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祛风湿、除痹痛的良药

秦艽:祛风湿、除痹痛的良药

中草药小档案

秦艽的入药部位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以色棕黄、气味浓厚者为佳,多为生用。它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1]痛、退虚热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秦艽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抑菌等作用。

有些中草药的药名很难认,比如秦艽的“艽”字,你知道怎么读吗?它读jiāo。

秦艽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被称为“风药中之润剂”,善于祛风湿、舒筋络、止痹痛。它也可用于中风导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拘急等。它还能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是治疗虚热的重要药物。

“秦艽”这个药名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秦艽开始叫秦纠,关于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秦国为统一六国,频繁发动战争。秦国的将士们经常风餐露宿,风吹雨淋,很多士兵身体扛不住,出现了关节痛、四肢僵硬等问题。患病的将士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非常影响战斗力。

军队里的郎中有心为将士们医治这种疾病,然而缺少好的药物。看到将士们被病痛折磨,郎中感到无可奈何。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一位年轻的郎中决心去寻找良药。他一边查阅医学经典书籍,一边跋山涉水到处寻访高人采异药。

一天,年轻的郎中终于在一个村庄里寻得一位隐居的高人,据说他还是神医扁鹊的徒弟。只见这高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当郎中表明来意后,老人思索了片刻,说:“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一种药能活经络,恰好能医治将士们的病。”

郎中非常高兴,忙问是何药。老人说:“请随我来。”

秦艽

[入药部位] 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

[功效]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现代药理] 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抑菌等作用

郎中随着老人穿过村庄,来到河滩,找到一种叶子宽长的绿色植物。老人挖出植物的根,除去泥沙,洗净,拿回去晒干。几日后,老人将加工好的药材送给郎中,说:“这便是祛风湿、除痹痛的良药。”郎中仔细看这种药材,根扭在一起,外表皮呈黄棕色。郎中心中感激,想以重金相赠。老人拒绝了,说:“身为秦国的子民,本身又是一名郎中,我理当为民治病,为国分忧。”

郎中十分感动,向老人告辞离去。他回到军营,用上老人给的药材,很多患有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的将士吃了这种药后,病痛明显减轻。郎中多次用药,患病的将士腿脚利索了,而且不痛了。

后来,秦国统一了六国,而这种药也流传开了。由于这种中草药来自秦国,因此以“秦”为姓。那么,“纠”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这种药材的根茎纠缠在一起,因此百姓为其取名为“秦纠”。

由于秦纠药效好,用得非常多,后人觉得“纠”字不太雅致,便改名为“秦艽”。


[1] 中医术语。痹又叫作痹症,一般指痹阻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