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止血消肿,“血管的清道夫”
中草药小档案
三七的入药部位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质坚实,断面为灰绿色,或捣碎。或碾细粉用。三七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三七有止血、促进造血、抗血栓、调节心功能、镇痛、保肝利胆等作用。
三七是一种大家都熟悉的中草药,我们常用的云南白药气雾剂、复方丹参片、麝香痔疮栓等中成药中就有三七。
三七中富含黄酮和皂苷类成分,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舒张血管,清除血管中的沉积物,因此有人将三七称为“血管的清道夫”。
三七可以打成粉单独食用或调清水外敷,也可以与其他药材一起使用,如三七和西洋参搭配,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大家可能会疑惑,三七药效这么好,为什么名字听起来怪怪的?其实三七最开始叫金不换,意思是,好药即便是金子也不换。可后来为什么改叫三七了呢?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对父子,父亲高郎中医术高超,在乡里治病救人。儿子华弟是个聪明的孩子,却不走正途,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与一些纨绔子弟打架嬉闹。
一日,华弟与人打架时被打得腿部流血,高郎中一边责怪,一边赶紧为他止血救治。对于高郎中的责怪,华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不在乎。他看到父亲给自己用药,连外敷带内服,血很快就止住了,就随口问了一句用的什么药,效果这么好。
高郎中说:“这就是我们自家种植的金不换呀!”
华弟听了不由感叹:“想不到咱家还有这种神药。”
高郎中瞪了儿子一眼,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三七
[入药部位] 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功效]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现代药理] 有止血、促进造血、抗血栓等作用
华弟腿伤好了以后,老实了一阵子。一日,他突然问起自家种植的金不换在哪儿,高郎中说就种在后院,说完他特别提醒儿子,左边的金不换才种了一年,右边的有三四年了。华弟点头说知道了。高郎中以为儿子肯学习了,由衷地感到高兴,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华弟有自己的小算盘。
过了一段时间,华弟出门与纨绔子弟一起玩耍,结果又出事了。他因为胡闹,将县令的小儿子打伤了,县令的小儿子被打得下半身流血不止。华弟却一点也不慌,因为自家有药。
华弟以为,别人家有矿,不怕穷,自己家有药,不怕打架受伤。因此,他并不是很着急。
华弟挖了后院左边的药材,简单加工后,给县令家的小儿子施药。他正为自己的“英明”得意时,意外发生了。只见伤者下半身的血不但没有止住,反而血流成河,这下可把华弟吓坏了。
眼看伤者疼得哀号不止,幸得高郎中及时赶到,给伤者上药,血才止住。即便如此,县令的小儿子依然在床上躺了半个月才能下床。
县令恼怒,将华弟抓捕到县衙。华弟狡辩是因为药不行。县令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命人打了华弟20大板。华弟的屁股被打得皮开肉绽,叫苦连天。
高郎中将儿子接回家,华弟一个劲儿地抱怨:“爹爹欺我,给的药不行。”高郎中生气地说:“哪里是自家的药不行,左边的药材才生长一年,还没到年限就采挖,药效肯定达不到。”
华弟不反思自己,反而责怪父亲:“为什么不早跟我说?”
高郎中说:“我们家的药材那么多,平日督促你多学习,你认真学过吗?”
华弟低着头不说话,在家卧床半个月才能下地。
这次教训对华弟实在太大了,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不读书学习的严重后果。从那以后,华弟不再出去闹事了,而是跟高郎中学习用药知识,慢慢成了父亲的好帮手,专门帮高郎中管理中药材。
华弟认真研究了金不换,发现它不仅能止血,而且能消肿止痛,药效非常好。只是这种药,要长3~7年,药效才最好。为了避免别人也犯自己犯过的错误,他向高郎中提议,将它改名为三七。
高郎中问其原因,华弟说:“这种药材要3~7年药效才最强,改名是为了提醒采药人不要提前采挖。”
高郎中一听,还真有点道理,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此后,高郎中写处方时,就将金不换改成了三七。而其他的郎中也觉得这样叫很合理,于是大家都开始这样写。自此,金不换变成了三七,沿用至今。
知识小链接
《本草新编》中说:“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三七号称“金疮要药”,人们将它比作“金不换”,是外科的常用药,我国著名的“云南白药”中即含有本品。人工栽培的三七,多种在田野,称为“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