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提要】 戴震在本《序》中点明了作《孟子字义疏证》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他借解释子贡吹捧孔丘的一句话,说明“性”和“天道”是本书所要阐明的重大理论问题;借分析孟轲批判杨墨的原因,表明批判程朱理学的必要性。
当然,戴震借孔孟的历史亡灵来批判程朱理学,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虽然不失为一种斗争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归根结蒂是一种政治上思想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反映。
余少读《论语》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①。”读《易》,乃知言性与天道在是②。周道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致治之法,焕乎有文章者,弃为陈迹③。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诸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使人于千百世治乱之故,制度礼乐因革之宜,如持权衡以御轻重,如规矩准绳之于方圆平直,言似高远而不得不言④。自孔子言之,实言前圣所未言;微孔子,孰从而闻之!故曰“不可得而闻”⑤。
① 余:我。《论语》:见《原善》卷中注(本书31页)。端木氏:孔丘学生子贡的姓氏。夫子:古时学生对先生的尊称。这里指孔丘。文章:这里指孔丘讲授的有关礼、乐、诗、书等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性:这里指人性。天道:本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现象和过程。唯心主义者把天道说成是神的意志;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天道是自然规律。如戴震认为天道就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引文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老师所讲授的礼、乐、诗、书等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我们可以依靠耳闻学到,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学到的。这是子贡对孔丘所鼓吹的唯心论和神秘主义的吹捧。在子贡看来,孔丘讲的人性与天道深奥神秘,耳闻是不能明白的,必须从事内心体验,才能把握住。戴震则借以说明人性和天道是本书要阐明的重要理论问题。
② 《易》:亦称《周易》。见《原善》卷上注(本书9页)。乃:才。在是:在这里。
③ 周道衰:指周朝礼崩乐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尧、舜,我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原始公社时期氏族联盟酋长;禹,传说中的夏朝开国君主;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末周氏族君主;武,即周武王,名发,周文王的儿子,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公,名旦,武王的弟弟,曾帮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掌管周王朝的大权,传说是西周王朝典章制度的制订者。孔孟及后代儒家曾把以上这些人美化为体现儒家政治理想的所谓“先王”、“圣哲”。致治之法:使国家得到治理的制度法令。这句意为:周朝礼崩乐坏以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治理国家的制度法令,都有明文规定,却被后来的统治者作为陈旧的东西抛弃不用了。
④ 孔子:即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唯心主义哲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不得位: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职位。正本溯源:从根本上整顿并弄清根源。这里是指弄清和恢复制度礼乐的基础,即性与天道。因革之宜:继承或者变革,何者适宜。权衡:区分轻重的器具。规矩:测制方圆的器具。准绳:检验平直的器具。这句意为:孔丘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职位,不能把他那一套东西贯彻到制度礼乐之中留传下来,所以就为制度礼乐做正本溯源工作,以便后代人对于历史上治和乱的原因,对于制度礼乐是继承旧的,还是进行变革,就象有了权衡可以区分轻重,有了规矩准绳可以画方圆、验平直一样,这种理论似乎高大深远,但是不能不讲。这里戴震借以说明性与天道同历史上治和乱、社会制度的继承和变革的关系,从而点明写作《孟子字义疏证》的目的。
⑤ 微:这里是“除了”的意思。孰:谁。这两句意为:从孔子所讲的性与天道来看,确实是说了在他以前的圣人还没有说过的话;除了孔子,又能从谁那里听得到呢?所以讲,“不可得而闻”。
是后私智穿凿者,亦警于乱世,或以其道全身而远祸,或以其道能诱人心有治无乱;而谬在大本,举一废百;意非不善,其言只足以贼道,孟子于是不能已于与辩①。当是时,群共称孟子好辩矣②。《孟子》之书,有曰“我知言”,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③。盖言之谬,非终于言也,将转移人心;心受其蔽,必害于事,害于政④。彼目之曰“小人”之害天下后世也,显而共见;目之曰“贤智君子”之害天下后世也,相率趋之以为美言,其入人心深,祸斯民也大,而终莫之或寤。辩恶可已哉⑤!
