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4外加一个幸福的人

Chapter 14外加一个幸福的人

在开始一个劲儿画芭蕾舞女或赛马之前,德加也画过一些常见题材,比如全家福。

德加有个姑姑嫁到了意大利,他到意大利游历的时候顺便给姑姑画了张全家福。画上有姑姑、姑父和他们的两个女儿也就是他的两个表妹。仔细看的话,墙上还挂着幅小肖像——那是姑姑的父亲也就是德加的爷爷。这几乎可以算作德加第一幅拿得出手的大画。

但这幅大作还是挂在美术馆里比较好,如果我是德加的姑姑,我可能不想把它拿回来挂家里墙上。

为什么呢?

因为虽然画上每个人和真人都很像(别忘了德加是自称写实派的,具备高超的素描功底),但每个人都和德加一样不开心,连两个孩子都像冷冰冰的木偶,空气中似乎结了一层冰。

每个看过画的人都忍不住八卦一下:德加的姑姑和姑父是不是刚刚吵过很严重的架?双方眼睛里都像在发射小箭,要把对方扎个洞!

吵不吵架我们暂不讨论,作者想请大家看另一幅全家福:

同样是一位穿黑色长裙的母亲,身旁是她的两个孩子;留金色长鬈发、穿蓝白相间裙子的大女儿坐在黑白相间的大长毛狗身上; 同样留金色长鬈发,穿蓝白相间裙子的小儿子坐在姐姐和妈妈之间……没错,小儿子和姐姐一模一样打扮,这就是当时的风俗!

穿着打扮不是重点!重点是:三人一狗相互眼神有交流,好温暖,好有爱!在德加那幅结冰的全家福里,家具、墙纸统统是冷色;这一幅却统统是暖色,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好吧,告诉你们,后边这幅叫做《夏班提埃夫人和她的孩子们》,入选1879年巴黎沙龙并且大受欢迎(谁能不喜欢呢?),它的作者是雷诺阿。

终于说到这最后一颗大珍珠啦!

在接连谈到老鼠一样贫穷的日子、卡蜜儿、战争和巴齐耶,以及两个阴郁的人之后谈雷诺阿,就是给大家换换口味的。一桌子苦瓜苦菜之后来盘蛋糕安慰下,因为雷诺阿的外号就叫“幸福的艺术家”啊!

所以作者认为,上述两件全家福作品应该还是有画家性格的滤镜在起作用的:德加姑姑的家就那么冰冷坚硬吗?夏班提埃夫人的家就这么温暖柔软吗?不一定!看看德加的自画像和雷诺阿的自画像就知道了!连画自己,都是一个冷冰冰一个微微笑的。

德加爱画赛马、芭蕾这些高大上的活动,那么雷诺阿呢?

雷诺阿喜欢画林间的小舞会、周末的娱乐场所(除青蛙塘之外,蒙马特地区的“蛋糕磨坊”也经常是雷诺阿作品的主角)、湖边和花园,而且主角总是欢快而普通的巴黎人,尤其是漂亮姑娘——雷诺阿最喜欢画漂亮姑娘了!他曾经说过,没有姑娘的话他根本不知道怎么画画!

大多数时候,雷诺阿自己就是那些周末轻松一下,一起跳舞、野餐、聊天的人们中的一员。作为“舞林高手”,他的波尔卡和华尔兹都达到了可以参赛的水平。他的同伴们常常调侃地说:“哪里乐趣多,哪里就有雷诺阿!”

可是,正因为他的画太美好太欢乐,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他得到的评价总是不高——这是常见现象,人们总觉得苦大仇深的作品更深刻,悲剧大于喜剧,伏地魔比弥勒佛本领高。

这样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你正在看的这套书就是例子:它虽然很欢乐,却比其他任何传记都深刻。

连雷诺阿自己都无奈了,他说:“哎呀,当你微笑的时候,人们就不把你当回事了!”

但是雷诺阿一直保持微笑,最穷的时候他还种土豆呢,一边卖画一边卖土豆——作者认为他卖土豆一定卖得比德加和塞尚好,那俩卖起土豆来,人们还以为下过毒呢。

其实比起德加和塞尚这两个富足家庭出来的小孩,雷诺阿的家境再普通不过了。他爸爸是裁缝,雷诺阿从小就拿着爸爸画线的粉笔到处画着玩。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13岁开始就为一家叫做“莱维兄弟公司”的高端瓷器制造商打工——莱维兄弟的花瓶、茶杯、碟子漂亮极了,拿破仑三世一直用的。

小雷诺阿的工作就是在瓷器上画画,这个工作对手腕的要求特别高,要有控制力,腾空一小时不抖,像练习射击一样,雷诺阿就这样炼成了无敌铁掌功。

不知道是不是使用过度的缘故,晚年雷诺阿的手腕就不太灵活了,必须由助手把画笔放在手中他才画得起来。和许多大强度训练的运动员落下一身毛病一样,铁掌用多就生锈了。

在瓷器店,日后那种轻盈、闪烁、甜蜜的“雷诺阿风格”已经开始形成啦!唉,好想拥有一套出自雷诺阿之手的茶具啊!

