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卷上

【提要】 本卷阐述善的内容及其同天道、人道、人性的关系。基本观点是:一、认为善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善的内容就是仁、义、礼。从天道来说,仁就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不断产生和发展;礼就是万事万物不断产生和发展的条理;义就是条理不可紊乱。从人道来说,仁就是亲亲,亲亲的含义就是人的欲望“不失之私”,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也要想到天下人的欲望;礼就是正确处理亲疏上下之间的关系;义就是坚决地按仁和礼办事。二、认为人道来自人性。所谓人道,就是天道在人类日常生活上的表现。所谓性,就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运动中所形成的而又赖以区别各种事物的属性。性的内容包括欲和觉,从人来说就是欲望和知觉能力。人所赖以生存的,就在于有欲望;对欲望能从内心加以控制的,就在于有知觉能力。人的知觉能力达到理性思维的高度,就能认识并把握仁、义、礼,正确处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三、善是人类共同的最高行动准则。从人性所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必须符合这个准则,符合的就是善,否则,就是不善。

戴震肯定天道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运动变化,坚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1],“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2]。戴震关于人和物“分于阴阳五行”的观点,反映了十八世纪我国自然科学的水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戴震试图运用唯物主义自然观解释社会道德,承认道德的客观性,这对批判程朱的先验道德论,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他不懂得道德的社会性、阶级性,他对善的解释是抽象的、超阶级的,未摆脱地主阶级人性论的桎梏。

余始为《原善》之书三章,惧学者蔽以异趣也,复援据经言疏通证明之,而以三章者分为建首,次成上中下卷。比类合义,灿然端委毕著矣,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以今之去古圣哲既远,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藏之家塾,以待能者发之

① 余:我。蔽:蒙蔽。异趣:不同的志趣。这里戴震指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说,主要指程朱(宋程颢、程颐、朱熹的简称。下同)理学。援:引用。经言:指儒家经典上的言论。疏通:分门别类整理清楚。建首:放在各卷首章。在这句中,戴震说明了《原善》成书的经过:先写了《原善》三章,后来怕学者被程朱理学所迷惑,不能理解《原善》的精神,于是又引用儒家经典来疏通证明,把原来的三章分别作为每卷的首章,按次序列为上中下三卷。以“经言”作外衣,这是戴震反对程朱理学的一种斗争方式。

② 比类合义:分类比较,综合意义。灿然:鲜明、清楚。端委:原指礼衣。这里是整齐的意思。天人之道:关于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理论,儒家用反动的唯心主义哲学和政治观点解释天人之道,戴震则赋于唯物主义的含义。大训:大义,大道理,基本观点。萃:集中。

③ 去:距离,离开。圣哲:才智高超,道德高尚的人。治经之士:研究儒家经典的人,这里指程朱之徒。综贯:融会贯通。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习惯于见闻,将错误的东西逐渐当成正确的东西。振兹坠绪:振,恢复;坠绪,衰落下去的传统。这里指恢复被程朱理学搞乱了的儒家传统。

④ 发:阐发。这句是自谦的话。

善:曰仁,曰礼,曰义,斯三者,天下之大衡也。上之见乎天道,是谓顺;实之昭为明德,是谓信;循之而得其分理,是谓常。道,言乎化之不已也;德,言乎不可渝也;理,言乎其详致也;善,言乎知常、体信、达顺也。性,言乎本天地之化,分而为品物者也。限于所分曰命;成其气类曰性;各如其性以有形质,而秀发于心,征于貌色声曰才。资以养者存乎事,节于内者存乎能,事能殊致存乎才,才以类别存乎性。有血气,斯有心知,天下之事能于是乎出,君子是以知人道之全于性也。呈其自然之符,可以知始;极于神明之德,可以知终⑧。由心知而底于神明,以言乎事,则天下归之仁;以言乎能,则天下归之智。名其不渝谓之信,名其合变谓之权,言乎顺之谓道,言乎信之谓德,行于人伦庶物之谓道,侔于天地化育之谓诚,如听于所制者然之谓命。是故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动而输者,立天下之博;静而藏者,立天下之约。博者其生,约者其息;生者动而时出,息者静而自正。君子之于问学也,如生;存其心,湛然合天地之心,如息。人道举配乎生,性配乎息;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条理者,礼与义乎!何谓礼?条理之秩然有序,其著也;何谓义?条理之截然不可乱,其著也⑮。得乎生生者谓之仁,得乎条理者谓之智。至仁必易,大智必简,仁智而道义出于斯矣。是故生生者仁,条理者礼,断决者义,藏主者智,仁智中和曰圣人。智通礼义,以遂天下之情,备人伦之懿。至贵者仁,仁得,则父子亲;礼得,则亲疏上下之分尽;义得,则百事正;藏于智,则天地万物为量;同于生生条理,则圣人之事

