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 二条
【提要】 在这一篇中,戴震通过对“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规范的解释,概括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伦理观。
一、他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指出,仁就是“生生之德”,就是“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礼就是“天地之条理”,就是“亲疏上下”的区别;义就是“条理截然不可乱”,就是“使亲爱长养”符合“正大之情”;智就是认识和掌握仁义礼的能力。这是“自人道溯之天道,自人之德性溯之天德”,即用自然规律说明社会问题,它对批判和否定宋儒的先验道德论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二、在肯定“礼”是“天地之条理”的前提下,戴震认为礼就是圣人根据“天地之条理”制定出来的天下万世的法规;并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重礼重学”的思想,继承和发挥了荀况关于圣人根据“礼义生而制法度”的观点和“贵礼义”、“重问学”的思想,批判了老氏的“绝学去礼”的反动观点和后儒的“饰貌为礼”及轻学的思想。
恩格斯指出,“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5]戴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社会伦理道德观上还不可能突破历史唯心论的窼臼,因而不能从社会的经济和阶级关系来说明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他不是把道德看成是阶级的道德,而是认为道德是圣人的发现,是一种通行天下的普遍的社会原则。这是错误的。
仁者,生生之德也;“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无非人道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①。言仁可以赅义,使亲爱长养不协于正大之情,则义有未尽,亦即为仁有未至②。言仁可以赅礼,使无亲疏上下之辨,则礼失而仁亦未为得③。且言义可以赅礼,言礼可以赅义;先王之以礼教,无非正大之情;君子之精义也,断乎亲疏上下,不爽几微④。而举义举礼,可以赅仁,又无疑也⑤。举仁义礼可以赅智,智者,知此者也⑥。《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⑦。”而《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益之以礼,所以为仁至义尽也⑧。语德之盛者,全乎智仁而已矣,而《中庸》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益之以勇,盖德之所以成也⑨。就人伦日用,究其精微之极致,曰仁,曰义,曰礼,合三者以断天下之事,如权衡之于轻重,于仁无憾,于礼义不愆,而道尽矣⑩。若夫德性之存乎其人,则曰智,曰仁,曰勇,三者,才质之美也,因才质而进之以学,皆可至于圣人⑪。自人道遡之天道,自人之德性遡之天德,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仁也。由其生生,有自然之条理,观于条理之秩然有序,可以知礼矣;观于条理之截然不可乱,可以知义矣。在天为气化之生生,在人为其生生之心,是乃仁之为德也;在天为气化推行之条理,在人为其心知之通乎条理而不紊,是乃智之为德也⑫。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凡仁义对文及智仁对文,皆兼生生、条理而言之者也⑬。
① 仁:本是儒家的政治伦理规范,戴震在本文中,对“仁”作了自己的解释。所以:所赖以。引文见《礼记·礼运》。在这两句中,戴震认为,所谓仁,就是天地万物不断产生、变化、发展的特性;每个人在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时候,推而广之,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生存下去,这也就是仁。这里,戴震对“仁”这个道德概念的解释,赋予了“体情遂欲”、“以情絜情”的内容。
② 赅:包括。亲爱长养:爱戴亲人,抚养幼辈。这里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协:符合。正大之情:正当普遍的情理。这句意为:讲到仁,可以包括义,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正当普遍的情理,那么就没有做到义,也没有达到仁的要求。
