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唯我论

6.关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唯我论

我们已经看到,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我们的感觉,这就是它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虽然被“要素”这个字眼以及“独立系列”、“同格”、“嵌入”的理论掩盖着,但并不因此有丝毫改变。这种哲学的荒谬就在于:它导致唯我论,认为只有一个高谈哲理的个人才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俄国的马赫主义者硬要读者相信:“谴责”马赫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甚至是唯我论”,这是“极端主观主义”。波格丹诺夫在《感觉的分析》的序言第Ⅺ页中就是这样说的,而且马赫派的全班人马也用许多不同的调子重复这一点。

我们在分析马赫和阿芬那留斯如何掩盖唯我论之后,现在应当补充一点:论断的“极端主观主义”完全在波格丹诺夫这伙人方面,因为在哲学文献中派别极不相同的著作家早已发现了在种种掩盖下的马赫主义的主要过失。现在我们只是把足以表明我们马赫主义者的无知的“主观主义”的那些意见简单地综合一下。同时应当注意,几乎所有的哲学专家都赞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因为唯心主义在他们心目中决不像在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眼里那样,是一种谴责;但是,他们确认马赫的真正的哲学方向,用一种同样是唯心主义的然而在他们看来是更彻底的体系去反对另一种唯心主义体系。

奥·艾瓦德在一本专门分析阿芬那留斯学说的书中说道:“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不管愿意不愿意,注定要陷入唯我论(上引书第61—62页)。

马赫的弟子汉斯·克莱因佩特(马赫在《认识和谬误》的序言中特别声明自己和他是一致的)说:“马赫正是说明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和自然科学的要求可以相容的例子〈在折中主义者看来,一切都是“可以相容的”!〉,正是说明自然科学能够很好地从唯我论出发而不停留在唯我论上的例子。”(1900年《系统哲学文库》23第6卷第87页)

埃·路加在分析马赫的《感觉的分析》时说道:如果把误解(Mißverständnisse)撇开不谈,那么“马赫是站在纯粹唯心主义的基地上的”。“不可理解的是,马赫却否认他是贝克莱主义者。”(1903年《康德研究》杂志24第8卷第416、417页)

威·耶鲁萨伦姆是一个极反动的康德主义者,马赫在同一序言中也曾表示自己和他是一致的(思想上的“血缘关系”比马赫以前所想的“更密切些”:《认识和谬误》1906年版序言第Ⅹ页)。耶鲁萨伦姆说:“彻底的现象论会导致唯我论”——因此必须借用一点康德的东西!(见《批判的唯心主义和纯粹的逻辑》1905年版第26页)

理·赫尼格斯瓦尔德说:“……内在论者和经验批判主义者只能二者择一:不是唯我论,就是费希特、谢林或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休谟关于外部世界的实在性的学说》1904年版第68页)

英国物理学家奥利弗·洛治在一本专门驳斥唯物主义者海克尔的书中,像谈到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似的,顺便谈到“毕尔生和马赫一类的唯我论者”(奥利弗·洛治《生命和物质》1907年巴黎版第15页)。

英国自然科学家的刊物《自然》杂志(«Nature»)25,通过几何学家爱·特·狄克逊的口,说出了对马赫主义者毕尔生的十分明确的意见。这个意见之所以值得我们引用,不是因为它新颖,而是因为俄国马赫主义者天真地把马赫的哲学胡说当做是“自然科学的哲学”(波格丹诺夫给《感觉的分析》写的序言第Ⅻ页及其他各页)。