① 善:与恶相对的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不同阶级、阶层对善、恶有不同的理解。戴震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对善以及善的内容仁、义、礼等都做了自己的解释,认为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就是善。在当时反对孔孟程朱的天赋道德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他不了解人的社会性,他对善的解释仍然是抽象的、超阶级的。仁、礼、义:本是儒家的政治伦理规范。戴震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认为仁就是“生生”,礼就是“条理之秩然有序”,义就是“条理之截然不可乱”。大衡:根本标准。

② 上:动词,追溯的意思。这里指追溯到本原。之:代词。指善。见:同“现”,体现。天道:唯心主义者所谓“天道”是指神的意志;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天道”是自然规律,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现象和过程。实:实在。这里作动词用,引伸为具体化。昭:明显。明德:美好的德行。分理:事物的具体规律。这句意为:追溯善的本原,它就是天道的体现,叫做顺;把善具体化为人道,它就明白地表现为美好的德行,叫做信;遵循善的要求去做而掌握各种事物的具体规律,叫做常。

③ 化:指自然界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戴震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肯定阴阳是物质性的气,认为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是万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渝:改变。知常:懂得各种事物的具体规律。体信:体现出美好的德行。达顺:符合天道。这句意为:道,是讲阴阳二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德,是讲这种运动规律是不可改变的;理,是讲各种事物的具体规律是详尽细密的;善,是讲懂得各种事物的具体规律,体现出美好的德行,与天道相符合。

④ 性:指人性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品物:各种事物。这句意为:性是讲来源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分而为各种具体事物的属性。这里,戴震试图用唯物主义自然观来解释人性问题,但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⑤ 命:唯心主义者和有迷信思想的人,认为凡人力所不能左右,而为一个人格化的天所主宰的叫命,如天命、命运;戴震则赋予命以新义,认为各种事物都受阴阳二气运动变化所分予的一部分属性的限制,叫做命。气类:阴阳二气运动变化而形成人和物不同本质的种类。形质:形体和气质,即人和物的体质形态。秀发于心:秀发,草木成长;心,思维器官。这里是说人的自然属性从心生发出来。征:表现。这句意为:人与物受自然界所分得的那一部分的限制,就叫命;人和物由于分得的那一部分物质的不同,形成不同本质的种类,这种本质就叫性;按照人和物的性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形态体质,人的自然属性生发于心,表现在容貌、声音、神色上,就叫才。这里,戴震用唯物主义自然观对命、性、才作了自己的解释,认为命、性、才都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这对批判孔孟程朱鼓吹的天命论、先验的性善论和天才论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他离开人的社会性来解释命、性、才,因而归根结蒂是不正确的。

⑥ 资:取。这里引伸为维持。事:人事,这里指生存必需具有物质欲望。节:节制,控制。能:能力、知觉能力,这里指控制自己的能力。这句意为:人和物所以能维持生存,在于有生存的欲望;人所以能控制自己,在于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欲望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不一致,在于才不同;才因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于性不同。

⑦ 血气,指形体、肉体。心知:指精神、思想。人道:人伦日用的所有事情。这句意为:人有肉体,才有精神,天下人的物质欲望和知觉能力于是就产生了,君子因此知道人们日常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自然属性所具备的。

⑧ 呈:显现。其:指人性。自然:本来面貌。符:象征,引伸为特征。神明:指高级意识,即人的理性思维。德:这里指最高界限。这句意为:显现出人性的本来特征,可以知道善的开端;达到理性思维的高度,可以知道善的终结。