③ 这句意为:讲到仁,可以包括礼,假使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亲疏上下的区分,那么就丧失了礼,而仁也就没有达到。
④ 先王:戴震这里所讲的先王,是指他心目中所理想的“体情遂欲”的统治者。精:精通。不爽几微:丝毫没有差错。这句意为:而且讲到义,可以包括礼,讲到礼,可以包括义;先王以礼教化人们,无非是正当普遍的情理;君子精通义,就在于能够正确判断亲疏上下的区别,而没有丝毫差错。
⑤ 这句意为:而提到义,提到礼,可以包括仁,这也是没有疑问的。
⑥ 这句意为:提到仁、义、礼可以包括智,智就是认识和掌握仁义礼的能力。
⑦ 引文见《易·说卦》,意为: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道德准则叫做仁与义。
⑧ 人:这里是爱人的意思。亲亲:前一个“亲”字是动词,爱的意思;后一个“亲”字是名词,指本族的亲人。杀(shài晒):差别。益:增加。引文见《中庸》二十章,意为:“仁,就是爱人,爱本族的亲人是最重要的;义,就是适宜于事理,尊敬贤人是最重要的;爱本族的亲人要有差别,尊敬贤人要保持等级,礼就从此而产生了。”这是儒家给予仁、义、礼这些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阶级内容。戴震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中庸》所讲的,比《易》增加了一个“礼”,其作用是使仁和义这些道德准则得以充分实现。
⑨ 成:完成,实现。引文见《中庸》二十章。这两句意为:讲到德达到最美好的境界,不过是具备了智和仁罢了,但是《中庸》说:“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美德。”加了一个“勇”字,这是因为勇使智和仁能得以实现。
⑩ 精微:精确细微。憾:不足,不满意。愆:差错。这句意为:对于“人伦日用”研究到非常精确细微的程度而概括出的最高准则,就叫做仁、义、礼,综合这三者来判断天下的事情,就象用量具来衡量物体的轻重一样,对于仁的要求做得没有不满意的地方,对于礼和义的原则做得没有丝毫的差错,这样人道原则就完全实现了。
⑪ 若夫:至于。这句意为:至于人本身所具有的德性,就叫做智仁勇,这三者,是人们美好的才质,由于有美好的才质而又进一步加强学习,就都可以达到圣人的地步。
⑫ 遡:同“溯”,追溯。这三句意为:从人道追溯到天道,从人的德性追溯到天的德性,那么,阴阳二气运动变化,使事物不断产生和发展,就是仁。由自然界事物的生存和发展,有它自然的条理,看到这个条理秩然有序,就可以知道礼的意思了;看到这个条理界限分明,不容紊乱,也就可以知道义的意思了。在自然界表现为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使事物不断产生和发展,在人有生存发展的愿望,这就是仁作为德性的意义所在;在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变化运动是具有条理的,在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作用认识这些条理而不紊乱,这就是智作为德性的意义所在。这里戴震把唯物主义自然观运用于社会领域,它对于批判宋儒的先验道德论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归根结蒂它不能真正揭露道德的社会本质,所以也就不能同儒家伦理观彻底划清界限。
⑬ 对文:一对名词。这两句意为:因为事物是有条理的,所以才能不断产生、发展;如果失去了条理,那么,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就停止了。凡仁义这对名词和智仁这对名词,都是包括生存发展和条理两个方面的意义来讲的。
问:《论语》言“主忠信”,言“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①;子夏闻“绘事后素”,而曰“礼后乎?”朱子云“礼以忠信为质”,引《记》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证之②;老氏直言“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指归几于相似③。然《论语》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曰:“克己复礼为仁。”《中庸》于礼,以“知天”言之④。孟子曰:“动容周旋中礼,盛德之至也⑤。”重学重礼如是,忠信又不足言,何也⑥?
① 奢:铺张浪费。易:治理。这里指办理丧事很周到。戚:悲哀。引文分别见《论语·学而》、《论语·八佾》,意为:“以忠信为主”,“就礼节仪式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办理丧事来说,与其在仪式上做得很完备,不如做到内心的真正悲哀。”
