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卷下

【提要】 本卷分析了私和蔽是社会弊病产生的根源,提出了“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的政治观点和用人唯贤的政治主张。基本观点是:一,认为人所以不善是由于私和蔽,一切社会弊病也都产生于私和蔽。人必须去私解蔽,才能认识幷掌握善。去私的方法是行恕,解蔽的途径是学习。人都有不私不蔽的良好条件,也就是具有智仁勇的素质,只要尽自己的能力,按照所懂得的道理行事,平等的待人,就可以逐渐达到仁和智。二,认为统治者要重视生养之道,“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不可“快己之欲,忘人之欲”,要善于知人、取人、用人,特别不要用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残暴苛刻,贪得无厌的小人。三,认为老百姓起来作“乱”,幷不是老百姓本性坏,而是统治者“行暴虐而竞强用力”,“肆其贪不异寇取”的贪暴行径所造成的。

戴震生活在封建社会急剧衰败的年代,他揭示私和蔽是社会弊病产生的根源,认识到“乱之本,鲜不成于上”,因而提出“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的观点,对统治者“快己之欲,忘人之欲”的罪恶行为和对程朱“存理灭欲”的反动观点都是有力的批判。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的揭露隐晦曲折,他的批判不敢触及整个封建制度,甚至幻想通过劝告统治者,在政治上作一些改良。

人之不尽其才,患二:曰私,曰蔽。私也者,生于其心为溺,发于政为党,成于行为慝,见于事为悖,为欺,其究为私己。蔽也者,其生于心也为惑,发于政为偏,成于行为谬,见于事为凿,为愚,其究为蔽之以己。凿者,其失诬;愚者,其失为固;诬而罔省,施之事亦为固。私者之安若固然为自暴;蔽者之不求牖于明为自弃;自暴自弃,夫然后难于言善,是以卒之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去私莫如强恕,解蔽莫如学,得所主莫大乎忠信,得所止莫大乎明善。是故谓之天德者三:曰仁,曰礼,曰义,善之大目也,行之所节中也。其如人伦庶物,主一则兼乎三,一或阙焉,非至善也。谓之达德者三:曰智,曰仁,曰勇;所以力于德行者三:曰忠,曰信,曰恕。竭所能之谓忠,履所明之谓信,平所施之谓恕。忠则可进之以仁,信则可进之以义,恕则可进之以礼。仁者,德行之本,体万物而与天下共亲,其故忠其属也;义者,人道之宜,裁万类而与天下共睹,是故信其属也;礼者,天则之所止,行之乎人伦庶物而天下共安,于分无不尽,是故恕其属也。忠近于义,恕近于简;信以不欺近于易,信以不渝近于简。斯三者,驯而至之,夫然后仁且智;仁且智者,不私不蔽者也。得乎生生者仁,反是而害于仁之谓私;得乎条理者智,隔于是而病智之谓蔽。用其知以为智,谓施诸行不缪矣,是以道不行;善人者信其行,谓见于仁厚忠信为既知矣,是以道不明。故君子克己之为贵也,独而不咸之谓己。以己蔽之者隔于善,隔于善,隔于天下矣;无隔于善者,仁至,义尽,知天。是故一物有其条理,一行有其至当,征之古训,协于时中,充然明诸心而后得所止。君子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动止应礼。达礼,义无弗精也;精义,仁无弗至也;至仁尽伦,圣人也。易简至善,圣人所欲与天下百世同之也

① 患:祸害。

② 溺(nì逆):沉迷不悟。党:朋党,结党营私。慝(tè特):邪恶,为非作歹。欺:违背,欺诈。这句意为:私,在思想上就是沉迷不悟,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结党营私,成为行动就是为非作歹,处理事情就是悖逆欺诈,追究根源就是自私。

③ 这句意为:蔽,产生在思想上是疑惑,表现在政治上为不公正,成为行动就造成错误,处理事情就强词夺理,昏昧无知,追究根源就是自己思想蔽塞。

④ 诬:诬赖,歪曲事实。施:施行。固:执一不通,不明事理,罔省(xǐng醒):不醒悟,不觉悟。这句意为:强词夺理的人,错在歪曲事实;昏昧无知的人,错在不明事理,歪曲事实而不觉悟,在行事上也是不明事理。

⑤ 安若固然:安于本来的样子。牖(yǒu友)窗户。这里是开导的意思。卒:最终。这句意为:自私的人,对于私己心安理得,是自暴;思想蔽塞的人,不求开导明白,是自弃;自暴自弃的人,就难以与他讲什么善,所以最终成为不善的人,不是才质的罪过。

