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 四条
【提要】 在本篇中,戴震继承和发扬了历史上进步恩想家的唯物主义传统,批判了程朱“道即理”“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谬论,提出了“气化即道”“性本于天道”的唯物主义观点,为他的政治伦理思想提供了世界观的根据。
一、针对程朱“理是形而上,气是形而下”、“理生气”、“太极生阴阳”等精神产生物质的唯心主义谬论,戴震指出,“形而上”和“形而下”、“太极”和“阴阳”幷不是精神和物质的区别,而是同一物质性的“气”的不同形态和方面;“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太极”即指“气化之阴阳”。从而,对传统的“太极”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赋予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对程朱理为气本与老释神为形本的谬论,作了比较分析。戴震指出,老释鼓吹的“神识为形体之本”、“神能生气”、“以神为气之主宰”与程朱宣扬的“理为生物之本”、“理能生气”、“以理为气之主宰”,说法虽异,但实质相同,都是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产生并主宰物质;只不过程朱是用儒家“形而上”、“太极”等概念来贩卖老释的私货而已。从思想渊源上揭露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
必须指出,戴震用唯物主义自然观来观察社会现象,认为“血气心知”是人性的实体,而人性“惟本于天道”,这说明他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不懂得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同时,“器言乎一成而不变”的观点,也是违背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①。《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②。”《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通称③。(《诗·载驰》:“女子善怀,亦各有行④。”毛《传》云:“行,道也⑤。”《竹竿》:“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⑥。”郑《笺》云:“行,道也⑦。”)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有阴阳也⑧。《大戴礼记》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言分于阴阳五行以有人物,而人物各限于所分以成其性⑨。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有实体,故可分;惟分也,故不齐⑩。古人言性惟本于天道如是。
① 道:这里指天道。行:行走,流动。这里指运动的过程。气化:指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的过程。生生:指事物的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这句意为:道就是运动的过程;宇宙间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使事物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所以这个过程就叫做道。
② 阴阳:最初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正面为阳,背面为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对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用以说明万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唯心主义者则鼓吹阴阳是天的意志的体现,赋予它神秘、迷信的内容。戴震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肯定阴阳是物质性的气。引文见《易·系辞上》,意为:阴阳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交感运动,就是道。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 洪范》:见《原善》卷上注(本书9页)。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形态。古代唯物主义者企图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五种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而唯心主义者却把五行神秘化,认为五行是天的意志的表现。戴震引用《洪范》中这句话,是说明“行”就是物质性的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过程,通常称为“道”。
④ 引文见《诗·鄘风·载驰》,意为:女子善于思考,各有自己行走的道路。
⑤ 《传》:毛,指毛苌,西汉人;《传》,指毛苌对《诗经》的注释。即《诗毛氏传》。
⑥ 引文见《诗·卫风·竹竿》,意为:女子远别家乡,离开了兄弟和爹娘。
⑦ 郑《笺》:指汉郑玄对《诗毛氏传》的注释。
⑧ 举:提出。赅:包括。这句意为:提到了阴阳,就包括了五行,这是因为阴阳都具备五行;提到五行,就包括阴阳,这是因为五行各自具有阴阳。
⑨ 引文见《大戴礼记·本命篇》,意为:人和物从道分来叫做命;人物形成后体现出来的就是性。戴震认为“道”的实体是物质性的阴阳五行,所以人和物是从阴阳五行中分出来的,由于所分得的不同,所以形成的性也不同。
⑩ 惟:同“唯”,只有的意思。这三句意为:物质性的阴阳五行是道的实体,形体知觉是性的实体。有实体,就可以分;只有分,才有差别。古人讲性来源于天道,就是这个意思。
问:《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①。”程子云:“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原来止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②。”后儒言道,多得之此③。朱子云:“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④。”朱子此言,以道之称惟理足以当之⑤。今但曰“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乃程朱所目为形而下者;其说据《易》之言以为言,是以学者信之。然则《易》之解可得闻欤⑥?
① 引文见《易·系辞上》。道器:唯心主义者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精神本原,器是构成具体事物的材料,先有道,后有器。唯物主义者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器是具体事物,道离不开器。
② 引文见《程氏遗书》卷十一,意为:唯有这句话把形而上形而下分得最清楚,原来只有这句话点明了道的含义,关键在于人们从内心里认真地领会它。
③ 这句意为:后儒讲道,大多是以上面的话作根据。
④ 引文见《通书·诚上》朱熹注,意为:阴阳就是气,是形而下的东西;产生阴阳并使其运动变化的本原就是理,这是形而上的东西;道就是理的意思。
⑤ 这句意为:朱熹这句话,以为道这个概念只有理才能与它相当。
⑥ 这两句意为:现在仅仅说道就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而这正是程朱所认为形而下的东西;程朱的话是根据《易》来说的,所以学者相信它。那末《易》的真正含意能不能解释给我们听听?