狄克逊写道:“毕尔生的整部著作的基础是这样一个论点:除了感性知觉(sense-impressions)以外,我们不能直接知道其他任何东西,因此我们通常当做客观对象或外部对象来谈论的物,只不过是感性知觉群。但是毕尔生教授还承认别人的意识的存在,他不仅由于自己写书给别人看而默默地承认这点,并且在他的书中有许多地方还直率地承认这点。”关于别人意识的存在,毕尔生是在观察别人身体的运动时类推出来的:既然别人的意识是实在的,那就是承认在我之外也有别人存在了!“当然,我们还不可能就这样来驳倒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这个唯心主义者会断言:不仅外部对象而且别人的意识都是不实在的,它们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之中。但是,承认别人意识的实在性,就是承认我们借以推断别人意识的那些手段的实在性,即……人体外貌的实在性。”摆脱困难的出路,就是承认这样一个“假说”:同我们的感性知觉相符合的是我们之外的客观实在。这个假说令人满意地说明了我们的感性知觉。“我不能认真地怀疑毕尔生教授自己也像别人一样相信这个假说。但是,如果他要明确地承认这一点,那么他就不得不把他的《科学入门》几乎每一页都重新写过。”[50]

嘲笑就是动脑筋的自然科学家对待那种使马赫狂喜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态度。

最后是德国物理学家路·玻耳兹曼的意见。马赫主义者也许会像弗·阿德勒那样说:他是一个旧派的物理学家。但是现在要谈的完全不是物理学的理论,而是基本的哲学问题。玻耳兹曼反对那些“迷醉于新的认识论教条”的人,他写道:“怀疑我们只能从直接感性知觉中得出的表象,就会走到与从前的素朴信念截然相反的极端。我们感知的只是感性知觉,那就是说,我们没有权利再前进一步。但是,如果这些人是彻底的,那么就应该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感知自己昨天的感性知觉吗?我们直接感知的,只是一种感性知觉或一种思想,即我们在这一瞬间所想的思想。如果这些人是彻底的,那就不仅要否定我的自我之外的别人的存在,而且还要否定过去的一切表象的存在。”[51]

这位物理学家完全应当鄙视马赫之流的所谓“新的”“现象学的”观点,把它看做是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陈腐谬论。

然而,患“主观”盲目症的却是那些“没有看出”唯我论就是马赫的基本错误的人。

[1]·马赫《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1871年11月15日在波希米亚皇家科学学会上的讲演)1872年布拉格版第57—58页。

[2]即《力学发展的历史评述》。——编者注

[3]·马赫《力学发展的历史评述》1897年莱比锡第3版第473页。

[4]·恩格斯《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904年斯图加特第5版第6页(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24页。——编者注)。

[5]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37—38页。——编者注

[6]恩·马赫《认识和谬误》1906年第2版第12页注释。

[7]即《纯粹经验批判绪论》。——编者注

[8]·万科韦拉尔特《经验批判主义》,载于1907年2月《新经院哲学评论》杂志10第51页。

[9]鲁道夫·维利《反对学院智慧。哲学批判》1905年慕尼黑版第170页。

[10]亚·波格丹诺夫《自然史观的基本要素》1899年圣彼得堡版第216页。

[11]卡尔·毕尔生《科学入门》1900年伦敦第2版第326页。

[12]《感觉的分析》第4页。参看《认识和谬误》第2版序言。

[13]昂利·彭加勒《科学的价值》1905年巴黎版,有俄译本,散见各处。

[14]参看·杜恒《物理学理论及其对象和构造》1906年巴黎版第6、10页。

[15]弗里德里希·W.阿德勒《世界要素的发现(为庆祝恩·马赫七十寿辰而作)》,载于1908年2月《斗争》杂志11第5期,英译文载于1908年4月《国际社会主义评论》杂志12第10期。这位阿德勒的一篇文章译成俄文,载于《历史唯物主义》文集。

[16]马赫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说:“人们通常把要素叫做感觉。但由于在感觉这个名称下已经有着一种片面的理论,所以我们宁肯简单地讲要素。”(第27—28页)

[17]“自我与世界的对立、感觉或现象与物的对立消失了,一切只归结为要素的结合。”(《感觉的分析》第21页)

[18]约瑟夫·彼得楚尔特《纯粹经验哲学引论》1900年莱比锡版第1卷第113页:“所谓要素,就是感觉,即通常所谓的简单的不能再分解的知觉(Wahrnehmungen)。”