② 子夏:孔丘的学生。绘事后素:一种解释: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即朱熹喻“礼以忠信为根本”的意思。另一种解释:画画时白的彩色放在最后涂。戴震以后一说驳朱熹。质:根本。引文分别见《论语·八佾》和《论语集注·八佾》。这个分句意为:子夏听孔子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就问“礼在忠信之后吗?”朱子注释说“礼以忠信作为根本”,并引《礼记·礼器》所说的“忠信的人,才可以学礼”来加以证明。
③ 引文见《老子》三十八章。意为: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大乱的发端。指归几于相似:宗旨基本相似。
④ 十室之邑:邑,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在井田制的情况下,一井为家,四井为邑。这里指十来家的小村庄。引文分别见《论语·公冶长》、《论语·颜渊》、《中庸》二十章。这三句意为:然而《论语》又说:“即使十来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象我孔丘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并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中庸》对于礼,用“知天命”来加以说明。
⑤ 周旋:举动。引文见《孟子·尽心下》,意为:动作仪容一举一动都符合于礼,这就是最高的美德。这里,孟轲鼓吹“礼”是人们言行的最高准则。
⑥ 这句是整个问话的小结。戴震在引出《论语》、朱熹、老氏、《中庸》在礼和忠信问题上互相矛盾的说法之后,借问者之口提出“重礼重学”和“主忠信”究竟哪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以便在下文中批判老氏、朱熹轻礼轻学的观点。
曰:礼者,天地之条理也,言乎条理之极,非知天不足以尽之①。即仪文度数,亦圣人见于天地之条理,定之以为天下万世法②。礼之设所以治天下之情,或裁其过,或勉其不及,俾知天地之中而已矣③。至于人情之漓,犹饰于貌,非因饰貌而情漓也,其人情渐漓而徒以饰貌为礼也,非恶其饰貌,恶其情漓耳④。礼以治其俭陋,使化于文;丧以治其哀戚,使远于直情而径行⑤。情漓者驰骛于奢与易,不若俭戚之于礼,虽不足,犹近乎制礼所起也,故以答林放问礼之本⑥。“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言质美者进之于礼,无饰貌情漓之弊,忠信乃其人之质美,犹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也⑦。至若老氏,因俗失而欲并礼去之,意在还淳返朴,究之不能必天下尽归淳朴,其生而淳朴者,直情径行;流于恶薄者,肆行无忌,是同人于禽兽,率天下而乱者也⑧。君子行礼,其为忠信之人固不待言;而不知礼,则事事爽其条理,不足以为君子⑨。林放问“礼之本”,子夏言“礼后”,皆重礼而非轻礼也⑩。
① 极:终极,穷尽。这里指最精微、最深刻之处。知天:这里指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这句意为:礼,就是自然界的条理,讲到条理的最深刻、最精微的地方,没有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是不能够充分地了解和掌握的。
② 仪文度数:“礼”的具体内容规定,即维护社会秩序的各种规章制度。见:这里是根据的意思。
③ 治:治理。引申为调节,制约。裁:裁减,约束。勉:勉励,鼓励。中:恰当,符合。这句意为:礼的设立,就是为了调节、制约天下人的情欲,有的过分了要加以节制,有的未达到要鼓励他达到,使人们懂得自己的情欲应符合天地的条理罢了。
④ 漓(lí离):薄。饰貌:修饰外表,比喻礼的形式。这句意为:至于在人情淡薄的情况下,还要装扮外表,不是因为装饰外表而使人情淡薄了,而是那个人情逐渐淡薄而只得装扮外表作为礼,不是厌恶装扮外表,而是厌恶其人情淡薄罢了。这里,戴震揭露了宋儒“饰貌为礼”的虚伪性。
⑤ 俭陋:节俭和简单。这里是指粗野状态。直情径行:语出《礼记·擅弓下》。指任性和放纵行事。这句意为:礼是用来改造粗野的状态,使它转化为文明;丧礼是用来控制人的悲哀的感情,使人们在感情上不任性和放纵行事。
⑥ 驰骛(wù务):形容马奔走的样子。这里是追求的意思。制礼所起:制定礼的本意。林放:春秋战国时鲁国人。这句意为:人情淡薄的人,对于礼和丧事往往追求铺张浪费和形式完备,倒不如节俭和内心悲戚,这样对于礼虽然做得不够,但是还较为接近制定礼的原意,所以孔子用这个意思来回答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这个问题。
