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现在用单行本出版的《卡尔·马克思》一文,是我在1913年(据我记得)为格拉纳特辞典写的。原来文末附有相当详细的多半是外文的论述马克思的著作的目录。这个书目没有编进本版。其次,辞典编辑部怕书报检查机关通不过,把本文末尾阐述马克思的革命策略的部分删去了。可惜目前我无法把这部分加进去,因为原稿留在克拉科夫或瑞士的一些文件中。我只记得,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我引用了1856年4月16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的两句话:“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如果那样就太好了。”[1]这就是我们的孟什维克从1905年起就没有了解的地方,现在他们已完全背叛社会主义而滚到资产阶级方面去了。
尼·列宁
1918年5月14日于莫斯科
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新历5月5日生于特利尔城(莱茵普鲁士)。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犹太人,1824年加入新教。家庭是富裕的文明的,但不是革命的。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毕业后,先入波恩大学,后来入柏林大学,研究法学,但研究得最多的是历史和哲学。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出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马克思按其观点来说,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在柏林,他加入过“黑格尔左派”(布鲁诺·鲍威尔等人)的小组,这派人想从黑格尔哲学中作出无神论的和革命的结论。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迁居波恩,打算当教授。但是当时政府实行反动政策,1832年撤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教授职务,1836年又不准费尔巴哈进大学讲课,1841年又褫夺青年教授布鲁诺·鲍威尔在波恩的讲学权,这就使马克思不得不抛弃做学者的志愿。当时黑格尔左派的观点在德国发展很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特别从1836年起,开始批判神学,转向唯物主义,到1841年,唯物主义在他的思想中完全占了上风(《基督教的本质》);1843年,又有他的《未来哲学原理》一书出版。后来,恩格斯在谈到费尔巴哈的这些著作时写道:“必须亲身体验”这些书的“解放作用”。“我们〈即黑格尔左派,包括马克思〉一下子成为费尔巴哈派了。”[2]这时,同黑格尔左派接近的莱茵激进资产者,在科伦创办了一个反对派的报纸《莱茵报》1(1842年1月1日创刊)。马克思和布鲁诺·鲍威尔被聘为主要撰稿人。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主编,并从波恩迁居科伦。该报在马克思的编辑下,革命民主趋向愈来愈明确,所以政府起初对该报进行两三重检查,以后决定干脆要在1843年1月1日将其查封。这时,马克思只好辞职,但该报并没有因此而得救,终于在1843年3月被查封了。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大篇论文,除后面列举的(见参考书目[3])以外,恩格斯还指出了论摩塞尔河谷酿造葡萄酒农民状况一文。办报工作使马克思感到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不够,于是发奋研究这门科学。
1843年,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同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马克思还在大学时代就同她订婚了。燕妮出身于普鲁士一个反动的贵族家庭,她的哥哥在一个最反动的时期(1850—1858年)当过普鲁士内务大臣。1843年秋,马克思到了巴黎,以便和阿尔诺德·卢格(1802—1880年;黑格尔左派分子,1825—1830年被监禁,1848年以后亡命国外;1866—1870年以后成为俾斯麦主义者)在国外创办一种激进的杂志。这个杂志《德法年鉴》2只出过第一期。其所以停刊,是因为在德国秘密发行困难,加上马克思同卢格又意见不合。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4];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
1844年9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到巴黎住了几天,从此便成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两人极其热情地投入了当时巴黎各革命团体的沸腾生活(蒲鲁东的学说当时起着特别作用,马克思于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一书对它进行彻底的清算),并同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剧烈的斗争,创立了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见后面的参考书目所载的马克思在1844—1848年这一时期的著作)。1845年,由于普鲁士政府的坚决要求,马克思被视为一个危险的革命家而逐出了巴黎。他迁居布鲁塞尔。1847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秘密宣传团体“共产主义者同盟”3,出色地参加了该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并受大会委托起草了1848年2月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
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被逐出比利时。他重返巴黎,三月革命后,他又从巴黎回到德国的科伦。1848年6月1日至1849年5月19日,在科伦出版了《新莱茵报》4;马克思任主编。1848—1849年的革命事变进程光辉地证实了新的理论,后来世界各国所有无产阶级运动和民主运动也都证实了它。得胜的反革命势力起初将马克思提交法庭审判(1849年2月9日宣告无罪),以后又把他逐出德国(1849年5月16日)。马克思先去巴黎,在1849年6月13日游行示威5后又被逐出巴黎,于是他移居伦敦,直到逝世。
侨居生活极端困苦,这一点从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1913年出版)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来。贫困简直要置马克思和他的一家于死地。如果不是恩格斯经常在经济上舍己援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定会死于贫困。此外,当时小资产阶级和一般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和思潮占着上风,所以马克思不得不经常进行无情的斗争,有时还要反驳最疯狂最野蛮的人身攻击(《福格特先生》[5])。马克思避开侨民小组,写了许多历史著作(见参考书目)阐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理论,主要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出版)和《资本论》(1867年出版第一卷)两书中,使这门科学革命化了(见后面马克思的学说)。
50年代末和60年代民主运动复兴时期,马克思又投入实际活动。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了有名的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协会的第一个《宣言》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宣言都出自他的手笔。马克思把各国工人运动统一起来,竭力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马志尼、蒲鲁东、巴枯宁、英国的自由派工联主义、德国拉萨尔右倾分子等等)纳入一致行动的轨道,反对所有这些宗派和学派的理论,从而为各国工人阶级锻造出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巴黎公社失败(1871年)——马克思对巴黎公社作了一个极深刻的、准确的、出色而起积极作用的、革命的估价(法兰西内战》,1871年出版)——以及巴枯宁分子使第一国际分裂后,第一国际已无法在欧洲继续存在。海牙国际代表大会(1872年)以后,马克思便把国际总委员会移至纽约。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国工人运动无比壮大的时代,即工人运动广泛发展的时代,各民族国家内相继成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的时代。
在第一国际中的紧张工作和更加紧张的理论研究,完全损坏了马克思的健康。尽管如此,他还是收集大量新资料,学习好几种语言(例如俄文),继续进行改造政治经济学和完成《资本论》的工作,可是疾病使他没有能够写完《资本论》。
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的夫人逝世。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他的安乐椅上静静地长眠了。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葬在一起。当家境十分贫困时,马克思有几个孩子在童年时代死于伦敦。3个女儿嫁给英国和法国的3个社会主义者:爱琳娜嫁给艾威林,劳拉嫁给拉法格,燕妮嫁给龙格。燕妮的儿子是法国社会党6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