[19]·列谢维奇《什么是科学的〈应读做时髦的、教授的、折中主义的〉哲学?》1891年圣彼得堡版第229页和第247页。

[20]彼得楚尔特的书1904年莱比锡版第2卷第329页。

[21]·阿芬那留斯《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概念的考察》,载于《科学的哲学季刊》13第18卷(1894年)和第19卷(1895年)。

[22]《自然史观的基本要素》第216页,参看上面的引文。

[23]奥斯卡尔·艾瓦德《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理查·阿芬那留斯》1905年柏林版第66页。

[24]·尤什凯维奇《唯物主义和批判实在论》1908年圣彼得堡版第15页。

[25] 威·冯特《论素朴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载于1897年《哲学研究》杂志15第13卷第334页。

[26]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第218页。——编者注

[27]见1888年2月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序言。恩格斯的这些话是针对整个德国教授哲学讲的。那些想当马克思主义者的马赫主义者,不能了解恩格斯的这一思想的意义和内容,他们有时用一种可怜的借口来掩饰自己,说“恩格斯还不知道马赫”(弗里茨·阿德勒的论文,见《历史唯物主义》文集第370页)。这种意见的根据是什么呢?是根据恩格斯没有引证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话吗?别的根据是没有的,而这个根据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恩格斯在这里没有提到任何一个折中主义者的姓名,至于从1876年起就编辑出版“科学的”哲学季刊的阿芬那留斯,恩格斯未必不知道。

[28]爱德华··哈特曼《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1902年莱比锡版第219页。

[29]·彼得楚尔特《纯粹经验哲学引论》第1卷第351、352页。

[30]《经验一元论》第2版第1卷第21页。

[31]同上,第93页。

[32]·卡斯坦宁《经验批判主义——兼答威·冯特的论文》,载于《科学的哲学季刊》第22年卷(1898)第73页和第213页。

[33]即《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概念的考察》。——编者注

[34]约翰·哥特利布·费希特《向广大读者所作的有关最新哲学真正本质的明白报道——强使读者了解的一个尝试》1801年柏林版第178—180页。

[35]上引论文C节:《内在论哲学和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第373、375页,参看第386页和第407页。关于从这一观点出发必然会陷入唯我论这点,见第381页。

[36] 诺曼·斯密斯《阿芬那留斯的纯粹经验哲学》,载于1906年《思想》杂志18第15卷第27—28页。

[37]此处俄译文与英文有出入,英文为:Sometimes it means experiencing。英文experiencing不是指“经验着的人”,而是指“经验”、“体验”这种行为。——编者注

[38]见威·舒佩致理·阿芬那留斯的公开信,载于1893年《科学的哲学季刊》第17卷第364—388页。

[39]·维利《反对学院智慧》(即《反对学院智慧。哲学批判》。——编者注)第170页。

[40]··费希特《评〈埃奈西德穆〉》(1794),载于《费希特全集》第1卷第19页。

[41]1896年《科学的哲学季刊》第20卷第72页。

[42]·维利《反对学院智慧》1905年版第173—178页。

[43]关于这一点,在以后的叙述中我们要同马赫主义者另行讨论。

[44] 《费尔巴哈全集》,博林和约德尔合编,1903年斯图加特版第7卷第510页;或卡尔·格律恩《路·费尔巴哈的书简、遗稿及其哲学特征的阐述》1874年莱比锡版第1卷第423—435页。

[45]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38页。——编者注

[46]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第234、223页。——编者注

[47]詹姆斯·华德《自然主义和不可知论》1906年伦敦第3版第2卷第171、172页。

[48]《科学入门》1900年伦敦第2版第58页。

[49]·维利《反对学院智慧》第169页。当然,老学究彼得楚尔特没有这样承认。他怀着庸人的扬扬自得的心情,一再重复阿芬那留斯的“生物”经院哲学(第1卷第2章)。

[50]1892年7月21日《自然界》杂志第269页。

[51]路德维希·玻耳兹曼《通俗论文集》1905年莱比锡版第132页,参看第168、177、187页以及其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