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江湖新门派
Chapter 1江湖新门派
时间:1874年4月
地点:法国巴黎卡普辛大街35号摄影师纳达尔的工作室
事件:佚名艺术家、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首届联合展览
那时候摄影术刚刚发明几十年,这位纳达尔应当是法国最早的摄影师之一吧?
纳达尔所拍摄的大多是黑白肖像——当然啦,彩色胶卷还没有诞生嘛,而且拍肖像就是早期摄影最主要的用途,哪儿有现在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种类啊。他拍过许多著名人物,大作家雨果的最后一幅肖像就是他拍的。

直到今天,法国专门为摄影记者设立的奖项就叫“纳达尔奖”。
纳达尔是个前卫的人。除摄影以外,他对许多时髦玩意儿都感兴趣,比如热气球。他曾经造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有多大?6000立方米!热气球的名字,当然了,就叫“巨人”。


可惜的是,“巨人”虽大,飞得却不好,总是噗噗两下就一个倒栽葱栽下来。纳达尔不气馁,成立了一个“鼓励借助比空气重的机器进行空中飞行协会”(不好意思,原名就是这么长),自己担任会长。
猜猜秘书长是谁?
凡尔纳!对,就是那个写科幻小说的大作家儒勒·凡尔纳!
番外篇 凡尔纳和他的科幻王国
我们来说说凡尔纳。
历史上,让人感觉像是从现代穿越过来的人,达·芬奇算一个,“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也必须算一个。他的60多部小说,随着时间的递进,基本上走了一条“丰富幻想 → 靠谱预言 → 确切现实”的路线。
凡尔纳生于法国南特。他的家族有航海传统,所以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次偷偷跑到一艘商船上,企图随船出海。水手们发现后把他送回了家。父母大发雷霆,可怜的小凡尔纳向父母保证,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35岁那年,凡尔纳的第一本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在惨遭16家出版社拒绝之后,被第17家出版社出版了。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出版了《地心游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从地球到月球》《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太阳系历险记》《机器岛》……这些作品让他成了个大富翁,然后呢,他就买了一艘船,巡游欧洲。你瞧,永远不要轻视童年的梦想哟!
举几个“穿越”的例子吧。到目前为止,凡尔纳小说中的幻想60%以上都已经实现了,包括《海底两万里》中的巨型潜水艇、潜水服,从海水中提取能量做电池;《两年假期》中的飞机;《从地球到月球》中的登月飞船;《世界主宰者》中的多功能交通工具;《机器岛》中的航母;《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极地征服计划;《培根的五亿法郎》中的远程导弹……甚至1889年,一位英国妇女完全按照《八十天环游地球》的路线,用78天走完了全程。
说到预言,凡尔纳可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进行科学性的详细描述,就好像他亲眼看到的一样!最著名的是《海底两万里》中的巨型潜水艇“鹦鹉螺”号。1954年,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就与凡尔纳小说中的潜水艇一样,拥有超长的蓄航力,所以猜猜这艘潜艇叫什么名字?当然是“鹦鹉螺”号!
还有登月。凡尔纳在《从地球到月球》中给出的许多数据,包括发射地点、飞行时间、登月人数以及其他一些细节,都与后来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如出一辙!
所以有科学家这样评论:“现代科技只不过是他(凡尔纳)的预言付之实践的过程。”
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就是凡尔纳根据纳达尔和“巨人”的故事写成的。此外,《从地球到月球》的主人公也是以纳达尔为原型的。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哥俩儿肯定私下讨论过:怎么才能借助比空气重的机器飞上天呢?怎么才能飞得更远,飞出大气层,甚至飞到月亮上去呢?
说到这儿,对于纳达尔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大家想必了解得很清楚了。
1874年4月的这一天,纳达尔就干了这么件既冒险又创新的事:把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免费借给一帮年轻艺术家搞展览!
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把工作室借给年轻艺术家搞展览是件冒险而创新的事,我们得先往回看几十年:那时,法国的最高领导人是拿破仑三世,也就是之前战无不胜、最后才被打败的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
拿破仑三世在位时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打仗,二是改建巴黎。当时,巴黎泥泞的小街小巷已经不适合工业化的要求了,很多地方连面对面的两辆马车都跑不开。因此,拿破仑三世任命奥斯曼男爵担任总指挥,对巴黎城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造!