曰: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①。《易》又有之:“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直举阴阳,不闻辨别所以阴阳而始可当道之称,岂圣人立言皆辞不备哉②?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而已③。古人言辞,“之谓”“谓之”有异:凡曰“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为性、道、教言之,若曰性也者天命之谓也,道也者率性之谓也,教也者修道之谓也;《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则为天道言之,若曰道也者一阴一阳之谓也④。凡曰“谓之”者,以下所称之名辨上之实,如《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此非为性教言之,以性教区别“自诚明”“自明诚”二者耳⑤。《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本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其形而上形而下耳。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⑥。(如言“千载而上,千载而下”。《诗》:“下武维周。”郑《笺》云:“下,犹后也⑦。”)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言乎体物而不可遗⑧。不徒阴阳非形而下,如五行水火木金土,有质可见,固形而下也,器也;其五行之气,人物咸禀受于此,则形而上者也⑨。《易》言“一阴一阳”,《洪范》言:“初一曰五行”,举阴阳,举五行,即赅鬼神;《中庸》言鬼神之“体物而不可遗”,即物之不离阴阳五行以成形质也⑩。由人物溯而上之,至是止矣⑪。《六经》、孔、孟之书,不闻理气之辨,而后儒创言之,遂以阴阳属形而下,实失道之名义也⑫。
① 这两句意为: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相对于各种具体事物,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分。形是就各种具体事物,而不是就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讲的。
② 引文见《周易·说卦》。这两句意为:《易》又有这样的话:“形成天道的,叫做阴阳。”直接提出阴阳就是道,没有听说辨明产生阴阳的原因才可以叫做道,难道圣人讲的话,都表达得不完备吗?
③ 这句意为:阴阳两个对立面互相交感,不停地运动,这就是道。
④ 之谓:就是。谓之:叫做。若曰:如同说。语见《中庸》第一章。意为:天赋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就是人的本性,顺着这种本性去做事就是道,按照这种道进行修养就是教。宣扬的是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先验论。戴震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之谓”的用法。凡用“之谓”就是以上面的词句解释下面的词句。
⑤ 诚:《中庸》中的一个唯心主义概念,表示世界的精神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引文见《中庸》第二十一章,意为:从先天具有的“诚”达到自然明白善德叫做性;从明白善德而达到“诚”叫做教。这里,“自诚明”是一种唯心论的先验论。“自明诚”指的是通过主观修养明白体现在事物中的“诚”,也是从精神到精神的唯心主义修养方法。戴震引用这句话是说明“谓之”的用法,认为凡用“谓之”,就是以下面的词句说明上面的实际内容。
⑥ 形质:有形的实体。在这两句中,戴震对《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认为《易》这句话并不是说明道器的,而是用道器来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并指出形而上就是讲形成有形的实体以前,形而下就是讲形成有形的实体以后。
⑦ 武:继承。维:同“惟”,只有。语见《诗·大雅·下武》。这三句意为:譬如说“千年以上,千年以下”。《诗经》说:“下代能够继承先祖的只有周朝。”郑玄解释说:“下,就是后的意思。”戴震引用这些话来说明“形而下”是“形以后”的意思。
⑧ 这句意为:器指的是一成不变的具体事物,道指的是存在万事万物中而不能与事物分离的运动规律。这里,戴震坚持了“道在事中”的唯物主义观点;但他又认为“器”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
⑨ 不徒:不仅仅。固:本来是。这句意为:不仅阴阳二气不是形而下的,如五行水火木金土,有形体可见的,那当然是形而下的,是器;而那些人和物所禀受的没有成形的五行之气,则是形而上的。这里,戴震不但肯定了“阴阳之未成形质”是形而上的,即使“五行之气”也是形而上的,那“有质可见”的五行才是形而下的,其目的是说明程朱对《易》的解释是错误的。
⑩ 初一:首先。鬼神:《中庸》指精神性的鬼怪神灵。这里,戴震指阴阳五行的自然作用。
⑪ 这句意为:推求形成人和物的本原到阴阳五行就为止了。这里,戴震坚持了物质性的“阴阳五行”是万事万物本原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有力地批判了宋儒“理在气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⑫ 理气之辨:指宋儒对理气关系所作的唯心主义解释。他们把理和气割裂开来,鼓吹“理在气先”,“理在气上”。实失道之名义:实际上失去了道这个概念的含义。
问:后儒论阴阳,必推本“太极”,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①。”朱子释之云:“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阴阳既生,则太极在其中,理复在气之内也。”又云:“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②。”今既辨明形乃品物,非气化,然则“太极”“两仪”,后儒据以论道者,亦必傅合失之矣。自宋以来,学者惑之已久,将何以解其惑欤③?