⑦ 质美:才质美好。引文分别见《论语·八佾》、《论语集注·八佾》、《易·系辞下》。这句意为:“只有忠信的人,才可以学礼”,这就是说才质美好的人再加上有了礼,就没有装饰外表而人情淡薄的毛病了,忠信就是指这个人的才质美好,正如《周易》所说的“如果没有适当的人,道不会凭空推行”。
⑧ 俗失:社会风气坏了。并:一齐,连同。还淳返朴:返回到所谓淳朴的远古时代。究之:归根结蒂。必:一定。生而淳朴者:指没有学过礼,也不懂得礼的人。流于恶薄者:不受礼的约束而干坏事的人。肆行无忌:放肆行动,不受任何约束。在这句中,戴震批判了老子妄图使人们返回到所谓淳朴的远古时代的复古倒退思想。
⑨ 爽:失去。这句意为:君子按照礼去办事,他是忠信的人,当然不用说了;而不懂得礼的人,那么他每办一件事都不符合条理,这种人就不足称为君子。这里,戴震把忠信和按照客观事物的条理办事看作是君子的标准,从而对君子的概念作了自己的解释。
⑩ 这句是以上几句的小结,指出林放问礼,子夏讲“礼后”,都是强调礼的重要,而不是轻视礼的作用。
《诗》言“素以为绚”,“素”以喻其人之娴于仪容;上云“巧笑倩”“美目盼”者,其美乃益彰,是之谓“绚”;喻意深远,故子夏疑之①。“绘事后素”者,郑康成云:“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文②。”(何平叔《景福殿赋》所谓“斑间布白,疏密有章”,盖古人画绘定法③。)其注《考工记》“凡画繢之事后素功”云:“素,白采也;后布之,为其易渍污也。”是素功后施,始五采成章烂然,貌既美而又娴于仪容,乃为诚美,“素以为绚”之喻昭然矣④。子夏触于此言,不特于《诗》无疑,而更知凡美质皆宜进之以礼,斯君子所贵⑤。若谓子夏后礼而先忠信,则见于礼,亦如老氏之仅仅指饰貌情漓者所为,与林放以饰貌情漓为俗失者,意指悬殊,孔子安得许之⑥?忠信由于质美,圣贤论行,固以忠信为重,然如其质而见之行事,苟学不足,则失在知,而行因之谬,虽其心无弗忠弗信,而害道多矣⑦。行之差谬,不能知之,徒自期于心无愧者,其人忠信而不好学,往往出于此,此可以见学与礼之重矣⑧。
① 绚(xuàn眩):有文彩。娴(xián闲):熟练。倩(qiàn欠):笑得好看。盼:眼珠黑白分明。益彰:更加明显。引文转引自《论语·八佾》,原文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后一句不见于《诗经》。这些话都是形容卫夫人庄姜美貌的。这句意为:《诗经》上讲“素以为绚”,“素”比喻那个人善于修饰仪表容态,上一句说“巧笑倩,美目盼”,再加上善于修饰仪容,就显得更加美丽了,这就是“绚”;这里所包含的意义很深刻,所以子夏提出疑问。
② 引文见《论语·八佾》郑注,意为:凡是绘画,它的程序是先涂上各种颜色,然后用白的颜色分别涂在其它颜色之间,以形成各种文彩。
③ 何平叔:名晏,三国时期魏国人。《景福殿赋》:何平叔写的一篇文章,此文载于《文选》卷十一。斑间布白:在各种杂色中间涂上一种白彩。疏密有章:画面上的颜色远或近有一定规格。定法:固定的方法。
④ 其:指郑康成。《考工记》:《周礼》中的一篇。繢:同“绘”。素功:画白的色彩的功夫。渍(zì自)污:沾污。施:加上。昭然:灿烂的样子。引文见《周礼·考工记》郑注。这两句意为:他注《考工记》“凡画繢之事后素功”一句说:“素,是白的颜色,最后再涂上它,是因为它容易染污的缘故。”这是说涂白色的功夫要在最后用上去,才能使图画的各种彩色分明,光辉夺目,容貌本来就美,而又善于修饰仪表容态,这才是真正的美,“素以为绚”的比喻就十分清楚了。
⑤ 这句意为:子夏听到孔子“绘事后素”这句话以后有所感触,不但对《诗经》“素以为绚”这句话没有怀疑,而且更进一步知道凡是才质优良的人都应当学礼,这就是君子之所以可贵的地方。
⑥ 见于礼:对于礼的看法。意指悬殊:含意很不一致。这句意为:如果说子夏是把忠信放在首要地位而把礼放在忠信之后,那么他对礼的看法,也同老氏仅仅指装饰外表而人情淡薄的人所作所为一样,这与林放把装饰外表而人情淡薄看作社会风气变坏的看法很不一致,孔子怎么会赞许他呢?
⑦ 论行:评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这句意为:忠信来源于优良的才质,圣人贤人评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固然是以忠信作为重要的根据,然而从那个人的才质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来看,如果学习不够,那么认识就要发生偏差,因而行动就要产生差错,尽管他心里没有不忠不信的念头,但危害人道的事情仍是很多的。这里,戴震强调即使才质优良的人也要学习。
⑧ 期:期求。这句意为:行为出现差错又不知道错在那里,只求自己问心无愧的人,这种人虽具有忠信的才质,但不喜欢学习,错误往往产生在这里,由此可见学与礼的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