⑥ 强:努力。恕:原是儒家的一个伦理概念,孔丘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戴震认为恕就是“平所施”,即平等地待人处事。学:指通过后天学习,提高认识能力。主:主要,关键。止:最高境界。这句意为:去掉私,没有比努力做到平等地待人处事再好的了;解除蔽,没有比后天学习再好的了;所要掌握的关键,没有比忠信更重要的了;所要达到的境界,没有比明善再高的了。

⑦ 大目:根本条目,根本原则。节中:节制。这里指约束行为的准则。

⑧ 人伦庶物: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众多事物,泛指社会生活。主:掌握。阙:同“缺”。这句意为:在社会生活中,真正掌握了仁义礼中的一种德行,就能兼备三种,如果缺了一种,就不是完美的善。

⑨ 达德:通行天下的美德。智:不蔽塞,这里指人的认识能力。仁不自私,这里指人的思想品质。勇:自强不息,这里指人的顽强意志。力于德行竭力履行仁礼义等美德。

⑩ 这句意为:竭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就是忠,实行自己所表明的就是信,平等地待人处事就是恕。

⑪ 进:逐渐达到。

⑫ 与:给予,使。宜:适当。覩:看见。天则:自然法则。止:至,极。这句意为: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在万物之中而使天下人相亲,所以忠是属于仁的;义是人道的恰如其分,裁定万事万物而使天下人共见,所以信是属于义的;礼是自然法则的最高体现,贯彻到社会生活中而天下人都相安无事,各尽其职,所以恕是属于礼的。

⑬ 在这两句中,戴震认为忠信恕近于平易和简约,做到它,就能达到仁和智,因而也就能不私蔽。

⑭ 这句意为:掌握事物不断产生发展规律的就是仁,反之,伤害仁就是私;掌握事物条理的就是智,违背事物条理而使智不足,就是蔽。

⑮ 知:这里指偏见。缪:同“谬”,错误。道不行:人道得不到实行。善人者:自命为生来就具备仁厚忠信的人。既知:生来就知道。道不明,人道得不到发扬光大。

⑯ 贵:贵重,重要。独而不咸:咸,和谐。引申为合群。孤独而不合群。己:自以为是。

⑰ 知天:懂得自然法则。

⑱ 至当:非常正确。征:验征。古训:古代圣人的教导。时中:时宜,时代潮流。这句意为:所以每一事物有它的条理,每一行为有它正确的准则,从古圣贤的教导得到证明,与时代潮流相一致,思想完全明确之后就达到至善的境界。

⑲ 这三句意为:君子在独自居住的场合想到仁,在公众场合发表议论讲到义,一举一动符合礼。符合礼,义没有不精通的;精通义,仁没有达不到的;完全做到仁并且彻底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办事就是圣人。通过平易简约的方法达到善,这是圣人与天下百世共同所希望的。

《论语》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惟上知与下愚不移。”人与物,成性至殊,大共言之者也;人之性相近,习然后相远,大别言之也。凡同类者举相似也;惟上智与下愚,明暗之生而相远,不因于习。然曰上智,曰下愚,亦从乎不移,是以命之也。“不移”者,非“不可移”也,故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君子慎习而贵学

① 性相近,习相远:指中等人的本性,接近善,但在环境影响下会有很大差距。上知:指天生聪明的人。下愚:指天生愚笨的人。引文见《论语·阳货》。孔丘在这里鼓吹先验的人性论和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观。戴震则认为所谓“人之性相近”是从人与物的区别来说的,同时认为后天环境和习惯的影响会造成人与人的差别,因而强调“慎习而贵学”,指出“不移”并不是“不可移”。

② 大共:大范围,笼统。大别:具体差别。

③ 举全,都。命:称呼,命名。这两句意为:凡同一类的都相似;只有上智下愚,聪明愚昧生来差别很大,不因为后天习惯而改变。然而叫上智,叫下愚,也是按照不变的情况,来称呼它的。

④ 慎习而贵学:慎重地对待环境影响并重视学习。引文见《论语·季氏》,孔丘宣扬的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天才论。戴震借以强调“慎习而贵学”的重要,但是他仍然承认有天生的上智。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天才论的影响。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睹闻者,身之接乎事物也;言动者,以应事物也;道出于身,其孰能离之!虽事物未至,肆其心而不检柙者,胥失道也。纯懿中正,道之则也。事至而动,往往失其中正,而可以不虞于疏乎

① 须臾(yú余):片刻。戒慎:戒备,谨慎。《诗》:《诗经》。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见《诗经·大雅·抑》。相,看。看你独自在屋内,即使在阴暗的角落里,也不干亏心事。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不动时保持恭敬的样子而使人敬畏,不讲话时保持诚实的态度而使人信服。引文分别见《中庸》第一章和第三十三章。《中庸》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去体认先验的做人治国的道理,鼓吹一整套唯心主义修养方法。戴震则认为道就是从人们日常活动中概括出来的道德准则,强调人们在行事之先要防止差错,认真对待。

② 身:前一个“身”字指人的感官,后一个“身”字指人的日常活动。这句意为:看和听,是感官接触事物;讲话和动作,是对事物的反应;人道是从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谁能离开它!