⑨ 底:到达。这句意为:由一般认识到达理性思维的高度,用以处理自己的物质欲望,大家都公认你为仁人;用以指导自己知觉活动,大家都公认你为智者。

⑩ 名:称呼。谓之:叫做。合变:应变,适应复杂的变化而变化。之谓:就是。人伦:概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庶物:万事万物。侔(móu谋):齐,相等。化育: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发育成长的状况。诚:本是《中庸》提出的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和伦理概念,表示世界的精神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戴震认为诚就是指相当于天地化育这种状况,也就是说按自然规律办事就是诚。

⑪ 生生:哲学术语。指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承认变化中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戴震借用这一概念说明阴阳二气的运动不断产生新事物。原:同“源”。源泉,动力。条理:规律、法则。流:运动过程。

⑫ 输:有规则的运行。博:广大众多。这里指事物繁多而有条理。藏:蕴藏。约:简约,化繁为简。这里指使繁多的事物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时出:指事物不断产生。自正:指事物保持自己的稳定性。在这两句中,戴震用动与静,输与藏,博与约,生与息这些相对立的概念,来说明气的运动状态,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⑬ 问学:求知识。存其心:把求得的知识积累在心中。湛(zhàn站)然:深深地。天地之心:自然的法则。这句意为:君子对于求知识就象气化流行不断产生事物;把知识积累在心中,深深地符合自然法则,就象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保持自己的稳定性。

⑭ 举:举动,行为。这句意为:人们日常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生相一致,人的本性同息相一致;有运动就有静止,有静止就有运动,这就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⑮ 著:显著,明显。截然:断然,界限分明的样子。在这三句中,戴震把属于社会道德范畴的仁、义、礼自然化。

⑯ 易、简:语出《易·系辞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戴震借以说明最仁的人必然平易,大智的人必然简约。

⑰ 断决:办事截然不乱。藏主:藏,收藏;主,主见。中和:语出《中庸》第一章,原意是中正和易。这里指仁和智相结合。

⑱ 懿(yì意):美好,这里指美德。这句意为:智足以通达礼义,用来满足天下人的情欲,也就具备了人与人相互之间关系方面的美德。

⑲ 这句意为:最宝贵的是仁,有了仁,父子就亲;有了礼,亲疏上下的关系就区分得当;有了义,一切事情都能各得其所;仁义礼包藏在智中,天地万物就有了是非标准;一切行为都能符合自然界不断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那是圣人的事情。在这句中,戴震力图用唯物主义自然观来说明仁义礼等伦理道德范畴,但他不了解人的社会性,甚至夸大圣人的作用,则是错误的。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者,成形质以往者也。“形而上”者,阴阳鬼神胥是也,体物者也。故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之成形质者,则器也;其体物者,道也,五行阴阳,得之而成性者也

① 《易》:儒家经典之一,也称《周易》分《易经》《易传》两部分。相传《易经》产生于商周之际,《易传》产生于战国时期,是记载向天或鬼神问吉凶的书。书中有些部分,特别是《易传》也包含一些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引文见《易·系辞上》。对《易》这句话,后人有不同的解释。唯心主义者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精神本原,是“形而上”的,也就是存在于事物之先,凌驾于事物之上的无形的主宰;器就是具体事物,是“形而下”的,也就是由道派生的。唯物主义者认为,道是物质世界的根本规律,器是具体事物,道离不开器,它寓于器中。

② 以往:以来,以后。阴阳:指阴阳二气。鬼神:唯心主义者认为鬼神是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里,戴震指的是看不见的阴阳二气交感运动的作用。胥(xū虚):皆,都。体:体现。这两句是戴震对引文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形而下”的器就是有了形质之后的具体事物,“形而上”的道就是成形质前的阴阳二气及其交感运动,它是与具体事物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的。

③ 弗:不。引文见《中庸》第十六章,它极力鼓吹精神性的鬼神的神秘作用。戴震借以指明五行阴阳的自然作用。

④ 《洪范》: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旧传为商末箕子所作,近人或疑为战国时期的作品。作者把民间流传的朴素的“五行”说神秘化,变为天的意志的表现。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物质形态。戴震认为五行是物质性的气的具体化。