① 太极:“太极”一辞来源于《易·系辞上》。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来说明世界起源和统一性的范畴。唯心主义者把太极看成是超自然的精神性的宇宙本原,如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唯物主义者把太极看成是物质性的东西,如戴震认为太极就是“气化之阴阳”。无极:唯心主义哲学概念。一说是指最原始的、无形无象的宇宙本体。如《老子》提出:“复归于无极”,即恢复到宇宙最原始的本体的意思。另一说认为无极是无方位、无形状的,是对太极的形容。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朱熹认为这就是“无形而有理”的意思。两仪:天地或阴阳。引文见《周子全书》卷一《太极图说》,意为:太极无形无象,它一动就产生阳气;动到极点就静,一静就产生阴气;静到极点又动,一动一静,互为原因;分阴分阳,天地就确立了。这里,周敦颐把天地阴阳动静都说成是无形无象的精神本体“太极”所产生的,是有生于无的唯心主义谬论。
② 引文均见《太极图解》。这里,朱熹把太极、理和道看成是一个东西,是宇宙的精神本原。
③ 傅合:傅,同“附”。附会。这两句意为:现在已经辨别清楚,形是指具体事物,不是指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那么宋儒根据“太极”、“两仪”等概念来说明道,也必然是牵强附会,失掉道的原意了。从宋朝以来,学者迷惑已久,怎样来解除他们的迷惑呢?
曰:后世儒者纷纷言太极,言两仪,非孔子赞《易》太极两仪之本指也①。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②。”曰仪,曰象,曰卦,皆据作《易》言之耳,非气化之阴阳得两仪四象之名③。《易》备于六十四,自八卦重之,故八卦者,《易》之小成,有天、地、山、泽、雷、风、水、火之义焉④。其未成卦画,一奇以仪阳,一偶以仪阴,故称两仪⑤。奇而遇奇,阳已长也,以象太阳;奇而遇偶,阴始生也,以象少阴;偶而遇偶,阴已长也,以象太阴;偶而遇奇,阳始生也,以象少阳⑥。伏羲氏覩于气化流行,而以奇偶仪之象之⑦。孔子赞《易》,盖言《易》之为书起于卦画,非漫然也,实有见于天道一阴一阳为物之终始会归,乃画奇偶两者从而仪之,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⑧。既有两仪,而四象,而八卦,以次生矣⑨。孔子以太极指气化之阴阳,承上文“明于天之道”言之,即所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两仪四象、八卦指《易》画⑩。后世儒者以两仪为阴阳,而求太极于阴阳之所由生,岂孔子之言乎⑪!
① 赞:陈述,解释。本指:原意。
② 四象:指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依次象征春夏秋冬。八卦:《易》中用“—”(阳)和“--”(阴)两种符号组成八种图形,即乾(☰)、坤(☷)、震(☳)、离(☲)、巽(☴)、兑(☱)、坎(☵)、艮(☶)、依次象征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现象。引文见《易·系辞上》。意为:作《易》先立一个开端,叫做太极,太极产生两仪,两仪产生四象,四象产生八卦。这种把神秘性的太极作为生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是一种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
③ 这句意为:上面所说的仪、象、卦,都是根据写作《易》的需要而使用的概念,并不是从运动变化着的阴阳二气而得到两仪、四象的名称。
④ 小成:初步成就。这里引申为初步基础。见《易·系辞上》:“八卦而小成”。这句意为:《易》具备六十四卦,它是从基本的八卦重叠组合而成的,所以八卦是《易》的初步基础,它象征着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自然现象。
⑤ 卦画:卦的符号。奇:单数。这里指单数的笔画“—”。偶:双数。这里指双数的笔画“--”。这句意为:卦画尚未成形时,用奇(—)象征阳,用偶(--)象征阴,所以称为两仪。
⑥ 这句意为:奇(—)遇到奇(—),阳已经长成,用来象征太阳();奇(—)遇到偶(--),阴开始出现,用来象征少阴(
);偶(--)遇到偶(--),阴已经长成,用来象征太阴(
);偶(--)遇到奇(—),阳开始出现,用来象征少阳(
)。
⑦ 伏羲氏:传说中的氏族酋长,相传制定八卦。覩:看到。这句意为:伏羲氏看到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用奇(—)和偶(--)作为象征阳与阴的符号。
⑧ 漫然:随意的样子。会归:集中,贯穿。这句意为:孔子解释《易》,认为《易》这本书以八卦的符号为基础,不是随意这样做的,实际上是因为看到天道阴阳交感变化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于是画出奇(—)和偶(--)两种符号来作为象征,所以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⑨ 以次:按照次序。
⑩ 明于天之道:见《易·系辞上》。原意为:懂得上天的意志。这里戴震把它理解为懂得自然规律。这句意为:孔子认为太极是指运动变化着的阴阳二气,是承接《易·系辞上》上文“明于天之道”来说的,也就是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以两仪、四象、八卦作为《易》的符号。这里戴震假托孔丘的名义对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⑪ 这句意为:后代的儒者,认为两仪就是阴阳,而把太极看成是阴阳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这难道是孔子的原意么!