③ 肆:放肆。检柙(xiáá 狎):检点,规矩。

④ 则:规范,准则。

⑤ 虞(yù娱):预料,思虑。这句意为:事情来了就仓促行动,往往违背人道准则,难道可以不事先考虑到可能有所疏忽吗?

《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独”也者,方存乎志,未著于事,人之所不见也。凡见之端在隐,显之端在微,动之端在独。民多显失德行,由其动于中,悖道义也。动之端疚,动而全疚;君子内正其志,何疚之有!此之谓知所慎矣

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见,表现出来;隐,暗处,深处;微,细微。没有比隐微的东西更容易表现出来,没有比细小的东西更容易显露出来。慎其独:慎,谨慎;独,独自一人。指脱离社会实践,独自一人谨慎地进行内心反省,体验先验的道德观念。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见《诗经·小雅·正月》。孔,很,甚;昭,明显,彰明。即使潜伏得很深,还是看得很清楚。疚(jiù救):病,内心痛苦,引申为错误。无恶于志:恶,丑恶,志,思想,意志;心中没有恶念。引文分别见《中庸》第十章和第三十三章。这两段话都是唯心主义修养方法。戴震借以说明在行事之前,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使行动符合道义。但他说“民多显失德行”,只有君子能“内正其志”,暴露了他轻视劳动人民,夸大君子作用的唯心主义史观。

② 著,明显。这句意为:独,指的是当一种意念存在于心中,没有明显表现在事上,别人还看不见的时候。

③ 端:开端,萌芽。

④ 中:指内心。道义:泛指仁礼等道德规范。这三句意为:老百姓很多明显地违背德行,是由于他们内心开始活动的时候就违背了道义。开始错了,整个就全错了;君子端正思想,有什么过错!这就是说要明确该在什么时候谨慎。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之有欲也,通天下之欲,仁也;人之有觉也,通天下之德,智也。恶私之害仁,恶蔽之害智;不私不蔽,则心之精爽,是为神明。静而未动,湛然全乎天德,故为“天下之大本”;及其动也,粹然不害于私,不害于蔽,故为“天下之达道”;人之材质良,性无有不善,见于此矣。“自诚明”者,于其中和,道义由之出;“自明诚”者,明乎道义中和之分,可渐以几于圣人。“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自诚明者之致中和也。“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自明诚者之致中和也。天地位,则天下无或不得其常者也。万物育,则天下无或不得其顺者也

① 发:表现出来。中:不偏不倚。这里有保持天赋予人的“本性”的意思。中(zhòng众)节:中,符合;节,节度。这里指合乎礼的标准。和:调和。这里有在行动上符合天所赋予人的“本性”的意思。大本:根本。达道:通行的道理、准则。致:达到。天地位:天地各安其位。引文见《中庸》第一章。它鼓吹人的感情、思想未表现出来时,是保持先天的本性,叫做中;当它表现出来符合礼的标准时,叫做和。认为“致中和”便能达到“天地位”“万物育”的神秘境界。这是宣扬矛盾调和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对这段话,戴震在下文作了自己的解释。

② 在这两句中,戴震强调不私不蔽就能做到仁和智,认为仁就是人的欲望都得到满足,智就是人都有认识人道准则的能力。静:指思想安静。动:指思想活动。

③ 粹然:纯粹不杂。

④ 分(fèn份):职责,要求。几:近,差不多。引文见《中庸》第二十一章。

⑤ 中和:这里指仁和智的结合。引文见《中庸》第二十二章,意为:只有天下最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一切人的本性;能尽量发挥一切人的本性,就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中庸》把精神性的“诚”看成万事万物的本性,只有天生的圣人才能充分发挥这种本性。戴震则把诚看成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天下最能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才能发挥他自己的本性,达到中和。

⑥ 引文见《中庸》第二十三章,意为:其次,在局部细节上用功夫,这样也能达到诚;达到诚就会表现出来,有了表现就会发扬,发扬了就光大,光大就能感动人心,能感动人心就能令人转变,这样就能化育万物。《中庸》鼓吹通过内省,扩充小事上的“善端”来达到“化育万物”的“至诚”境界,实际上是要人们脱离社会实践去“闭门修养”。戴震指通过认识具体事物,把握事物规律,日积月累,达到中和。