⑤ 这句意为:五行之气构成了有形质的东西,就是具体事物;那个体现在具体事物之中的五行阴阳之气的交感运动,就是道,各种具体事物都分得五行阴阳之气而形成各自的个性。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条理之秩然,礼至著也;条理之截然,义之著也;是以见天地之常。三者咸得,天下之懿德也,人物之常也,故曰“继之者善也”。言乎人物之生,其善则与天地继承不隔者也。有天地,然后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资始曰性。人与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人与物同有觉,觉也者,性之能也。欲不失之私,则仁;觉不失之蔽,则智;仁且智,非有所加于事能也,性之德也。言乎自然之谓顺,言乎必然之谓常,言乎本然之谓德。天下之道尽于顺,天下之教一于常,天下之性同之于德。性之事配五行阴阳,性之能配鬼神,性之德配天地之德。人与物同有欲,而得之以生也各殊;人与物同有觉,而喻大者大,喻小者小也各殊;人与物之一善同协于天地之德,而存乎相生养之道,存乎喻大喻小之明昧也各殊;此之谓本五行阴阳以成性,故曰:成之者性也”。善,以言乎天下之大共也;性,言乎成于人人之举凡自为。性,其本也。所谓善,无他焉,天地之化,性之事能,可以知善矣。君子之教也,以天下之大共,正人之所自为;性之事能,合之则中正,违之则邪僻;以天地之常,俾人咸知由其常也。明乎天地之顺者,可与语道;察乎天地之常者,可与语善;通乎天地之德者,可与语性⑮。

① 继:继承,禀承。引文见《易·系辞上》,意为阴阳两个对立面的交感运动就是道,把道禀承下来就是善。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性。

② 盖:句首发语词。是:此。在这三句中,戴震认为,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物质性的阴阳二气的相互交感而形成有条理的运动。

③ 这两句意为: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就是仁,没有什么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具有条理的。条理很有秩序,是礼最明显的表现;条理的界限清楚而不混乱,是义最显著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界的常规。

④ 咸:都。在这两句中,戴震认为所谓“继之者善也”,是说人物具备仁义礼这些美好的德性就与天地息息相通。

⑤ 资:自然素质。这句意为:先有天地,然后才产生人和物;有了人和物而区分它们最初的自然素质,叫做性。

⑥ 觉:感觉,知觉。

⑦ 失:陷,沉溺。蔽:蔽塞。这句意为:欲望不沉溺于私,就是仁;知觉不陷于蔽,便是智;又仁又智,并不是外加于欲望和知觉能力的,而是性的本来美德。

⑧ 自然:事物的本来面貌。必然:事物的当然准则。本然:事物的根本特性。

⑨ 天下之道:人道。尽:完全,完备。天下之教:社会教化。天下之性:人性。一:统一。

⑩ 配:相当于。鬼神:这里指五行阴阳的自然作用。天地之德:自然界的根本特性,自然界的根本法则。

⑪ 得之以生:用以维持生存的条件。殊:差异,不同。喻大者大:喻,明白。指人对外界的感觉能力强。喻小者小:指物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弱。一善:指人与物共同的善性。协:符合,一致。相:相互,连下文即相生相养的意思。昧:不明,暗。在这句中,戴震认为,所谓“成之者性也”,是说人与物虽然同有欲望、知觉和德性,但他们维持生存的条件,反映外界事物的能力不同,也就在于来源于阴阳五行的人与物的本性不同。

⑫ 大共:最高的共同准则。举凡自为:人们所作所为。指人的一切活动。这两句意为:善,是说人们生活的最高共同准则;性,是讲形成人们一切生活行为的东西。性是它的根本。

⑬ 这句意为:所谓善,不是别的,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从性表现出来的欲望和知觉能力,就可以了解什么是善了。

⑭ 正:订正,引伸为衡量。中正:正确而不可更易。邪僻:不正当。俾:使。这句意为:君子的教化,就是用天下最高的共同准则来衡量人们的所作所为,性表现出来的欲望和知觉能力,符合它就是中正,违背它便是邪僻,用天地的常规,来使人们都知道根据这些常规办事。