问:宋儒之言形而上下,言道器,言太极两仪,今据孔子赞《易》本文疏通证明之,洵于文义未协①。其见于理气之辨也,求之《六经》中无其文,故借太极、两仪、形而上下之语以饰其说,以取信学者欤②?
① 洵:实在,确实。协:符合,一致。这句意为:宋儒关于形而上下、道器、太极、两仪的说法,现在根据孔子解释《易》的原文来分析和核对,确实同孔子的原意不合。
② 饰:修饰,装璜。这句意为:是不是由于宋儒看到他们关于理气关系的看法,在《六经》中找不到根据,所以就假借太极、两仪、形而上下等概念来装璜自己的学说,以骗取学者的信任呢?
曰:舍圣人立言之本指,而以己说为圣人所言,是诬圣;借其语以饰吾之说,以求取信,是欺学者也。诬圣欺学者,程朱之贤不为也。盖其学借阶于老、庄、释氏,是故失之①。凡习于先入之言,往往受其蔽而不自觉②。在老、庄、释氏就一身分言之,有形体,有神识,而以神识为本。推而上之,以神为有天地之本③。(老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④。”释氏书:“问:‘如何是佛?’曰:‘见性为佛。’‘如何是性?’曰:‘作用为性。’‘如何是作用?’曰:‘在目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臭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见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⑤。’”)遂求诸无形无迹者为实有,而视有形有迹为幻⑥。
① 这三句意为:丢掉圣人立论的本来意义,而把自己的意思作为圣人的话,是歪曲了圣人;利用圣人的话来粉饰自己的学说,以求取得信任,那是欺骗学者。歪曲圣人和欺骗学者,象程朱这样的贤人是不会干的。因为他们的理论是凭借于老、庄、释氏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就失去了孔孟的原意。
② 这句意为:凡是习惯于先入为主的言论,往往受这些言论的蒙蔽而不自觉。
③ 神识:佛家语。指不生不灭的精神。这两句意为:在老、庄、释氏那里,把人的整体分开,有形体、神识两部分,而以神识作为根本。再往上推论,把整个宇宙分成神与天地,以神为产生天地的本原。
④ 有物混成:物,指某一个东西。即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指的是精神性的道。惟:语助词。兮:语助词。恍忽:形容没有固定形体而看不真切的样子。这里是形容道是虚无的而又是实在的。有象:有形象。引文分别见《老子》二十五章和二十一章,意为:“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在天地之先存在。”“道这个东西,恍恍忽忽。它是那样的忽恍啊,忽恍之中却又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忽啊,恍忽之中却又有实体。”
⑤ 见性:指领悟自身的佛性。徧:同“遍”。俱:全、都。该:兼备,包括。微尘:细微的尘土。这里形容很微小的东西。精魂:灵魂。引文见《景德传灯录》卷三。意为:问:“什么是佛?”答:“觉悟到性就是佛。”问:“什么是性?”答:“作用就是性。”“什么是作用?”答:“在眼睛来说,它的作用就是看;在耳朵来说,它的作用就是听;在鼻子来说,它的作用就是嗅;在嘴来说,它的作用就是谈论;在手来说,它的作用就是拿捉;在脚来说,它的作用就是奔走。佛性扩大开来,遍布整个宇宙,收缩起来,可以在一粒灰尘中,懂得的知道它是佛性,不懂得的说它是精灵鬼怪。”戴震在上面引老子的话和这里引释氏的话,都可作为老释以“神为有天地之本”的佐证。
⑥ 这句意为:于是在无形无迹的精神中,去追求真实存在,而把有形有迹的实体,看成虚幻。
在宋儒以形气神识同为己之私,而理得于天①。推而上之,于理气截之分明,以理当其无形无迹之实有,而视有形有迹为粗②。益就彼之言而转之,(朱子辨释氏云:“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释氏以神识为不生不灭。”)因视气曰“空气”,(陈安卿云:“二气流行万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空气,必有主宰之者,理是也。”)视心曰“性之郛郭”。(邵子云:“心者,性之郛郭③。”)是彼别形神为二本,而宅于空气宅于郛郭者,为天地之神与人之神;此别理气为二本,(朱子云:“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也,禀此气然后有形。”)而宅于空气、宅于郛郭者,为天地之理与人之理④。