① 私智穿凿者:指自作聪明的人,对孔丘讲的性与天道作牵强附会的解释。警:警惕,戒备。或:有的。全身而远祸:明哲保身,逃避灾祸。谬在大本:根本上是错误的。举一废百:抓住一点,否定其他。贼:危害,伤害。孟子:即孟轲。见《原善》卷上注(本书15页)。这句意为:在孔子以后那些自作聪明而又穿凿附会的人,也都警惕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有的用他的学说来明哲保身,逃避灾祸,有的认为他的学说能用来诱导人心,使之安定而不混乱;然而这些思想根本上是错误的,只抓住一点而否定其他;用意虽然不坏,但是这些言论足以危害正道,孟子于是不能停止和他们作辩论。这里,戴震是针对杨墨说的。杨朱主张“为我”,即“以其道全身远祸”者;墨翟主张“兼爱”,即“以其道能诱人心有治无乱”者。
② 当是时:指在孟子的那个时代。
③ 《孟子》:见《原善》卷中注(本书31页)。引文分别见《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尽心上》。意为:“我能分辨各种言论”;“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别的言论难于吸引他”。前一句话,是孟轲为了防止儒家中不坚定的人被“异端”言辞所迷惑而提出来的;后一句话,是孟轲鼓吹儒学博大精深、高于一切,用以诱惑人心。戴震引用这两句话,借以说明“圣人之道”,有别于宋儒的谬论。
④ 盖:句首发语词。终:终止,停止。转移人心:影响人的思想。蔽:蒙蔽。这句意为:错误的言论,不只是说错了话,还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思想受蒙蔽,一定会危害事情,危害政治。
⑤ 莫之或寤(wù务):寤,醒。不能觉醒。恶(wū乌):何,怎么。这两句意为:那些被看作“小人”的人对于天下后世的危害,是显而共见的;被看作“贤智君子”的人危害天下后世,因为人们以为他们说得正确而拥护他们,他们的言论影响越深,对老百姓的祸害就越大,而老百姓始终不能觉醒。这样,辩论怎么能停止呢I
孟子辩杨墨;后人习闻杨、墨、老、庄、佛之言,且以其言汩乱孟子之言,是又后乎孟子者之不可已也①。苟吾不能知之,亦已矣;吾知之而不言,是不忠也,是对古圣人贤人而自负其学,对天下后世之仁人而自远于仁也②。吾用是惧,述《孟子字义疏证》三卷③。韩退之氏曰:“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④。”呜呼,不可易矣⑤!休宁戴震⑥。
① 后人:主要指宋代的程颢、程颐、朱熹等唯心主义理学家。杨:即杨朱(公元前395——前335年)。战国魏国人。相传他反对儒家的伦理思想和墨子的“兼爱”观点,主张“为我”、“贵生”。他的片断言论散见于《韩非子》、《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墨:即墨翟(dí敌),又称墨子(公元前480年——前420年)。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他反对儒家“仁者爱人”、“亲亲”的原则和“天命”观,主张“兼爱”、“尚贤”、“非命”。他的思想记载在《墨子》一书中。老、庄:见《原善》卷中注(本书35页)。佛:即佛教,相传创始人是北天竺的迦毗罗卫国(现尼伯尔境内)乔达摩族的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教通过宗教虚构和诡辩,创造了一套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东汉初(公元67年)传入我国,长期以来,成为历代反动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用以麻痹和毒害广大劳动人民,起着极其反动的作用。汩(gǔ古)乱:搅乱。后乎孟子者:指孟子以后的学者,这里是戴震自称。不可已:指不能停止辩论。
② 苟:假使,如果。亦已矣:也就算了。自负其学:辜负了圣人贤人对自己的教育。仁人:仁,原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和道德规范。这里戴震把他理想中的能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人,即“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人,称为仁人。
③ 吾用是惧:我因此害怕。
④ 韩退之:即韩愈。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自称是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著作有《韩昌黎集》。犹:如。潢:与江河阻隔的水潭。引文见《韩昌黎集》卷二十《送王秀才序》,意为:想学习杨、墨、老、庄、佛的学说来掌握圣人之道,那就好象在与江河阻隔的水道和水潭中航行而想到达大海一样,是行不通的。所以要了解圣人之道,一定要从孟子开始。这是韩愈对孟轲的吹捧。戴震则借此表明进一步批判程朱的必要性。
⑤ 呜呼:感叹词。易:改变。
⑥ 休宁:县名。今属安徽省徽州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