⑮ 明,明了。察:洞察。通:透彻,通晓。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气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尽也,生生之谓欤!观于生生,可以知仁;观于其条理,可以知礼;失条理而能生生者,未之有也,是故可以知义。礼也,义也,胥仁之显乎!若夫条理得于心,其心渊然而条理,是为智;智者也,其仁之藏乎!生生之呈其条理,显诸仁也;惟条理,是以生生,藏诸用也。显也者,化之生于是乎见;藏也者,化之息于是乎见。生者,至动而条理也;息者,至静而用神也。卉木之枝叶华实,可以观夫生;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可以观夫息。是故生生之谓仁,元也;条理之谓礼,亨也;察条理之正而断决于事之谓义,利也;得条理之准而藏主于中之谓智,贞也

① 引文见《易·系辞下》,意为:天地最大的特性是产生万事万物。戴震引用这句话说明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原。气化:指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张载对这个概念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提出“由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戴震继承和发挥了这一思想,在《疏证·天道》中提出了“气化即道”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欤:句尾语气词。

② 显:显著,引伸为表现。

③ 若夫:至于。渊然:渊,深。深刻地。这句意为:至于事物的条理反映在人的心中,人的思想深刻而有条理,就是智;智,它是蕴藏着仁的啊!

④ 显诸仁:诸,之于;仁,事物不断产生发展。显现在事物不断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藏诸用:蕴藏在阴阳二气交感运动的作用中。这两句意为:万事万物的不断产生和发展表现出它的条理,就在事物不断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只有条理,才能使万物不断产生和发展,这些都是蕴藏在阴阳二气交感运动的作用中。处于显的状态,阴阳二气的运动产生万物就表现出来了;处于藏的状态,阴阳二气运动的相对静止就表现出来。

⑤ 神:这里指人们看不见的事物内部的运动状况。这句意为:生,就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到极点而有条理的状态;息,就是事物的静止到极限而内部还在运动的状态。

⑥ 卉(huì汇):草的总称。华:同“花”。实:果实。白:指核仁。这句意为:从草木的发枝、长叶、开花和结果,可以看到草木生长的情况;从完全具备草木生长特性的果实的核仁中,可以看到草木息的情况。

⑦ 元、亨、利、贞:出自《易·乾卦》。唯心主义者赋予元、亨、利、贞以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容,戴震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解释社会道德规范,也用元、亨、利、贞来比附仁、义、礼、智,这是不科学的。察条理之正:正确的认识条理。得条理之准:准确地掌握条理。藏主于中:心中有主见。

《记》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凡有血气心知,于是乎有欲,性之征于欲,声色臭味而爱畏分;既有欲矣,于是乎有情,性之征于情,喜怒哀乐而惨舒分;既有欲有情矣,于是乎有巧与智,性之征于巧智,美恶是非而好恶分。生养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举矣。尽美恶之极致,存乎巧者也,宰御之权由斯而出;尽是非之极致,存乎智者也,贤圣之德由斯而备;二者,亦自然之符,精之以底于必然,天下之能举矣。《记》又有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人之得于天也一本,既曰“血气心知之性”,又曰“天之性”,何也?本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方其未感,湛然无失,是谓天之性,非有殊于血气心知也。是故血气者,天地之化;心知者,天地之神;自然者,天地之顺;必然者,天地之常

② 征:表现。爱畏:喜欢和害怕。惨舒:悲伤和舒暢。巧:技巧。引伸为聪明伶俐。恶:前一个恶(è饿),丑的意思;后一个恶(wù务),厌恶的意思。

③ 感通之道:人们由外物引起感觉,而产生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

④ 极致:终极,顶点。这里指区分美丑,辨别是非的最大能力。宰御之权:宰,主宰;御,驾驭。主宰驾驭事物的办法。这句意为:尽区分美和丑的最大能力,在于巧,主宰驾驭事物的办法由此产生;尽辨别是和非的最大能力,在于智,贤人圣人的美德由此完备;这二样东西,也是自然的现象。精确地了解它而掌握它的当然准则,天下人的能力都能充分发挥。这里,戴震认为智巧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只要充分发挥认识能力,可以区分美恶,辨别是非。但他不了解,也不可能懂得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美丑、是非的唯一标准。

