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挡风邪入侵,治感冒头痛的良药

防风:挡风邪入侵,治感冒头痛的良药

中草药小档案

防风的入药部位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气特异,多为生用。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1]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防风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抑菌等作用。

大家看到“防风”这个名字,就知道这味药是治疗风邪疾病的。它既可以治疗风寒或风热感冒,也可以治疗风湿病痛。有的人把它比喻为屏风,挡住了要入侵人体的风邪,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防风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我们现在用的是植物防风的根。可是在中国上古时代,防风不是药名,而是一个传奇人物的名字,即防风氏。防风氏身材高大、力大无穷,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在那个时代,洪水泛滥,百姓生活极为艰苦,尧帝便派大禹的父亲鲧去负责治理水患。防风氏怀着一颗拯救黎民的心,带着族人,跟随鲧一起去治水。但是他们治水只会堵截,不会疏导,结果治水失败了,水患依然严重。

尧帝非常生气,处死了鲧,派鲧的儿子大禹去负责治水,防风氏又跟随大禹一起去治水。大禹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不但筑堤,而且疏通河床,开凿渠道,让水“守规矩”地流动。

防风氏跟随大禹后,依然喜欢用老办法堵截河水。由于他跟大禹意见不合,就对大禹说,自己带着部落的人到山间去筑坝拦洪。山间筑坝拦洪也是治水的一种方法,大禹一再嘱咐他要注意疏导,防止洪水冲破大坝。防风氏点头答应了。

防风氏带着部落的人来到四明山修筑堤坝,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把四明山北坡的水全阻拦起来。他以为大功告成,就呼呼大睡起来。

防风

[入药部位] 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现代药理] 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等作用

不料一天晚上,洪水再次暴发了,原来是堤坝出现了缝隙,洪水从缝隙中不断流出来。不一会儿,流出的水越来越多,堤坝被冲垮,洪水“哗啦”一下涌了出来,冲毁了房屋,死伤了不少老百姓。

大禹知道后,十分生气。他千叮咛万嘱咐,防风氏却还是只堵不疏。于是,大禹列了防风氏两大罪状:一是他不听号令,治水只堵不疏;二是他麻痹大意,洪水来临,不注意防范,导致毁田伤人。防风氏无可辩驳,被卫士绑出去处死。

行刑时,防风氏感到十分遗憾,水患还没有治好,而自己将要死去。后来,大禹克服重重困难,治水取得了成功。咆哮的洪水变得老老实实,顺着河道向东流去。洪水退去后,百姓安居乐业,有大片的农田可以耕种。

大禹想起那些跟随自己治水的民众,也想起了防风氏。大禹觉得防风氏虽然有过错,但在治水时任劳任怨,同时他也为部落建立了不少功勋。于是,大禹决定亲自祭拜防风氏,以表哀悼。

当他来到防风氏被杀之处,发现那里长满了一种伞形羽状的小草。大禹仔细观察这种草的根,只见它表面灰棕色,呈长圆柱形,气味特异,味微甜。

大禹采了一些这种草根带回去,煎水服用。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在之前治水时所患的周身不适的症状都消失了。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中草药,于是大禹把它推荐给百姓。

百姓们试了以后,效果很好,开始议论纷纷。大家觉得这是防风氏留给他们的神草,因为惦念着治水的民众,他不能再跟随去治水,所以化身为药草,世世代代为民众解除病痛之苦。百姓感恩,为了纪念防风氏,就将这种草命名为防风。

知识小链接

防风,又名山芹莱、白毛草。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


[1] 中医术语,指治疗颈背强硬、手足或四肢抽搐等病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