⑦ 或:通“惑”。天下:指天下的人。

《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凡失之蔽也,必狭小;失之私也,必卑暗;广大高明之反也。“致广大”者,不以己之蔽害之,夫然后能“尽精微”;“极高明”者,不以私害之,夫然后能“道中庸”。“尽精微”,是以不蔽也;“道中庸”,是以不私也。人皆有不蔽之端,其“故”也,问学所得,德性日充,亦成为“故”;人皆有不私之端,其“厚”也,问学所得,德性日充,亦成为“厚”。“温故”,然后可语于“致广大”;“敦厚”,然后可语于“极高明”;“知新”,“尽精微”之渐也;“崇礼”,“道中庸”之渐也

① 德性:朱熹认为是从上天接受来的正理。道:动词。讲求。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敦厚:忠厚朴实。礼:礼仪制度。引文见《中庸》第二十七章。它宣扬统治者的品质和才能,要人们效法。戴震借以说明,只有做到不私不蔽的人,才谈得上道德高尚、学问渊博,才值得效法。

② 卑暗:指心境卑微阴暗。

③ 礼:这里指条理。在这两句中,戴震认为人都有不私不蔽的萌芽,并把“温故”“敦厚”解释为不断地去私解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新知,按事物的条理办事。

《中庸》曰:“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君子体仁以修身,则行修也;精义以体仁,则仁至也;达礼以精义,则义尽也

① 事亲:侍奉父母。体: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修身:德性完善。引文见《中庸》第二十章,意为:想要修身,不能不侍奉父母;想要侍奉父母,不能不了解贤人;想要了解贤人,不能不知道天命。这里,《中庸》把事亲、知人、知天作为修身的条件和途径。戴震则认为“体仁”是修身的条件和途径,而要“体仁”就必须“精义”,“精义”就必须把握事物的条理;这种由“达礼”、“精义”、“体仁”而完善自己德性的主张,与《中庸》有所不同。

《论语》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言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目四;言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三。弟子者,履其所明,毋怠其所受,行而未成者也。身有天下国家之责,而观其行事,于是命曰“大学”。或一家,或一国,或天下,其事必由身出之,心主之,意先之,知启之。是非善恶,疑似莫辨,知任其责也;长恶遂非,从善不力,意任其责也;见夺而沮丧,散漫无检柙,心任其责也;偏倚而生惑,身任其责也。故《易》曰:“君子永终知弊。”绝是四弊者,天下国家可得而理矣。其曰:“致知在格物”,何也?事物来乎前,虽以圣人当之,不审察,无以尽其实也,是非善恶未易决也;“格”之云者,于物情有得而无失,思之贯通,不遗毫末,夫然后在己则不惑,施及天下国家则无憾,此之谓“致其知”

① 出则弟:弟同“悌”(tì),弟弟敬爱兄长。汎:同“泛”。引文见《论语·学而》。这里,孔丘鼓吹要把孝弟仁义等道德规范摆在第一位,而把文化知识摆在第二位。戴震则借以说明通过学习获得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

② 《大学》:《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孔丘弟子曾参作,是儒家论述治国平天下的一部政治伦理著作,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这一句出自《大学》经一章,原文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纲目,意思是:格除物质欲望而恢复先天固有的善性,获得统治的才能和知识,诚实自己的意念,端正自己的思想,搞好自身的修养,整顿好自己的家族,治理好诸侯国,平定天下。《大学》的著作者鼓吹通过唯心主义的修养,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戴震把八个纲目分成三个部分,“格物”摆在最后,目的是突出接触客观事物,获得正确认识这一点。

③ 毋(wú无):不。怠(dài代):松懈。这句意为:弟子,是指实行他所明了的道理,认真对待所接受的教诲而行事还没有成熟的人。

④ 这句意为:弟子负有治理天下国家的职责,要考察他如何履行这一职责,于是把这门学问称为“大学”。

⑤ 由身出之:由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主:主导。知同“智”。启:启发,开启。

⑥ 惑:迷乱、混乱。这句意为:对是非善恶,犹疑不决,不能分辨,智力承担责任;助长邪恶,放任错误,不从好的方面努力,意识承担责任;看到失利就灰心丧气,漫不经心,不加检点,思想承担责任;不走正道而造成混乱,行动承担责任。

⑦ 引文见《易·归妹》。永终知弊:预料到最终要发生弊病。绝是四弊:指杜绝上文说的“是非善恶,疑似莫辨”、“长恶遂非,从善不力”、“见夺而沮丧,散漫无检柙”、“偏倚而生惑”等四种弊病。

⑧ 引文见《大学》经一章,意为:要领悟心中先验的道理,在于排除物欲的干扰。戴震借以说明获得知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