5)天之性:天赋于人的本性。性之欲:性的外在表现。物至外物到来。知知:知觉有所知,后一知为动词。节:节制。反躬:反过来对照自己,自我反省。天理:与人欲相对的哲学和伦理概念,最早见于《礼记·乐记》。这里指人的天生的本性。引文意为:人生下来是平静而没有情欲的,这是天赋予人的本性;接触外物而引起内心活动,产生感情欲望,这是性的表现;外物到来,就有知觉,爱好与厌恶的感情也就表露出来了。不能节制自己好恶的感情,受外物的引诱,又不能自我反省,这样人本来具有的天理就失去了。宋儒以此作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根据。戴震则借以说明理和欲是一致的,天之性和人之性都是自然的本性。

⑥ 一本:指天性和人性本质上是一致的。血气心知之性:人的本性。天之性:这里指自然的本性。

⑦ 方:当。湛然:水清静的样子。这句意为: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根源于阴阳五行,当它没有感受到外物的时候,保持纯静的样子,这就叫做“天之性”,与人之性没有什么不同。

⑧ 天地之常:指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自然作用。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耳目百体之所欲,血气资之以养,所谓性之欲也,原于天地之化者也。是故在天为天道;在人,咸根于性而见于日用事为,为人道;仁义之心,原于天地之德者也,是故在人为性之德。斯二者,一也;由天道而语于无憾,是谓天德;由性之欲而语于无失,是谓性之德。性之欲,其自之符也;性之德,其归于必然也;归于必然适全其自然,此之谓自然之极致。《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凡动作威仪之则,自然之极致也,民所秉也。自然者,散之普为日用事为;必然者,秉之以协于中,达于天下。知其自然,斯通乎天地之化;知其必然,斯通乎天地之德;故曰“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道德,靡不豁然于心,故曰“尽其心”

① 孟子:即孟轲(约公元前390年——前305年),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宣扬“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论、先验论的性善论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阶级思想,鼓吹“法先王”、“行仁政”等政治主张。其言行和思想,记载在《孟子》一书中。引文见《孟子·尽心上》,意为:充分扩充善良的本心,就认识了人的本性;认识了人的本性,就知道天了。这里,孟轲鼓吹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论。戴震则认为天就是自然界,认为人性就是自然的本性。

② 这句意为:耳目身体所需要的,是人生存的条件,这就是性所表现出来的情欲,它根源于自然界五行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

③ 日用事为:一切生活行为。咸:都。性之德:人性所具有的美德。

④ 斯:这。憾:缺陷,不足。这句意为:这两种德性是一致的,从天道来讲是完美的,没有感到什么不足,叫做天德;从人性所表现出的情欲来讲是适当的,没有丝毫差失,叫做性之德。

⑤ 归于:归结到。适:恰好。这句意为:人性所表现出的情欲,是人性本来的特征;人性所具有的美德是从自然情欲中归纳出来的当然准则;这种当然准则,恰好是自然情欲的完美概括,这就是自然情欲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这里,戴震通过对自然和必然关系的阐述,论证了人适当的自然情欲的合理性,批判了程朱离开人的自然情欲而空谈“理义”的反动说教。

⑥ 《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一部分是民歌。相传经过孔丘的删改。后来儒家把它作为《六经》之一。烝(zhēng蒸)民:众民。则:法则,规律。秉(bǐng丙):掌握。彝(yí移):常规,常道,不变的法则。引文见《诗经·大雅·烝民》。这是宣扬唯心主义的天命观,认为上天创造了民众,创造了万物及其规律,老百姓按天命办事,就是美德。戴震借以说明“自然”和“必然”的关系。

⑦ 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庄重举止。

⑧ 协于中:符合不变的客观法则。散:放开,推广开来。普:遍及。达:通行。

⑨ 通:通晓,理解。靡(mǐ米):无,没有。豁然:明白的样子。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存乎材质所自为,谓之性;如或限之,谓之命。存乎材质所自为也者,性则固性也,有命焉,君子不以性而求逞其欲也;如或限之也者,命则固命也,有性焉,君子不以命而自委弃也