① 这句意为:在宋儒看来,形体和精神都是自己私有的,而理是天给的。
② 粗:粗糙,低级。这句意为:进一步推论,把理气截然分开,以理当作老释的那个无形无迹的精神实体,而把有形有迹的形体看作是低级的。
③ 空气:原文为“空个气”,指没有理主宰的空虚的气。陈安卿:名淳,号北溪,朱熹的学生。不成:难道。朱熹语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陈安卿语见《宋元学案·北溪学案》。邵雍语见《伊川击壤集·序》。
④ 引文见《朱子大全》文卷五十八《答黄道夫》。这句意为:这就是说老释把形体和精神分为彼此独立的东西,而认为居于空气和居于人心的是天地的神和人的神;宋儒也把理和气看作是两个彼此独立的东西,朱熹说:“天地间有理和气两个东西。理是形而上的道,是产生万物的本原;气是形而下的器,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所以人和物的产生,必须接受了这个理然后才有性,接受了气然后才有形体”。把存于空气和存于人心的,看作是天地的理和人的理。这里,戴震通过概括老释在形神问题上和宋儒在理气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揭露了二者在思想本质上的一致性。
由考之《六经》、孔、孟,茫然不得所谓性与天道者,及从事老、庄、释氏有年,觉彼之所指,独遗夫理义而不言,是以触于形而上下之云,太极两仪之称,顿然有悟,遂创为理气之辨,不复能详审文义①。其以理为气之主宰,如彼以神为气之主宰也。以理能生气,如彼以神能生气也②。(老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③。”)以理坏于形气,无人欲之蔽则复其初,如彼以神受形而生,不以物欲累之则复其初也④。皆改其所指神识者以指理,徒援彼例此,而实非得之于此⑤。学者转相传述,适所以诬圣乱经⑥。善夫韩退之氏曰:“学者必慎所道。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⑦。”此宋儒之谓也。
① 茫然:不知的样子。有年:有不少年。指:通“旨”。宗旨,学说。顿然:立刻。这句意为:程朱考查《六经》、孔、孟,不能掌握性与天道的精神实质,研究老、庄、释氏多年以后,感到他们的学说,唯独遗漏掉理义不讲,所以当他们看到形而上下的说法,太极、两仪的名称时,忽然有所觉悟,于是创立了理气关系的理论,而不再详细地研究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
② 这两句意为:程朱把理作为气的主宰,就好象老释把神作为气的主宰一样。以为理能产生气,就好象老释以为神能产生气一样。
③ 一:统一,这里指万物统一于精神性的道。道,相当于“神能生气”的“神”。二:指阴阳二气。三:指统一于人和物身上的阴阳二气和冲气。冲气:指主宰阴阳二气的神,也就是道。引文见《老子》四十二章,意为:道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与道结合构成第三者,由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万物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神使相互冲荡的两种势力得到统一。
④ 这句意为:认为天理受到形气的污坏,如果没有人欲的蒙蔽,就能够恢复天理的本来状态,这好象老释以为精神寄托于形体而存在,如果不为物质欲望所牵累,就能恢复神的本来状态一样。
⑤ 这句意为:程朱的上述观点,都是把老释所讲的神识改为理,仅仅是引用老释的思想来比附孔孟,而实际上不是从孔孟那里得来的。
⑥ 转相传述:代代相传。
⑦ 引文见《韩昌黎集》卷二十《送王秀才序》。必慎所道:必须慎重选择方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