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人们所采取的教育行动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卢梭在《爱弥儿》中开篇指出,“所有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35]。这说明,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教育的导向就是维持这种自然的善,避免其受到外部的不良影响。德国的虔敬主义者法兰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1663—1727)认为人的本性是堕落的、有罪的,所以他主张教育要打破儿童的自然意志,即对儿童进行服从教育。[36]

康德在《论教育》一书中指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二者皆不是,因为从本性来说,人并不是道德存在者。……然而,人们可以说,由于爱好和本能的驱使,人的内心有对一切恶习的原始冲动,尽管理性同时在向反方向推动。”(见本书第91页)这说明,在康德看来,人的本性非善非恶,或者也可以说是可善可恶——既有善的种子,同时也有恶的倾向。他认为人有一种双重本性,即既有经验的特性(empirischen Charakter),受到自己的感官世界和动物本性的驱动;也有理智的特性(intelligiblen Charakter),具备内在的自由和独立性,能够摆脱感官的束缚而采取道德行动。正因为如此,教育才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才有了发挥其作用的空间。人才能经由教育控制自己的动物性,获得人性、理性和道德。[37]

康德认为,人的自然禀赋里包含着技术禀赋、实用禀赋和道德禀赋。它们分别构成下面将讲到的培养、文明化和道德化三种教育形式的人类学前提。技术禀赋使人能够(机械地)利用事物(例如在使用工具方面);实用禀赋使他能够“为自己的目的巧妙地利用他人”(例如取悦他人);道德禀赋使他能够不受经验的条件性限定而确定自己行动的目的,即以一种自我决定的方式行事,而不仅仅是本能地或直觉地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