① 安佚:舒适。命:这里指天命,即所谓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和命令。天道:这里指上天的法则。引文见《孟子·尽心下》,意为:口对于美味,眼对于美色,耳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对于香气,四肢对于舒适,这些要求都是人的本性,但也有天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这是人的本性;仁在父子之间,义在君臣之间,礼在宾主之间,智慧在贤人身上,圣人掌握天道,这些虽然都是天命决定的,但也有人的本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这是天命决定的。这里,孟轲鼓吹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和性善论。戴震借以阐明“节欲而不穷其欲”的观点。

② 材质:指人的形体素质。为:作为,行为。这句意为:从人的形体素质中所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就是性;好象有个东西限制着它,叫做命。

③ 逞:放肆,放任。委弃:抛弃。这句意为:就人的形体素质中所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来说,性固然是性,但也有命的作用。君子不因为有性的要求而肆意放纵他的欲望;好象有个东西限制着它,命固然是命,但也有性的作用,君子不因为有命的作用,而自暴自弃。

《易》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五行阴阳之成性也,纯懿中正,本也;由是而事能莫非道义,无他焉,不失其中正而已矣。民不知所以存之,故君子之道鲜矣③。

① 存存:不断保存。门:门路,途径。引文见《易·系辞上》,意为:不断保存天给予的性,是达到道义的途径。戴震借以说明不断保存人的自然本性,道义就由此而产生。

② 纯懿中正:美好正确。这句意为:从五行阴阳形成的人性,美好而正确,这是根本;因此欲望和知觉能力没有不合乎道义的,不是别的原因,没有失掉它的正确性罢了。

③ 君子之道:指仁义礼智。鲜(xiǎn险):少。这句意为:一般人由于不知道存性的道理,所以实行君子之道的人就很少了。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莫非天道也,其曰“天命”,何也?《记》有之,“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言分于五行阴阳也。天道,五行阴阳而已矣,分而有之以成性。由其所分,限于一曲,惟人得之也全。曲与全之数,判之于生初⑤。人虽得乎全,其间则有明闇厚薄,亦往往限于一曲,而其曲可全。此人性之与物性异也⑥。言乎其分于道,故曰“天命之谓性”⑦。耳目百体之欲,求其故,本天道以成性者也。人道之有生则有养也;仁以生万物,礼以定万品,义以正万类,求其故,天地之德也,人道所由立也;咸出于性,故曰“率性之谓道”。五行阴阳者,天地之事能也,是以人之事能与天地之德协。事与天地之德协,而其见于动也亦易。与天地之德违,则遂己之欲,伤于仁而为之;从己之欲,伤于礼义而为之。能与天地之德协,而其有所倚而动也亦易。远于天地之德,则以为仁,害礼义而有不觉;以为礼义,害仁而有不觉。皆道之出乎身,失其中正也。君子知其然,精以察之,使天下之欲,一于仁,一于礼义,使仁必无憾于礼义,礼义必无憾于仁,故曰“修道之谓教”

① 《中庸》: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孔丘之孙子思所作。朱熹把它和《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天命:唯心主义者所谓的“天命”,实质是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和命令。戴震讲的“天命”,是自然界的规律性。道:道路,道理。《中庸》中所讲的“道”,一般指儒家所谓的做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引文见《中庸》第一章,意为:上帝给予人的仁义礼智就是人的本性,顺着这种本性去做事就是道,按照道进行修养就是教。这里,《中庸》是鼓吹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和先验的人性论。戴震在下文中对此分别作了自己的解释。

② 《记》:即《大戴礼记》。秦汉以前有关“礼”的论著的选集。相传西汉戴德编纂,是儒家经典之一。引文见《大戴礼记·本命篇》,意为:人和物从道分来而被限定的叫做命;人和物形成形体以后,道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就是性。戴震则认为分于道,就是分于物质性的五行阴阳。

③ 这句意为:天道,不过是五行阴阳罢了,人和物都是从五行阴阳分得一部分而形成性。

④ 曲:偏。这句意为:由于物分得的局限于一小部分,只有人分得的比较完全。

⑤ 数:定数、多少。判:判定,决定。生初:刚产生的时候,生命开始的时候。

⑥ 闇:同“暗”。可全:可以发展到比较完全。

⑦ 这句意为:性从天道分得而形成的,所以叫做“天命之谓性”。这里,戴震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庸》的“天命之谓性”,认为人性和物性都是从五行阴阳分得而形成的。

