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大哥马奈

Chapter 3大哥马奈

印象派的作品到底什么样?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以至于巴黎沙龙的评委让他们滚蛋,前来参观的观众怀疑他们的视力,评论家宁愿买墙纸也不买他们的画呢?

因为他们的画已经超越了艺术进化史上循序渐进的范畴,而是进行了概念上的颠覆。颠覆到什么程度?找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在他/她面前摆一幅学院派,再摆一幅莫奈,他/她一眼就能看出显著的不同。小朋友会想:这些画是两个画家画出来的,而且这两个画家绝对不是好朋友,太没有共同语言了。

但如果把同一个小朋友空投到,比如说,巴黎卢浮宫的意大利作品长廊,放眼过去一千幅画,他/她极有可能认为是同一个人批量制作的,而且这个人有偏执狂,总是反复画同一个故事。

小朋友心里感受到却说不出来的区别,作者来简单归纳一下:

首先,印象派强调景物的精华、瞬间的感觉,而不是细节。画一棵树,他们想表现出春意融融,树木又茂盛又高大,让人心里很高兴,而不在乎它每片叶子怎么长的、树干上有多少个疤。正因如此,莫奈的“日出”是“印象”,是日出在他心中的投影,而不是圆溜溜的太阳本身。

所以印象派画家作起画来大多狂放不羁,一手拿调色板,一手拿画刷跟个疯子似的往画布上刷,每一笔都又粗又短促,颜色叠颜色,刷了一层又一层,刷完也不改,从画架上取下来歪脑袋一端详,大功告成!

虽然很像油漆工刷墙,但是如果你家的墙被刷成这个样子的话,你爸爸妈妈肯定不答应。

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古典学院派,作品是非常细腻非常写实的。人就是人,树就是树,画家作画时如何用笔(有个学名叫做“笔触”)你一点都看不出来。

据说有些画家为了颜料更平滑,会用手抹平,颜料是有毒的,长此以往画家就被毒死了——话说他们吃饭前都不洗手吗?

这样画出来的画,在《达·芬奇与文艺复兴》那本书里提到过,和印刷品一样,把眼睛贴到画布上看都清清楚楚、泾渭分明。

印象派则大不一样,笔触明显,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看出画家在这儿刷了一粗绿刷子,在那儿又刷了一细蓝刷子,而且绿就是绿,蓝就是蓝,画家基本不先在调色板上进行任何融合。

那么这样画出来的画呢,凑近了看简直是一团乱麻,各种颜色的道道从画布上凸出来,粗糙凌乱,密集恐惧症患者简直要自插双目!更不要提人不像人、树不像树了,很多时候人脸上的五官一概没有!

你说这让有时甚至拿着放大镜观察作品细节的沙龙评委怎么受得了!

其次印象派与学院派的作品题材也大大不同。

学院派喜欢画什么,第一节里已经说过了。那么印象派喜欢什么呢?

在举办首届画展的那段时间里,他们最喜欢的题材是现代社会的市井生活(注意,现代社会指的是19世纪后半叶),真实的生活——想想看,莫奈居然画了轰隆隆的火车!雷诺阿居然画了河边穿泳装玩耍的美女!更过分的是塞尚,画出来的人脸都是歪的,甚至连人都不画,拼命画苹果画苹果画苹果!

想想学院派作品中的常客:神话中飘逸的大仙、马背上纵横的英雄、加冕的国王、举行婚礼的贵族、珠光宝气的全家福……再看看这些火车、泳装、歪脸的人和苹果,那对比简直是……简直是完全不搭!

小游戏

★介绍了这么多,让我们玩个小游戏吧!猜猜看,下面哪幅画属于印象派?

答案:C

好了,关于印象派在艺术上的颠覆,先浅浅说这么一点,以后还会更深入地提到。这一节我们先来说说马奈。

前边已经说过,这个爱德华·马奈,在印象派组织画展时提供过不少帮助,自己却没有参展。后来某些喜欢送高帽子的人称他为“印象派的精神领袖”,因为他是较早在作品中添加印象派元素的人。但是摸着良心严格说,马奈不应归入印象派,而只能算是经常与印象派切磋武艺,因此在自己的独门拳脚中糅合借鉴了对方若干绝技的武林高手。

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印象派的八次展览,马奈一次都没参加,他自己心里有数。

大体而言,马奈的画比印象派的更写实,此外二者之间还有一些重要的区别。什么区别?我们以后再说。

那么马奈与印象派画家们到底是怎么勾搭上的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马奈这个人,是当时巴黎城里一个著名的风流公子哥儿。他爸爸是受人尊敬的法官,妈妈的教父更是瑞典王储,据说本人长得也很帅,乱糟糟的短胡子,有许多女朋友。

他学画的时候,找的是正宗的、擅长画历史故事主题的学院派大师(作品经常入选沙龙的那种),空闲时更是经常跑卢浮宫去临摹古代艺术大师的古典画派作品,所以他的底子完全是古典学院派的。

如果一直这样走下去,马奈也会入选沙龙,会成为一位我们连名字都记不住的学院派大师。

可是他很快就开始拥有自己的风格,并且开始叛逆了。

比如说,除了最初学画的几年,他很少再画宗教、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了。他画什么呢?画女招待、喝啤酒的人、吹笛子的男孩、流浪的吉普赛人、赛马、斗牛,总之都是现代社会的场景。

1863年三十岁左右的时候,马奈把自己得意的一幅作品《草地午餐》送去参加巴黎沙龙的评选。

不久公布结果——猜猜怎么着?

他落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