⑨ 物情:事物的情状。这句意为:事物来到面前,即使让圣人来对待它,不加以审察,也不可能全部把握它的实际情况,对它的是非善恶,不能一下子作出判断;“格”的意思,是讲对事物的情状把握得准确而没有差错,思想融会贯通,不留一丝一毫的疑点,这样,自己就不会发生迷惑,推广到天下国家的事就不会感到有什么缺陷,这就是“致其知”的意思。

《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庸》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饮食男女,养生之道也,天地之所以生生也。一家之内,父子昆弟,天属也;夫妇,牉合也。天下国家,志纷则乱,于是有君臣,明乎君臣之道者,无往弗治也。凡势孤则德行行事,穷而寡助,于是有朋友;友也者,助也,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五者,自有身而定也,天地之生生而条理也。是故去生养之道者,贼道者也。细民得其欲,君子得其仁。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而仁不可胜用矣;快己之欲,忘人之欲,则私而不仁。饮食之贵乎恭,贵乎让,男女之贵乎谨,贵乎别,礼也;尚廉耻,明节限,无所苟而已矣,义也;人之不相贼者,以有仁也;人之异于禽兽者,以有礼义也。专欲而不仁,无礼无义,则祸患危亡随之,身丧名辱,若影响然。为子以孝,为弟以悌,为臣以忠,为友以信,违之,悖也;为父以慈,为兄以爱,为君以仁,违之,亦悖也。父子之伦,恩之尽也;昆弟之伦,洽之尽也;君臣之伦,恩比于父子,然而敬之尽也;朋友之伦,洽比于昆弟,然而谊之尽也;夫妇之伦,恩若父子,洽若昆弟,敬若君臣,谊若朋友,然而辨之尽也。孝悌慈爱忠信,仁所务致者也;恩恰敬谊,辨其自然之符也;不务致,不务尽,则离怨凶咎随之;悖,则祸患危亡随之。非无憾于仁,无憾于礼义,不可谓能致能尽也。智以知之,仁以行之,勇以始终夫仁智,期于仁与礼义俱无憾焉,斯已矣

① 引文见《礼记·礼运》。

② 昆弟:兄弟。引文见《中庸》第二十章。这里,《中庸》鼓吹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的五种伦常关系为通行天下的道理,以此遏制人欲。戴震在下文通过对这五种关系的解释,阐发了“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的思想。

③ 在这句中,戴震把饮食男女等生存欲望看成同自然界不断生存发展的规律一样,是合理的,必要的。

④ 天属:自然形成的关系。牉(pàn判)合:两相结合。

⑤ 势孤:处境孤立。济:补益。

⑥ 这句意为:五种关系,自从有人的活动就定下来,这和自然界不断产生发展而有条理是一致的。

⑦ 贼道:贼,伤害。损害仁义礼等人道准则。

⑧ 细民:小人,指只顾满足自己欲望的人。不可胜用:用不尽的意思。在这两句中,戴震揭露和抨击了当时只顾满足自己欲望而不顾及别人欲望的封建统治者,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封建制度下,要求实现“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只是一种幻想。

⑨ 恭:谦逊。让:不争。谨:谨慎。别:区别,界限。廉耻:廉洁和羞耻。节限:一定的限度。无所苟(gǒu狗):苟,不正当,马虎。没有不合礼义的事。

⑩ 若影响然:象影子和回音一样跟随形声而来。

⑪ 洽(qià恰):谐和。这两句意为:做儿子的守孝道,做弟弟的顺从兄长,做臣子的忠于国君,做朋友的恪守信用,不这样做,就是违背五伦;做父母的对子慈爱,做兄长的爱护弟弟,做国君的宽厚臣下,不这样做,也是违背五伦。父子之间充满着恩爱;兄弟之间,相处得非常和睦;君臣之间,恩爱如同父子,然而十分严肃;朋友之间,和睦如同兄弟,然而充满着情谊;夫妇之间,恩爱如同父子,和睦如同兄弟,严肃如同君臣,情谊如同朋友,然而界限十分清楚。