⑧ 万物、万品、万类:均指万事万物。立:成立,这里指形成的意思。在这句中,戴震认为所谓“率性之谓道”,就是按照来源于天道的人性的要求,以仁义礼为准则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欲望。

⑨ 易:简易。这里作行动自如讲。从:同纵,放纵。这两句意为:人的欲望与自然界的根本特性相一致,那末,行动也就自如了。人的活动违背自然界的根本特性,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做伤害仁的事情;放纵自己的欲望,做伤害礼义的事情。

⑩ 倚:依靠,依赖。这三句意为:人的知觉能力与自然界的根本特性相一致,有所依据而行动也就自如了。背离自然界的,自以为符合仁的要求,伤害礼义还不觉悟;自以为达到礼义的标准,伤害仁还不醒悟。这些都是日常行为,离开了正确的道德准则的缘故。

⑪ 精以察之:透彻地审察它。这句意为:君子懂得这些道理,透彻地观察研究它,使天下人的欲望,符合仁,符合礼义,使仁无损于礼义,使礼义无损于仁,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在这里,戴震认为“教”就是使人的欲望符合仁义礼这些美德。但他认为只贤人君子才能这样,这是唯心史观的表现。

《中庸》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仁,是以亲亲;义,是以尊贤;礼,是以有杀有等。仁至,则亲亲之道得;义至,则尊贤之道得;礼至,则于有杀有等,各止其分而靡不得。“修身以道”,道出于身也;“修道以仁”,三者至,夫然后道得也

① 人:这里是爱人的意思。亲亲:前一个“亲”字是动词,爱;后一个“亲”字是名词,指本族的亲人。宜:适宜。杀(shài晒):差别。等:等级。引文见《中庸》第二十章,意为:人们必须按照道进行自身修养,要按照道进行修养,必须符合仁。仁,就是爱人,爱自己本族的亲人是最重要的;义,就是适宜于事理,尊敬贤人是最重要的;爱自己本族的亲人要有差别,尊敬贤人要保持等级,礼就从这里产生了。这是儒家修身养性的办法,以及对仁、义、礼这些概念所规定的阶级内容。戴震则在下文作了自己的解释。

② 至:极点。止:停止。这两句意为:做到仁,就能够爱自己的亲人;做到义,就能够尊敬贤人;做到礼,就有差别和等级。完全做到仁,那末亲亲之道就得到了;完全做到义,那末尊贤之道就得到了;完全做到礼,那末人们对于所处地位的差别和等级,能安于本分而没有与它不符合的了。戴震在前文中曾力图以唯物主义自然观来解释仁义礼,但这里谈到如何实现仁义礼时,就与《中庸》划不清界限了。

③ 道出于身:道,指人道。人道从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在这句中戴震对“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解释与《中庸》不同。他认为“修身以道”就是道出于身;“修道以仁”就是完全做到仁义礼,这样就得到道了。但是戴震的这种解释,仍然没有摆脱孔孟思想的影响。

《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也者,以言乎乾道,生生也,仁也;“简”也者,以言乎坤道,条理也,智也。仁者无私,无私,则猜疑悉泯,故易知;易知则有亲,有亲则可久,可久则贤人之德,非仁而能若是乎!智者不凿,不凿,则行所无事,故易从;易从则有功,有功则可大,可大则贤人之业,非智而能若是乎!故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于仁无不尽也,于礼义无不尽也

① 乾:天。易:平易,化难为易。坤:地。简:简约,化繁为简。引文见《易·系辞上》。戴震借以说明“仁”“智”的含义。

② 悉泯:全部消灭,完全消灭。凿:穿凿附会。行所无事:做起事来没有什么阻碍。在这三句中戴震用《易》中的“易”“简”来比附和解释仁智,认为“仁者无私”,“智者不凿”,只有具备仁智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事物变化的条理。

③ 引文见《易·系辞上》。戴震借以说明了“易”“简”,就能完全达到仁,达到礼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