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亨颐先生传

经亨颐先生传

范寿康

经先生亨颐,字子渊,号石禅,晚号颐渊。浙江上虞人。经氏世居驿亭,为上虞望族。先生生于清光绪三年,岁次丁丑(1877年)。时科举未废。稍长,入塾攻习制艺,兼及诗文。颖悟异常,才气逾人。暇好篆刻、治印,虽伤指从未中辍。先生年十八,适逢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年)之役,我国为日本所战败,慨然兴舍家救国之志。冬初,袁夫人来归。岁末又逢父丧。此后,旅游申江,寄寓伯父元善(字莲珊)先生家。元善先生,属当时所谓维新派,主变法图强,所交皆一时才俊。时任首任电报局总办,对于我国电报通讯之创建多有贡献。先生居伯父家,见闻大广。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六君子殉难,慈禧并有废光绪帝,立大阿哥(端郡王载漪子溥㑺)之意。元善先生感朝政日非,集沪上同志五十余人联名电争,先生亦列名电末。慈禧大怒,诏令严缉。先生随伯父获葡人庇护,避难澳门(事载《上海通志》及《清史纲要》等书)。后庚子(1900年)乱起,联军入京,慈禧仓皇西走。事懈,始得安然归乡。先生鉴于国势日危,拟赴日留学,藉图报效。其母杨太夫人嘉其志,鬻田筹款玉成之。杨太夫人为人慈祥通达,素为乡里所敬仰。当时负笈东渡者众。先生后与许寿裳(字季弗,鲁迅好友)、钱家治(字钧夫,钱学森氏之尊翁)、陈衡恪(字师曾,陈三立氏长公子)等同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专攻教育与数理。计时八年,始告毕业。留东期间曾与孙中山、廖仲凯等诸革命前辈相结识,并与同乡友蒋百里、高子白、范高平、叶墨君等称莫逆交。光绪季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浙省创设两级师范学堂于杭州贡院旧址,聘先生任教务长,擘画周详,规模宏远。辛亥武昌起义,各省响应。监督徐定超(字班侯)归温州,由先生代主校务,并参加革命运动。未几,杭州光复,成立浙江军政府,推先生主持教育行政。事定后,民国元年(1912年)先生正式被任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校长。因即辞去政务,专心办学。民国二年(1913年)旋改学制,易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先生仍旧职,治斯校,不引用私人,不染指公帑,聘良师,久其任,以勤慎诚恕四字为校训,砥砺诸生,成效卓著。考此校当时之所以闻名全国,决非偶然。主要原因约有四端:一因校址系贡院旧址,甚为宽广。二因图书设备仍袭两级师范之后,比较完备。三因先生办学有方,领导正确。先生主持教育,一本生平所谓“人格教育”之主张,以身作则,刚正不阿,精神大公,思想开明,注重感化与启发,反对保守与压制。对于学生,因材施教,辅导其自动、自由、自治与自律,不加硬性拘束。对于课程,主张全面发展,自文学、艺术、科学、数学以至体育、运动,无不注重。举凡陶铸个人身心各方面之知、德、体、美、群五育,无所不包,而目标则在于培养正直、坚强、学识兼备之人才,为国家服务。四因先生知人善任,尊师敬贤,所聘教员皆一时之选,如所谓四大金刚:刘大白、夏丐尊、陈望道、李次九诸氏,学问渊博,思想前进,俱系社会知名之士。又如李叔同氏(即日后离校出家之弘一法师)之于图画与音乐,堪称当时艺术界之巨擘。其他师资亦大都卓然有立,视校务如家务,视学生如子弟,专心教学,忠勤尽责。基此四因,在五四运动(1919年)前后,浙江第一师范,在先生主持下,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之中心。青年学子慷慨激昂,共对封建旧道德与封建旧文化予以抨击与排斥。进步刊物《浙江新潮》因内容更为急进,遂触反动军阀与当局之忌。先生因而被迫去职。此民国八年(1919年)间事也。先生主办两级师范及第一师范,先后凡十有三年,不仅对于全浙学风起一领导、示范之作用;毕业弟子中,人才济济,蔚为国用。其著名者,如杨贤江、宣中华、汪寿华、叶天底等之于党务与政治,如丰子恺、潘天寿等之于文艺与图画,如何明斋、王隐秋等之于工艺,如刘质平、袁一洪等之于音乐,皆卓然有立,或为国捐躯,或自成一家。其余门生亦皆致力于全浙小学教育或教育行政,贡献极大。

又民国成立不久,浙江省教育会亦告成立。先生被选为会长。以无会所,乃发起募建。先生主持其事,先向上虞耆商陈春澜氏捐银壹万元,次向当时总统黎元洪氏捐银壹万元,再向各方面劝募若干,乃就杭垣浣纱溪边,兴建巨厦,颜曰浙江省教育会。今犹巍然屹立平海桥畔(现改充杭市总工会会所)。