⑫ 务致:努力达到。咎(jiù旧):过失。

⑬ 期:期望,要求。俱:全。这句意为:智可以认识仁义礼,仁可以实行仁义礼,勇可以贯串于仁智,要求仁和礼义没有不足,如此而已。

《虞夏书》曰:“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宽也,柔也,愿也,是谓三德。宽,言乎其容也;柔,言乎其顺也;愿,言乎其慤也。宽而栗,则贤否察;柔而立,则自守正;愿而恭,则表以威仪。人之材质不同,德亦因而殊科。简也,刚也,彊也,是谓三德。简,言乎其不烦也;刚,言乎其能断也;彊,言乎其不挠也。简而廉,则严利无废怠;刚而塞,则恻怛有仁恩;彊而义,则坚持无违悖;此皆修之于家者,其德三也。《书》之言又曰:“日俨祗敬六德,亮采有邦。”乱也,扰也,直也;或以宽、柔、愿而兼之者是谓六德;或以简、刚、彊而兼之者是谓六德。乱,言乎其得治理也;扰,言乎其善抚驯也;直,言乎其无隐匿也。乱而敬,则事无或失;扰而毅,则可以使民;直而温,则人甘听受;此用之于邦者,其德六也。以三德知人,人各有所近也;以六德知人之可任,其人有专长也。自古知人之难,以是观其行,其人可知也,故曰“亦行有九德”;以是论官,则官必得人也,故曰“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德不求备于一人,故曰“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此官人之至道也

① 《虞夏书》:《尚书》中的一部分。三德:是《尚书·皋陶谟》一文中提到的概念。该文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简称为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彊。宽、柔、愿和简、刚、彊都称为三德。夙(sù诉)夜:夙,早上;夜,晚上。指时时刻刻。浚:治理。家:大夫之家。引文见《尚书·皋陶谟》,意为:天天讲明三德,时刻治理好大夫之家。

② 慤(què却):诚实,谨慎。栗(lì立),坚持原则,不随和。否(pǐ痞):恶,坏。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庄重举止。殊科:不同的科目、名称。这三句意为:宽,指宽容;柔,指柔顺;愿,指诚实。宽容而有原则,贤与不贤就看得清楚;柔顺而刚直,自身就能严守正道;诚实而谦逊,容貌举止就尊严庄重。人的材质不同,因而三德也有所不同。

③ 严利:严,严格;利,利索。指办事认真迅速。废怠:废,荒废;怠,松懈。指办事马虎。塞:充实,踏实。恻怛(cè dá策达):悲忧,对不幸遭受灾难的人表示同情。这三句意为:简,指不烦琐;刚,指能决断;强,指不屈不挠。不烦琐又能廉洁自持,就能够认真迅速而不懈地办事;刚毅不阿又能踏踏实实,就能对不幸遭受灾难的人表示同情并施予仁慈恩惠;不屈不挠又能见义勇为,就能对德政坚守不移,毫不违背。这些都是使大夫之家得到很好治理的三种德行。

④ 俨(yǎn 衍):庄严。祗(zhī指):恭敬。亮采:指治理得好。邦:诸侯国。引文同上,意为:经常庄敬六德,就一定能治理好诸侯国。

⑤ 驯:顺从。匿(nì逆):隐瞒。敬:慎重。这三句意为:乱,指得到治理;扰,指善安抚老百姓并使之顺从;直,指没有一点隐瞒。善于治理而且慎重,政事就不会发生迷乱和过错;善于安抚而又坚毅,就可以统治老百姓;态度正直而又温和,别人就甘愿听从你的命令。这就是用来治理好诸侯国的六种德行。

⑥ 这句意为:拿三德了解人,人各有接近三德的地方;拿六德了解人,根据其专长确定可担任什么职务。

⑦ 引文同上。官:官吏,官职。乃:肯定语气词。载采:行事。翕(xī息)合:合。敷(fū肤):布,广泛。俊乂(yì义):千百人中最优秀者。百僚:百官。师师:互相学习。官人:选用官吏。这句意为:自古以来,了解人最难,拿这些德来观察人们行事,什么样的人就可识别了,所以说,“从行事上表现出来,大体有九种德”;拿九德来评论官吏,每一官职就能得到适当的人选,所以说,“讲某人有德,一定是从他所做的许多事上来说的”;这九德,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具备,因此说,“只要把各个人的德综合起来加以接受而广泛施用,那么具有九德之中某些德的人都能分别地完成他所从事的事业,优秀的人都能担任恰当的官职,百官就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这是选用官吏的最好途径。戴震在这里反复论述施政的种种德行,实际上是希望当时统治者注意人尽其材,量材录用。这反映了他要求权力再分配的幻想。

《论语》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其君子,喻其道德,嘉其典刑,其小人,咸安其土,被其惠泽;斯四者,得士治民之大端也。《中庸》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自古不本诸身而能取人者,未之有也。明乎怀德怀刑,则礼贤必有道矣。《易》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书》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孟子论“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论“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明乎怀土怀惠,则为政必有道矣

① 引文见《论语·里仁》。戴震借以阐明他的理想政治。

② 典刑:常刑,刑法。惠泽:恩惠。被:受。士:指有文化知识能为统治阶级办事的人。端:本,首。这句意为:君子明了道德,赞许刑法;小人都希望在固定的土地上耕种,享受恩惠,这四者是得士治民的根本。

