成立学生自治机构,自己管理自己,学校负劝导扶护之责,教师则须在一旁起指导和陶冶的作用。

经亨颐提倡人格教育之时,江苏教育会以黄炎培为首正倡导职业教育,有人因此把两者视为互相抗衡的对立之说。为纠正这一偏见,经亨颐曾多次加以说明和解释。他说“职业为成立社会之要素,人格为维持社会之要件”,“唱人格教育者,非谓人类无须职业,唱职业教育者,亦非谓人格不足重”,两说并不矛盾。他之所以主张人格教育,一是觉得职业陶冶仅能治标,人格陶冶才是治本。就个人言,“不患无职业,而患无人格”。对整个教育说,“治本之事业,不宜作治标之主张”。学校要培养的首先是对社会有用之人,不是从事某一职业之人。他还觉得人格教育属一般陶冶,职业教育属某一方面陶冶,一般陶冶可收职业陶冶之效,故而人格教育的涵义比职业教育要广,它们的关系可说是“一则支流,一则朝宗”。因此,在他看来,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途径,未尝不可,但搞职业教育也不能过分强调职业陶冶,而忽视一般陶冶。至于属普通教育的学校,则“更宜禁止狭义之职业陶冶,以保持纯正教育一般陶冶之本色。”

(二)

浙江省教育会是教育界的民间组织,1913年经亨颐继章炳麟后任会长,此后连选连任,达八、九年之久。经任会长期间,切实贯彻蔡元培制订的民国教育方针,工作开展得勃勃有生气,促进了浙江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经亨颐主持下的省教育会,把宣传新教育作为要务,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影响。一是以《教育周报》为喉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思想及著作,探讨教育改革的理论和方法。二是利用学校假期举办各种演讲会,交流教育经验和学术思想。在宣传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过程中,经亨颐提出要注意划清爱国与排外的界限。他认为反对日本侵略、抵制日货可以,但切不可因此而抵制国外进步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那种“病不服西药,书不读西文”的行动称不上爱国,只能说顽固。他还提出学习国外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日本究为日本,中国究为中国,宜于日本者未必宜于中国”,应该取人之长,走自己的路。

经亨颐领导的省教育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精神,不依附于官府,不为官府所左右,公开宣称:“教育会非官厅之佐治机关,会长非隶属于官厅之佐治员,故官厅不能以命令行政教育会,亦不能用命令行文教育会长。”一个全省的教育组织,得不到政府支持,欲自谋进行确实不易。面对重重困难,他勉励大家不要抱消极主义,要有一种“屈就”精神,即“以有限之条件,经济之方法,希具成功”之意。当时社会上不乏热心教育之人,爱国的开明人士中有捐资兴学的风气,因此省教育会所办各项事业,都是本着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依赖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而成的。

1920年,经亨颐因在一师从事教育改革,被教育厅罢免了校长职务,同时他也辞去了省教育会会长之职。教育会全体成员感其在职期间呕心沥血,成绩灿然,纷纷提议为他建立记功碑,以表彰其卓著的功绩。

(三)

“五四”运动期间,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就教育界来说是省教育会,就学生界来说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核心人物则为校长兼会长的经亨颐。他高举新文化的旗帜,始终以战斗的姿态站在斗争前列。

“五四”运动爆发后,5月12日杭城各校学生上街示威游行,经亨颐态度明朗,马上予以支持,他认为这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20世纪的新潮流,有“扫腐摧坚之势力,除旧布新之功用”。为了顺应这一新的历史潮流,经亨颐在一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一是提倡文学革命,改革国文教授。1919年10月,他决定一师和附小的国文科教授一律改用白话,同时采用注音字母,为普及白话文扫清道路。学校的国文教材,大多从《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上选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白话文章,也选用部分优秀古典作品。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民主治校。在一师设评议会作为全校最高议事机构,讨论校内重大事务。评议会由校长担任议长,评议员按一定比例从教职员和学生中民主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三分之二,连选得连任,但以两次为限。经亨颐把学校事务分为学校行政和学生自治两部分,规定学生自治制度由学生自行议定,学校不予干涉。三是调整教师队伍,实行职员专任制。那时的教师往往同时兼好几个学校的课,他们至多对所教的课负责,对整个学校不负责任。为了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经亨颐于1919年秋季聘请了16位专任教员。新聘教员中有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加上原已在校的夏丐尊,他们四人被誉为“四大金刚”,是提倡新文学、改革国文教学的主要骨干。四是改革学年制,试行学科制。1919年下半年,他和一师全体教师一起研究试行学科制的办法,拟将学科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学生除完成必读科目外,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择其他科目学习。

在反动派的迫害下,1920年经亨颐离开了浙江第一师范,但他的改革之心并未泯灭,他把“五四”新文化的精神又带到了上虞春晖中学和宁波省立四中,不少拥护改革的师生跟随前往,依然团结在他周围。在宁波时,经亨颐将学制改为初中2年、公共高中2年、分科高中2年,规定初中所设各科均为必修科,公共高中主要是必修课,酌设进修课,分科高中主要是选修课。这一改革有利于发展个性,得到学生的热烈拥护。他允许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公开活动,传播马列主义,并于1925年1月列宁逝世一周年时在全校召开纪念大会。

经亨颐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选择了“教育救国”的改良道路。他面对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坚持教育独立的主张,依赖社会各界人士,努力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而奋斗。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个具有爱国心、事业心的教育家所必然经历的道路,也是一个民主主义者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不过他的思想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随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不断向前发展。起初,经亨颐相信振兴教育有赖于品性高尚的教育者和慷慨解囊的殷富者。“五四”以后,他感觉到“资本家办学校是别有一副心肠”,办一所学校好比多开一个铺子,况且资本家与学生的对立情绪日益加重,更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从而对依赖殷富者这一信念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在一师、四中改革教育受挫的事实,使他体会到反动政府的魔爪是避不开的,教育最终还是不可能不受政治干预而独立。因此,1925年后,经亨颐终于抛弃了“教育教国”的改良思想,毅然放下自己热爱的事业,投身于反对军阀统治、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行列。

经亨颐后来虽然离开了教育界,但他的思想、事业和精神却在浙江省乃至全国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致力于中等教育的改革,管理上变专制为民主,制度上变机械为灵活,内容上变陈腐为清新,为1922年的学制改革和随后进行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主持的浙江第一师范、上虞春晖中学,以师资雄厚、设备完善、教育民主和管理有方而著称,有爱国热情强烈、学术空气浓厚、文体活动丰富、师生关系融洽的优良传统,是全国中等学校的楷模。他提倡人格陶冶,注意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宣中华、俞秀松、汪寿华、柔石那样的革命先驱,有杨贤江、陈建功、丰子恺、潘天寿那样的专家名人,更多的是忠于教育事业的师范生,他们以师长为榜样,为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地耕耘。

张彬

1991年10月于杭州大学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