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0像老鼠一样贫穷
Chapter 10像老鼠一样贫穷
人年轻的时候,除了傻和快活之外,还有一个普遍特征是穷,尤其是艺术家——未成名艺术家。
之前说过惨惨的毕沙罗,其实西斯莱也好不到哪儿去。
西斯莱的爸爸是在法国经商的英国商人,做的是丝绸生意,生活挺富裕。西斯莱18岁那年,爸爸让他回伦敦学商。他老老实实学了四年,到第四年末坚持不住了,辍学溜回巴黎,报名进入格莱尔工作室学画,认识了莫奈、雷诺阿、巴齐耶这帮宝贝,从此踏上了不归路。
你说这些人怎么都这样啊!古往今来若是没有这些不听父母话的熊孩子,艺术史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吧?
总之西斯莱就这样成为印象派的一员。随之而来的普法战争让爸爸破了产,西斯莱只能完全依靠画笔养活自己。
很可惜,西斯莱在世的时候作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后来莫奈、雷诺阿等等都大红大紫之际,他仍然只是一旁被强光遮蔽掉的小星星。
因为比起莫奈等人,他无论性格还是作品,都没有那么大胆、那么锋芒毕露。他总是画风景,湖畔、树林、小径、草丛、小屋、小桥、流水……八百多幅,内容几乎不变,色彩相对保守。他的全部生活,几乎就是在画作标题的那几个地名间打转转。
可以想象,肚子滚圆的画商弯腰看看西斯莱的画,起身撇嘴道:“一成不变!没有任何炒作的亮点!”

几十年后,人们却突然发现了西斯莱的魅力!莫奈的水好,西斯莱的也不差啊;莫奈的水明亮、多变、流动,西斯莱的水自然、细腻、丰富——同样是用色彩来表现光、用笔触的变化来刻画景物的坚定的印象派,硬要分出金银铜牌多没意思啊!西斯莱的性格就是这样恬淡清新的。
评论家一窝蜂的赞美,用得最多的字眼是“诗意”。西斯莱的生活可一点都不诗意,他基本上穷了一辈子,经常搬家,后来生病去世,去世前最后一件事是把两个孩子托付给莫奈。
但我想,自始至终,他有一颗诗意的心。
好吧,回到莫奈。
莫奈穷过吗?当然大大地穷过,前边章节已经看得很清楚啦。
那时候他经常给家人朋友写信,先说一大堆“天气不错哈哈哈”之类的废话,结尾不经意地补充一句:“对了,能借我二十法郎吗?”
当他不写信的时候,就是因为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了。
一开始他还厚着脸皮向老爸要钱,老爸彻底不搭理他之后只能向朋友借,比如写信给条件较好的马奈:“闲来无聊到隔壁肉铺和面包铺逛了逛,和老板聊聊天。呵呵,你猜怎么着?他们居然都不肯再赊账了!都是邻居,怎么会小气到这种程度呢?大哥你们那里的邻里关系和睦吗……对了大哥,你能借我二十法郎吗?”
再比如给巴齐耶:“猜猜昨晚我们在哪儿过的夜?你肯定猜不到——在大街上!嗯,房东又把我们赶出来了……现在的人啊,火气咋都这么大呢?其实在街上过夜也不错,反正屋里也生不了火,都几个月没买柴火了……我说兄弟,能借我二十法郎吗?”

说实话,除个别人之外,印象派画家们大多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尽量东挪西凑、雪中送炭,像一堆相互依偎取暖的小老鼠,比如雷诺阿就经常从他妈妈的餐桌上偷面包出来接济莫奈一家老小。
看看,这样的友谊,日后的龃龉、分歧和它一比,简直是个屁!
难怪西斯莱会把孩子托付给莫奈;难怪八十多岁的莫奈对记者谈到同伴时泪光闪闪:“他们是我一辈子不会忘记的朋友。”
就这样,白天疯疯癫癫地出去写生,傍晚归来到盖尔波瓦咖啡馆买一杯咖啡半个面包坐几个小时高谈阔论,一边琢磨:今天晚上自己到底住哪儿呢?
渐渐地,同伴们一个个从巴黎搬出去了,搬到便宜一点的近郊,再搬到更便宜一点的远郊。
作者又开始浮想联翩了,要是能当个穿越时空的画商该多好,找到莫奈对他说:“一千法郎,这些画,还有那些画,我全要了……另外,莫奈先生,这里有份合同,我能当你的独家代理吗?”


有些人比较幸运,等到了功成名就的那天,比如莫奈;有些人则不够幸运,通常是因为活得不够长,所以没有等到。我们可以评判他们的健康状况,却不能评判谁比谁更伟大,因为当初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想到过放弃画画,再困难也没有,在这点上,大师们是一模一样的。
令人伤感的是,莫奈虽然等到了,他的妻子卡蜜儿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