大家知道,雨果是个恋旧的人,最喜欢巴黎圣母院之类的老建筑,所以对拿破仑三世大量拆毁中世纪建筑的行为表示非常不满。
可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改建,巴黎是没办法现代化起来的。奥斯曼男爵的设计完全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今天游客们所津津乐道的巴黎,它的大小建筑、林荫大道、公寓住宅、绿地花园乃至污水处理系统,基本上仍是奥斯曼男爵的手笔。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巴黎,还是1874年的老样子,只不过马车变成了汽车,非常有助于体会当年的氛围哦。
对建筑和城市规划这么热衷,拿破仑三世大概对艺术也挺感兴趣的吧?
你怎么又猜对了呢!是的,拿破仑三世是艺术爱好者,也是收藏家,他大力支持巴黎沙龙展,每年都去参观,看到喜欢的艺术品立刻买回去装饰宫殿。

这个巴黎沙龙展可不得了!从18世纪到19世纪,前后办了150年,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盛事。它的主办单位是巴黎美术学院——“学院派”这个词你知道吧?通常来说,学院派体现的是官方品位,很容易趋于保守,就像威严的老校长看不惯染头发、裤子上都是洞的前卫学生一样。
这么重要的艺术展,全欧洲的艺术家当然都想把自己的作品挤进去,那么就需要一个评委会来审核哪件艺术品能入选,哪件艺术品不能。即使入选,每幅画、每件雕塑的摆放位置也由评委会决定,如果被放在最边角的位置可就糟了,没有人会往那里看一眼的!
评委会主席通常由当时的美术部长担任,后边跟着一群戴黑礼帽、穿黑礼服的老专家。艺术品抬进来,他们看一看,偶尔讨论两句,然后大手一挥,说一句“入选”或者“落选”!


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呢?很简单,作品要符合学院派的风格。
总体来说,当时评委会喜欢的是古典风格,也就是文艺复兴大师们的那种风格。画面要像刚喷过漆的车壳一样光滑平整,人物要像神仙一样完美无缺,题材最好是宗教、历史或者肖像,如果气势宏大,能充分体现法兰西英雄气概的话,加分!
符合这个风格,作品年年入选的学院派画家有布格罗、杰罗姆、德拉罗什等等,拿破仑三世买了他们的好多画——你看,我是故意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的,因为这几位当时大红大紫的画家,区区一百多年过去,现在有人听说过他们吗?有吗?有吗?哈哈哈!
所以说时间才是检验艺术作品的终极评委。
其中这位布格罗还说过一句很的话:“所谓‘艺术创新’并不值得信赖。只存在一个自然,也只有一种看待自然的方式。”
如果艺术界也分门派的话,布格罗他们就是少林派或武当派,中原正统,武林泰斗。
可是那么大个江湖,怎么可能只有少林武当?擅长各种奇门异术的高手多着呢。
偏偏就有一帮年轻人,喜爱“艺术创新”的年轻人,他们同样很热心地每年报名参加沙龙展,送去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参加评选,可是……可是他们不仅年年落选,而且评委们在看了他们的画以后,连讨论都不需要,立刻挥手下结论,喊的都不是“落选”,直接是“滚蛋”!
可以说,这帮年轻人属于武林中的“魔派”。
落选了好几年之后,他们沉不住气了,拍案而起——官方的沙龙不让我们去,我们干脆自己搞一个展览,把我们的画挂给全巴黎,不,全世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