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光影魔术手
Chapter 5光影魔术手
好的,现在电影回放,从头开始说莫奈。
1840年11月14日,克劳德·莫奈出生于巴黎九区(巴黎一共20个区)的拉斐特街45号。顺便说一句,就在两天前的11月12日,巴黎刚刚诞生了另一位大艺术家——搞雕塑的罗丹。他凿了思想者啊、地狱之门什么的,语文阅读教材上还特别喜欢讲述他怒砍巴尔扎克雕塑双手的段子。
莫奈的父母和祖父母那辈都是在巴黎出生的,所以后来莫奈经常扬扬得意地炫耀:“嘿,我可是正宗巴黎人啊!”——太坏了,这是在欺负另外几位不在巴黎出生的同伴么?
不过莫奈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带领全家搬到诺曼底地区的勒阿弗尔去了,在那里开了家杂货店——大家肯定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惨烈的诺曼底登陆,以此推断,勒阿弗尔是个靠海的小城。
据说莫奈小时候经常逃课到海边玩耍。
即使不逃课,坐在教室里的时候,小莫奈也不是时时刻刻在听讲的,他经常开小差。
说说看,开小差的时候能干什么呢?冥想,看漫画,还是玩手机游戏?
有一件事,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跨越了国界,是古今中外开小差的大神们都喜欢做的,那就是——在课本上涂鸦。比如说,咱们中国的学生特别喜欢拿杜甫下手,这一点大家已经很清楚了。
莫奈也是。那时课本上插图比较少,所以他亲自动手,简直无师自通,在封二、扉页、封三以及所有页边空白处涂鸦,整本书都画满。
画什么呢?一开始当然是画老师,接着发展为画各类公众人物,以漫画的方式——你懂的,就是那种大脑袋小身子,严重变形但又让你一眼看出画的是谁的滑稽漫画人物。


看,在课本上涂鸦的学生太多(包括作者),但是画成大师的极少。而且大师的天赋就像火苗,不可能扑盖得住——就连这种讽刺漫画,莫奈都画得这样好,以至于很快就开始出售了,二十法郎一幅。
那时候他喜欢用O. Monet签名,O代表奥斯卡,他的小名。
先是卖给同学熟人,因为太受欢迎,这些画很快摆放到一个艺术用品店代售。当地画画的人不都要到店里来买工具吗?一个名叫欧仁·布丹的风景画家就是在买工具的时候看到莫奈的漫画的,他立刻打听了一下,然后一拍即合,和十六岁的莫奈认识了。
还记得吗?布丹是印象派第一次画展的参展者之一。现在要告诉你的是:他和莫奈的关系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可以说他是莫奈的入门师父,把莫奈领进江湖的人。
莫奈自己说我能成为画家,要归因于欧仁·布丹。
布丹像传说中的老禅师,轻易不说话,一说话就切中要害。
比如他说:“克劳德,别画漫画了,跟我学油画风景吧。”
他又说:“克劳德,你要到巴黎去,上绘画课,认识志同道合的画家。”
而在他所有说过的话中,最重要的大约是这一句:“克劳德,画风景一定要在室外,画室外的光。”


吓,如雷贯耳有没有!莫奈与印象派的同伴们,终其一生,追求的就是画出“看不见的光线之美”,光和颜色说穿了是一个玩意儿,他们的种种努力,是一场对光影和色彩的不懈追求。
OK,停止文艺腔,插播一段深刻的解说,把前边对印象派特征的浅浅解说再深入一下: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本系列中的《牛顿与启蒙时代》呢?18世纪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对光进行深入研究了。到了19世纪,研究达到海量,科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新的色彩科学理论——别被“科学理论”四个字吓倒,聪明的画家朋友同样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
比如那时候大家已经知道,自然界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光源色和周围环境色的影响,没有绝对的固有色存在。树就是绿的吗?花就是红的吗?这种想法已经过时啦!西瓜瓤在西瓜剖开来之前绝对不能说是红色的!
那么画一样东西,时间、角度、材质、距离稍一变化,色彩就不一样。光与色彩的关系如此微妙如此复杂,传统的用色习惯被彻底打破了!
科学影响艺术,艺术感知科学——你看,睿智的作者不论写到哪本书哪个学科,总会谈到“融会贯通”四个字,抓住这四个字,就抓住了智慧的精髓。
我们可以把文艺复兴看作近代绘画的开端,它确立了科学的素描造型体系,也就是明暗、透视、解剖等知识的运用。自文艺复兴以来,画家们总是坐在画室里,依靠室内光在物体上产生的柔和的明暗变化来画画,因此画面整体总是倾向棕色(俗称酱油色)。回到第三节提到的卢浮宫意大利作品长廊,放眼过去一千幅画,像是打翻了酱油缸。
画家们追求更大更好的画室就像年轻人追求最新一代的iPhone,连画室都没有的画家(比如印象派)肯定是不受待见的可怜虫啦!
可是印象派画家们很地说:“整个天地就是我们的画室!”(就像内心强大的人怎么会在乎iPhone呢?)
的确,印象派们到室外、到大自然中去画,他们观察并且再现光和色在视觉中造成的印象。同一样东西,在不同观察者的眼睛里是不一样的,得到的“印象”也不一样,再表现到画布上,就更加个性十足了。
就这样,印象派用色灵活大胆,把前辈们那套完全抛在屁股后头了。
比如他们基本上只用太阳光谱的颜色画画(也就是红黄蓝三原色,橙绿紫三次色,以及原色与次色再混合的次色),完全不用黑色或深棕这种不自然的颜色,甚至画阴影都不用,因为阴影的色彩实际上是很丰富的。

继续我们的光学小科普。请大家注意颜料与光的区别:各种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当然是黑色。各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呢?会变成白色——参见前本《牛顿与启蒙时代》里光学方面的内容。
前边提到过,印象派画画不混合颜料,需要赏画人自动脑补,各种颜料的反射光在大脑这个调色板里融合,画面当然就特别亮、特别自然啦。
套用一个软件的名字,印象派是真正的“光影魔术手”。
列奥纳多·达·芬奇如果穿越到印象派的作品前,一定会惊叹:“老天!谁的画这么有魅力?我做梦都梦不到这样明亮与丰富的色彩啊!”——列奥纳多,你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哦,梦的颜色是很淡的啦。
还记得吗?在第三节介绍大哥马奈的时候作者提到过,因为一些重要的区别,马奈严格来说不能被归入印象派。
哪些重要区别呢?卖了这么多节关子,现在可以揭开谜底了:马奈喜欢在画室里画画,《草地午餐》虽然叫“草地午餐”,却是在室内画成的;其次马奈仍然大量使用黑色和棕色。
布丹却一眼看出了室外作画的重要性。他经常叼着小烟斗,在野外尤其是海边写生。他最喜欢画并且画得最好的是天空,所以他有个外号叫“天空大师”——当然啦,天空是光线的来源嘛。
嗯,布丹有眼光有想法,但手上功夫欠缺了那么一点点,没办法把所有想法落实到画布上(否则印象派创始人就是他啦)。但这样的人通常是很好的老师,是命中注定来点拨天才的。
所以莫奈、布丹相遇,真是双方的幸运。布丹的每个建议莫奈都听从了。学画三年后,也就是1859年,19岁的“正宗巴黎人”莫奈离开勒阿弗尔,重返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