先生离开浙江第一师范后,渴望创办一所私立学校以求贯彻教育必须适应潮流(指五四运动之新精神)之主张。先生痛恨封建军阀之倒行逆施,力主支持广大师生之进步言行。暨返回故乡上虞,获乡先辈王佐(字寄庼)氏之赞助,同向上虞富商陈春澜氏建议筹设中学。陈氏慨捐银元二十万元,以十万元建造校舍,置办设备,十万元购买股票,作为基金。1919年12月,校董会成立,翌年1月,推王佐氏为董事长,先生为校长,筹备建校事宜。先生立即勘定上虞白马湖畔为校址。此地湖光山色,如入画图,可称办学胜地。1922年秋季举行招生,12月举行开校典礼。

春晖根据先生之意见,不向军阀政府立案,并切实贯彻“反对旧势力,建立新学风”之主张。1923年即招收女生,开浙省男女同校之先声。学校自订学则,在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俱有不少革新之处。学校组织协治会,实施民主管理,在教学上,既重文理各科之教学,亦注意学生在体育、美育等方面之发展。春晖之创办确曾在全国教育界引起轰动。四方学子多远道前来就读,而国内知名之士,如夏丐尊、朱自道、杨贤江、朱光潜、匡互生、丰子恺、刘薰宇、赵廷为、王任叔、毛路真、张孟闻等,先后皆来任教。又如弘一法师亦在校旁山脚建筑“晚晴山房”从事静修与著作。白马湖上之新兴学府一时大放光辉。两三年间学生激增至三百余人。在先生主持下,春晖不但有崭新之学风,且一向具有旺盛之斗争精神。举凡如爱国、抗日、支持革命等运动,师生几乎无役不与,不计牺牲。如今春晖创立至今已逾六十周年。迭经战乱,弦歌迄未中辍。造就青年近八千人,对于国家社会作出相当贡献。先生创造、经营之功实不可没。

又在先生主持春晖校务期间,曾于西齐岙山麓长松之下筑室自住,号“长松山房”。同时,驿亭故居,房屋宽大,花木扶疏,辟为“大同医院”,并将全部田产捐出,作为基金,以嘉惠地方。院务聘崧厦俞怡园氏负责主持。足见先生一生,博爱为怀,公而忘私,在世以民间疾苦、社会福利为念(大同医院惜已停办)

1925年,先生暂兼宁波浙江第四中学校长,一载去职。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任戴季陶氏为国立中山大学(由前广东大学改称)首任校长。当时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戴氏因参加西山会议故,不敢就职。乃更任先生为副校长,代行校长职务。抵粤后因张人杰氏专横反动,遇事掣肘,不久即行去职。乃出韶关,越庾岭,循赣江,转武汉,回归故里。此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之概略也。

民国十五六年间,先生年已五十,始习画。初画竹,次梅、兰、水仙以及松、石等,皆不畏霜雪,能耐岁寒之清品,以自见其风格。放笔写意,气势超拔,一如其人。先生素擅书法,得力于爨宝子碑,又善治印,故移笔作画,无师自通。自是在海上结合同道,常为雅集,命名曰“寒之友社”。社址设上海法租界。社员中有何香凝、陈树人、于右任、黄宾虹、张善孖、张大千、潘天寿、丰子恺、李祖韩等多人。风雨泼墨,诗酒联欢。惟如此闲情逸致亦无几时。继又南北奔走,驰驱政途,终不得志。既复优游汉皋,终乃迁居京畿,身任国府委员,仍只空悬名义,无所事事。常与何香凝、陈树人、于右任诸氏往来,服膺中山生前遗教,为国民党左派人士之中坚。间尝提一教育主张,立即实施普及教育,然卒未被采用。1934年左右,先生出任教育部部长之呼声甚高,然终未实现。盖国民党中握实权者多系保守分子,开明前进者往往易受排挤也。溯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后,与其谓先生行事为政治生涯,毋宁谓为艺术生涯,盖其于政治,终格格不入,而于艺术,却建树甚大焉。

1937年丁丑,先生重逢花甲,影印篆刻及诗、书、画墨迹,成一函曰《颐渊篆刻诗书画集》,凡三册,行世。同年先生嘱姜丹书、潘天寿、姜卿云三氏在西湖岳坟东山山麓为其购得山地五六亩,自行设计作图,鸠工造屋,定为“寒之友社”社址,先生本意,欲公诸地方,永为文艺金石书画家游息之所,亦犹“西泠印社”然。预期十月落成,不图七八月间日寇东犯,工事乃停。寝至政府西迁,南北沦陷,先生困居沪市租界寓所,忧愤成疾,1938年秋,卒于上海广慈医院,享寿六十有二。先生身后萧条,所藏书画,精品尽失。不三年而袁夫人卒。哲嗣利涉亦英年早世。遗寡媳王氏及男女孙各二。幼女普椿适惠阳廖氏,婿廖承志氏,功在国家,有声于时。乡后学范寿康敬述先生生平事迹于上。

时1982年秋日,撰于北京,木樨地,二十四楼,年八十有八。

原载《范寿康教育文集》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