③ 诸:之于。引文见《中庸》第二十章。意为:治理国家在于得到贤人,而要得到贤人在于修养好自身。《中庸》鼓吹按照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来选用人材。戴震则认为选用人材要依据其言行,包含有任人唯贤的思想。

④ 礼贤:以礼接待贤者,即尊敬贤者的意思。

⑤ 引文见《易·系辞上》,意为:安于所处的环境,对人宽厚仁慈,所以能够相亲相爱。

⑥ 引文见《尚书·皋陶谟》,意为:安抚老百姓,就使他们得到恩惠,老百姓就怀念你了。

⑦ 恒产: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分守己的不变的心。仁政:孟轲的政治主张。他发挥了孔丘关于“仁”的思想,把仁和政结合起来,鼓吹用“仁德”来治理国家,用超阶级的仁爱来掩盖阶级本质。易耨(nòu):锄草。暇:空闲。事:奉侍,侍候。徙(xǐ喜):迁移。乡田同井:商周时期奴隶主为了计算封地大小和监督奴隶劳动,把土地划分为“井”字形的方田。每百亩(约合今亩三十亩左右)叫“一田”。九田为一“井”。在战国时期,孟轲鼓吹“乡田同井”是对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反动。引文见《孟子·梁惠王上》和《孟子·滕文公上》。这里孟轲鼓吹虚伪的仁政,美化剥削阶级。戴震借以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要求统治者懂得老百姓有“怀土怀惠”的欲望,并适当满足这些欲望,认为这样施仁政就合情合理了。

《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便便。”言无私于其人而党,无蔽于其事而偏也。无偏矣,而无党,则于天下之人,大公以与之也;无党矣,而无偏,则于天下之事,至明以辨之也。《洪范》之言又曰:“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反侧”云者,窃阖辟之机而用之,非与天地同其刚柔、动静、显晦也

① 党:亲朋。《洪范》指偏袒本氏族。戴震指朋党。王道:通常指剥削阶级的仁义道德及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张。荡荡:宽广,伟大。便便(pín pin平平):平坦。引文意为:不偏私不偏袒,王道是宽广伟大的;不偏袒不偏私,王道是畅通无阻的。戴震借以指明不因偏私而与人结成朋党,不因蔽塞而对事情产生偏见。

② 这句意为:不偏私,不结党,对天下的人就能拿最大的公心来对待;不结党,不偏私,对天下的事就能最清楚地加以分辨。

③ 无反无侧:没有违反和偏离原则。

④ 阖(hé河)辟之机:阖,同合;辟,开。指天地运动变化的作用。这句意为:“反侧”是指盗用天地运动变化的作用来为我所用,并不是与天地刚柔动静显晦的规律相一致。

《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自古未闻知其人而目之曰“小人”而用之者,《易》称“小人”,所以告也。言乎以小利悦上,以小知自见;其奉法似谨,其奔走似忠;惟大君灼知其小,知乱之恒由此起,故曰“必乱邦”也。《论语》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亦谓此求容悦者也。无侧隐之实,故避其恶闻而进其所甘,迎之以其所敬而远其所慢。所为似谨似忠者二端:曰刑罚,曰货利。议过则亟疾苛察,莫之能免;征敛则无遗锱铢,多取者不减,寡取者必增,已废者复举,暂举者不废,民以益困而国随以亡。乱生于甚细,终于不救,无他故,求容悦者为之于不觉也。是以君子难进而易退,小人反是;君子日见惮,小人日见亲

① 大君有命:天子对有功之臣封爵赐土。开国承家:以功受邦封侯为开国,受邑封大夫为承家。小人勿用:小人,原指奴隶。奴隶即使有功,封爵赐土也没有分。引文见《易·师卦》。戴震借用“小人勿用”一语,要求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用吹牛拍马、钻营取利的小人,并指出他们对国家的危害。

② 告:告诫。

③ 灼(zhuó酌):明白。小知:小聪明。

④令色:装作和颜悦色的样子。引文见《论语·学而》。戴震借以批判政治上阿谀奉承的小人。

⑤ 这句意为:这种小人没有一点同情心,故意回避主子不愿听的事,专门讲些主子喜欢听的事,亲近主子敬重的人,远离主子怠慢的人。

⑥ 货利:这里指苛捐杂税。议过:挑剔别人的过错。亟疾苛察:急速尖刻而不宽恕。锱(zī资)铢:古代重量单位。这里形容很小,一点点。复举:重新提出。

⑦ 这句意为:乱从细小的地方发生,最后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不是别的原因,正是由于那种专门讨好主子的小人,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做出来的。