从在格莱尔工作室学习油画开始,雷诺阿就偏爱画肖像,后来因为与莫奈、巴齐耶、西斯莱一同到野外写生的缘故,他也开始画风景。可以说,从《青蛙塘》开始直到1878年,雷诺阿是非常印象派的。

他画过一幅阳光下的女孩子,把印象派的手法表现得非常明显非常高明,以至于日后被人们称为“印象派的维纳斯”:仍然是阳光透过树叶间隙照在女孩子身上,他用白色表现光点,然后用蓝色和紫色表现肌肤的阴影。这么画出来不仅效果非常美好,而且是完全符合事实的,不信大家可以在夏天脱光了往树下站一站。

可是评论家又看不惯了,说雷诺阿先生你画的这是尸体啊!人都变青了,还能不是尸体吗?

好无奈,是不是有种对牛弹琴的感觉呢?

雷诺阿画的女孩子,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都那么美好。比如一幅长头发的《小艾琳》,真是楚楚动人,好多男孩子都说这是他们最爱的肖像,作者还看过用这幅画作线索的言情小说呢!还有《抱着小猫睡着的女孩》,模特坐在椅子上睡着了,雷诺阿也不叫醒她,反而把她睡着的样子画下来,画里连小猫都一副幸福的表情。

从画里就能看出他的诙谐,他的好人缘儿——雷诺阿是经常画朋友的,印象派的同伴们几乎个个入过他的画,他就像现在那种出去玩总抱着相机的人,“某某某,看我!笑一个!”“咔嚓!”

可惜呀,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画,仍然卖不出去。雷诺阿没办法了,心想,看来只有巴黎沙龙能救我了。

所以1879年之后,印象派主力大将之一的雷诺阿不再参加印象派展览了。他以自己擅长的肖像画投稿巴黎沙龙,没想到反而是这样,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前边提到的《夏班提埃夫人和她的孩子们》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幅画,好惨,成为雷诺阿印象派生涯结束的标志。

尤其是1881年到1883年之间,他到法国南部、非洲还有意大利转了转,在罗马、梵蒂冈第一次看到文艺复兴大师们的真迹。在当时那个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视的年代,看真迹的唯一办法就是到现场,雷诺阿用了这么多年才凑足旅费。

那感觉可以用“五雷轰顶”来形容!尤其是拉斐尔,雷诺阿爱死拉斐尔了,他觉得自己以前都白画了。

作者认为这种热爱里面包含着性格的共鸣:拉斐尔和雷诺阿都是性格好人缘好的人,都喜欢而且擅长画姑娘。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前边提到过的几位画家都是先古典写实,再印象反叛;雷诺阿却反过来,先印象反叛,再回归古典写实。

但是请注意!跋山涉水领略过大千世界的人,即使最后安顿在家乡的小山村里,也是与始终住那儿没离开过的同伴不一样的。同理,回归古典写实的雷诺阿与一直古典写实的画家也是不一样的,他背着小包袱回山村,带回了印象派的好东西。

所以出现了这么一幅有意思的画,雷诺阿的《伞》。这幅画是分两次完成的,开始画的时候是1880年去意大利之前,1885年回法国之后他又接着画。

画中一群打着伞的男男女女,其中最显眼的两个女人风格却大不相同:一个轮廓模糊很印象派,另一个轮廓清晰很拉斐尔。

后来,大约1890年之后,唰,雷诺阿的风格又是一变,笔下人物变得十分肥大油腻,特别像香肠。不知他是怎么想的,只能说大师一直没有停止追求新事物的步伐。

无论画风如何,雷诺阿都得到了江湖承认,成为武林泰斗。尽管晚年和年轻时一样,免不了种种挫折(比如生锈的铁掌之类),但他从来没停过笔。

最后那天,在病床上,他让护士拿来纸笔,画下了窗外伸进来的一束花。把纸笔还给护士时他说:“我想我开始明白(关于绘画的)一些事了。”

多谦虚啊,想当初作者上第一堂绘画课的时候就说过同样的话。

对了,在此之前,雷诺阿最后去了次卢浮宫,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挂在卢浮宫墙上。

一个幸福的句号。

小印象知派识 与博物馆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想要问:印象派们的作品大多陈列在法国的哪个博物馆呢?下面有四个答案:

A.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B. 巴黎奥塞博物馆

C. 巴黎蓬皮杜博物馆

D. 巴黎橘园博物馆

答案:B

奥塞博物馆专门用于收藏1848年至1915年间的法国艺术作品,按年代推算,其中必然包括大量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作品。的确,它是世界上拥有印象派作品最多的博物馆。蓬皮杜则是现代艺术博物馆,大家可以去那里寻找之前提到的什么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至于橘园博物馆,往后看就知道啦!

这节最后再提一幅画,雷诺阿的《艺术家之家》。画上有三个孩子,中间一个婴儿,左边站立的孩子穿一身深蓝水手服,右边站立的孩子留长发、戴草帽、身穿红裙子。雷诺阿画的正是自己的三个孩子,可是,他的三个孩子都是男孩子啊!

抓狂,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要说这样养大的男孩子会比较帅吧,可左边那个男孩子就不需要帅了吗?是因为家里没女儿吗?那夏班提埃夫人的儿子为什么也打扮成小姑娘……

好吧,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三个孩子从大到小分别叫皮埃尔、让和克劳德(小名克克)。后来,皮埃尔成了演员,让(穿红裙子那个)成了大导演,克克则是瓷艺家——最后这个是100%的雷诺阿的老本行。

所以作者推测,爸爸这份工作,雷诺阿做得也不错,影响一直在。后来让被称作“法国电影之父”,好莱坞也崇敬他,发给他奥斯卡终生成就奖。他的电影画面,一直很有爸爸作品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