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教育——省教育会欢迎县视学演说稿
(1919年3月)
和平之声,发生以来,为时不过数月耳。吾浙于此和平声浪传播全世界之时,而有青年团之发起,一若青年团为和平声中之产物也者。夫和平能产生何物,何物能产生和平,此至可研究之问题也。和平之自身,固有所产生之物,然而和平自身以外,亦必有产生和平之物在。故和平二字,一方面能产生他物,一方面即为他物所产生。今日之和平,其所由产生者,果何物乎?吾以谓今日之所谓和平乃不得已之和平,非确有产生和平之物者也。人心厌乱,军阀派亦困于武力,彼此精疲力尽,故有得过且过之态,于是和平之声,从此而生。欧洲会议,南北会议,大小如出一辙者也。夫正义人道犹如旭日,和平以前特为黑云所蔽耳。近日正义人道之渐为世人所注重者,不过揭开黑云而已。黑云既揭,旭日自现,非黑云能产生旭日也。吾侪今后之责任,唯在肃清空气,永使黑云不蔽旭日而已。思想者,人生之空气也。和平教育者,肃清人生之思想者也。国人而欲肃清思想乎,愿于和平教育注意及之,若不和不平之教育,吾未见有能济者矣。
曷言乎教育之不和也?教育上各种主张之纷歧夹杂,固无有甚于今日者。自有动的教育之创导,而近今诸学说,不啻皆为其革新之先声,故教育理想上已无所谓不和。(参照本报第二百二十九期《最新教育之三大主张》)兹之所谓不和者,就教育与社会之关系而言耳。余尝言:教育无界教育家非专门家,即希望教育与社会之和而已矣。无论居何职业,但能留意于人生问题,即无不具有教育者之资格,以教育事业而委诸少数学校人员,则其待遇生活,一若别有单位,故每有孤高之气,不愿随俗浮沉,不免与世冷落,遂使教育事业立于社会以外。闭户造车之咎,其何可辞。昔人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吾则谓一般人生之患则在人人不好为人师。余愿今后之教育者,让出若干分教育权,又愿今后社会中人,分担若干分教育职,此青年团之产于教育之和也。
曷言乎教育之不平也?制度划一,不论智、愚、贤、不肖,同受铸型教育,可谓平焉已矣。然义务教育一日未能实行,国民有受教育者,有不受教育者,可谓平乎?此所谓义务教育者,为为父母者之义务,为父母者不尽此义务,则强迫之,强迫之则不平更甚。吾国今日之教育,为殷富者所独享,公家经费虽不多,然其大部分,多取自穷民,而乃其利益全数供诸殷富。天下不平之事,无有过于此者,所谓平民教育者,无非欲得义务教育之实,而除去其强迫之性质者也,故平民教育尤难于义务教育。强迫教育者,为为父母者之义务教育,平民教育者,为教育者之义务教育。为教育者能明教育者之义务教育,则一般社会中人亦能明社会中人之义务教育。教育不待强迫而能普及,此青年团之产于教育之平也。
概言之,青年团者,和平教育也,虽非和平之产物,而乘此和平声中提创青年团,不可谓非大好机会。吾国今日之地位,往者已矣,来犹可追,若能切实进行,其成效决不落人后,近如日本,创办青年团虽已有年,而君主之黑幕未去,军阀之野心未偃,为笼络国民计,勉强有内务文部两大臣连署之训令。(参照青年团第一号译稿)敷衍虚文,无提创之诚意,有责备之隐情,而不阴不阳之民主主义,又为之中梗。较之吾国官厅居发起筹备之责者,相去已不可道里计也。惟兹事体大,又属创始之际,入手方法,尤赖实地调查。负斯责者,莫如视学诸君。办铁路先勘路,办矿务先探矿,视学实为教育行政之先导。视字之意,有勘与探之性质。青年团固非可轻举,诸君于视学之时,勘之探之,积极行之。虽全浙之大,指日可以成立。馨香顶礼,欢迎诸君,欢迎吾浙之青年团。
(原载《教育周报》第2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