⑧ 惮(dàn但):怕。这句意为:因此,君子难以被荐用而容易被斥退,小人则与此相反;君子被看成是越来越可怕的人,小人反而被看成越来越可亲的人。

《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言小人之使为国家,大都不出“诡随”“寇虐”二者,无纵诡迎阿从之人,以防御其无良;遏止寇虐者,为其曾不畏天而毒于民。斯二者,悖与欺,是以然也。凡私之见为欺也,在事为诡随,在心为无良;私之见为悖也,在事为寇虐,在心为不畏天明。无良,鲜不诡随矣;不畏明,必肆其寇虐矣。

① 中国:即国中,指京城。四方:指各地的诸侯国。绥:安抚。诡随:指跟随坏人的人或奸诈狡猾的人。无良:指不善的人。式:发语词。寇虐:贪婪、凶暴。憯(cǎn惨):曾。明:神灵,天命。引文见《诗经·大雅·民劳》,意为:天子在京城广布恩惠,用以安抚四方,不纵容奸诈狡猾的人,谨慎地防范并约束不善的人。遏止贪婪凶暴的人,这些人从来不畏惧天命。

② 诡迎:诡,狡诈;迎,迎合。阿从:曲从,阿谀奉承。这两句意为:这是说,使用小人治理国家,他们的手法不外乎“诡随”“寇虐”两种,不纵容诡诈迎合阿从的人,来防御他做出坏事情;遏止寇虐的人,因为他从来不怕天而毒害老百姓。这两者都是由于悖逆与欺诈造成的。

③ 天明:即天,这里指客观规律。

《诗》曰:“民之罔极,职凉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职竞用力;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在位者多凉德而善欺背,以为民害,则民亦相欺而罔极矣;在位者行暴虐而竞强用力,则民巧为避而回遹矣;在位者肆其贪,不异寇取,则民愁苦而动摇不定矣。凡此,非民性然也,职由于贪暴以贼其民所致。乱之本,鲜不成于上,然后民受转移于下,莫之或觉也,乃曰“民之所为不善”,用是而讎民,亦大惑矣

① 罔极:无终极,无所适从。职:专,只。凉:薄。善背:善于阴一套阳一套。回遹(yù预):邪辟。戾(lì立):定。引文见《诗经·大雅·桑柔》,意为:民所以无所适从,只是由于那薄德的人阴一套阳一套所造成的;他们做对人民不利的事,好象做得还不够似的。民所以邪辟,也只是由于这种人专门施用暴力所造成的;民所以不安定,也只是由于他们象盗寇一样所造成的。

② 这句意为:在位的人总是薄德而擅长欺诈,两面三刀,用以危害老百姓,那么老百姓也只好欺骗上面而没有了结了;在位的人一味的施行暴政,一个胜似一个虐待老百姓,那么老百姓只有用巧妙的办法来逃避,因而产生邪辟的行为;在位的人肆无忌惮地贪求,与强盗掠夺没有什么不同,那么老百姓就只有愁苦不堪和动摇不定了。这里,戴震揭露了当时封建统治者奸诈、残暴、贪婪的种种罪行,表达了对清王朝的不满。

③ 讎(chóu仇):深刻仇恨。这两句意为:总之,这一切并不是老百姓的本性如此,只是由于在位的人贪婪暴虐,从而残害老百姓所造成的。天下动乱的根源,很少不是上面造成的,这样,老百姓受害过深而在下面干出邪辟的事情来,在位者对此不但没有觉察,反而说“老百姓所作所为不善”,因此而对老百姓怀有深刻仇恨,这也就太昏庸了t这里,戴震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专制暴政是人民反抗的根源,从而表达了官逼民反的思想。

《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言君子得其性,是以锡于民也。《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仁也

① 泂(jiong炯):远。酌(zhu6灼):原意是斟酒,这里是取的意思。行潦:流水。岂弟:岂同“恺”,和乐,和蔼可亲。挹(yì易):舀水。茲:这里。餴(fēn分):蒸饭。饎(chì炽):酒食。引文见《诗经·大雅·洞酌》。意为:从很远的地方取的那些流水,把它舀来倒在这里,可以蒸饭和做成酒食,和蔼可亲的君子可以为老百姓的父母。

② 锡(xī吸):同“赐”,赏赐,给予。这句意为:这是说君子懂得人的本性,所以才对老百姓有所赏赐。

③ 敦:聚在一起。行:道路。苇:茅草。勿:不。泥泥:露浓貌,形容叶子柔软有光泽的样子。引文见《诗经·大雅·行苇》。这句意为:《诗经》说:“路边上那刚刚出土的丛生的茅草,禁止牛羊去践踏它,这些草正要开花,正在形成,长得多么柔软好看呀!”这就是仁的含意。

[1]《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三卷第74页。

[2]《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三卷第456页。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1972年版)第2卷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