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6永远不会结束的后来

Chapter 16永远不会结束的后来

陶渊明归隐田园,每天看菊花。莫奈归隐吉维尼,每天画睡莲。

前边我们提到过,在伦敦躲避普法战争的时候,莫奈画过一系列十几张国会大厦,早晨的晚上的,雾里的雨里的——这种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猛画同一主题的行为,叫做连作(注意写法!连作,不是中国古代一人犯罪亲朋好友跟着坐牢的连坐!)。与色彩分割法一样,也是莫大师发明的。

为什么要画那么多遍呢?是因为莫奈懒得挪地方吗?

“非也非也,”莫奈自己出来摇着食指解释了,“是为了表现不同的光。”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好几套连作作品,比如干草堆系列:正午的干草堆、夕阳下的干草堆、雪中的干草堆。什么叫大师呢?就是连干草堆这么不浪漫的东西在他笔下都像精灵一样变化多端。

还有白杨树系列。有一排可爱的白杨树,莫奈之前来旅游的时候画过几张,可是有一天他收到情报,这排白杨树要被砍掉啦!话说砍树什么的最最可恨了!火烧眉毛,莫奈飞速找到伐木公司,付了一大笔钱,让他们延迟砍树,然后搬来小凳子和画架,坐下之后饭也不吃水也不喝的一口气画了几十幅!因为光线变化太快,他最迅速的时候每七分钟就要画一幅。那些恶毒的伐木工就抱着锯子在旁边等。

还有鲁昂大教堂系列,作为建筑物,对光线的反射又比植物复杂多了。这是一套非常美貌的连作,作者本人特别喜欢。这个系列当年展出的时候还有一位叫乔治·克列孟梭的记者也很喜欢,写了一篇五栏的大评论《大教堂的革命》。莫奈和克列孟梭就成好朋友了。

现在每天画睡莲,也算是一种连作吧。

但是和干草堆、白杨树、大教堂又不同,莫奈的睡莲,每一张的视角、表现手法都有区别。

总体来说,一开始视角放得比较宽,池塘啊、太鼓桥啊、小船都看得见;接着视角变小变低,只关注一片水、几朵花;再然后深入水下,连一点点水草都观察得十分细致。

基本上,据作者推测,莫奈归隐吉维尼天天画睡莲的过程,也是一个参禅悟道的过程,有一种东方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在里面。莲花本来就是充满禅意的植物,莫奈是在通过它寻找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长此以往,莫奈是很有可能得道成仙的。

可是偏偏发生了两件事,让大师平静如睡莲池的心又不平静了。

第一件事:小伙伴雷诺阿的铁掌生锈了,莫奈的火眼金睛居然也不灵光了,经常看不清路摔倒!

原来莫奈患上了白内障,不仅看东西模糊,发展到后来对色彩也不敏感了,看什么都发黄,好像整天戴着副黄色滤镜,再后来调色板上的各种颜色他已经分辨不出来了!

老天爷这是故意的,专门往伤口上撒盐,让贝多芬聋掉,让莫奈分不出颜色……

所以有好几年,莫奈的画不仅比原来他画过的最笼统的画还少细节(这回他可真不是故意的),而且颜色经常有偏差,不是发绿发蓝(没办法,他看什么都发黄),就是特别红黄(因为他矫正过度了)。

唯一一点好处是:摆脱了视觉的束缚,他反而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想象力更加生猛发达了。

莫奈的白内障放到今天,是一个小手术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使在当初,虽然比较费事,也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可是莫奈不同意手术,拖了好几年,为什么呢?因为他怕手术失败,自己就完全瞎掉了。

经过很多人(包括好朋友克列孟梭)的各种安慰各种劝说,直到79岁,莫奈才决定做这个手术。手术当天他都紧张吐了。

可是手术很成功。

之后虽然还是需要配戴一种特殊的眼镜,但是他又能分辨颜色了,不再依靠颜料上助手贴的小标签了。

第二件事:战争!战争又来啦!而且变本加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哦!

番外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然后波及到全世界的大战争。从1914年7月28日开始,持续到1918年11月11日为止,超过900万士兵、700万平民在战争中丧生。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更为先进的武器,也是造成如此重大伤亡的原因之一。战争之后全球政治局势产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包括发生在许多个国家的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前者的主要力量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后者则是英国、法国和俄国。此外欧洲、美洲、亚洲的很多国家都被卷入。据统计,参与作战的兵力达到7000万以上。

大战导火索是发生在1914年6月28日的一场暗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前往被奥匈帝国吞并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视察。他们的敞篷马车行使在挤满人群的大街上,拐弯的时候被一个塞尔维亚青年上前“砰砰”两声击毙了。奥匈帝国以这件事为借口,在得到德国皇帝的承诺后,于一个月后向塞尔维亚宣战。然后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然后德国向俄国宣战,又向法国宣战,又入侵了试图像瑞士一样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然后英国又向德国宣战。再然后整个欧洲打成了一团。

战争还没有结束,1917年,俄国就革命了。协约国开始赢得越来越多的战役。1918年,奥匈帝国同意停战,德国自己也开始闹革命,于是也在这一年的11月11日同意停战。就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它的后果是:德国、俄国、奥匈和奥斯曼这四大帝国不再存在,前两个失去了大片领土,后两个则被拆巴拆巴成了几个小国。欧洲亚洲的地图全都被迫重画。国际联盟成立,目的是杜绝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可惜它做得不够好,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二战又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艺术有很大影响,以下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艺术家们抨击导致一战爆发的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带来了新的艺术流派。与此同时,不同艺术种类,如绘画、手工、舞蹈等不断融合,打破了“艺术有别”的框框。

B. 惨痛的一战对艺术家们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促使他们反思人类的命运。艺术成为避难所、指路灯。一战后的十年成为艺术史上最紧张也是最高产的时代之一。

C. 经历了战乱的艺术家们愈发脱离传统的浪漫主义,进入一个更大胆、更具有实验性的、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的时代。现代艺术蓬勃发展起来。

D. 西方乃至世界艺术的中心开始从巴黎向纽约转移。

答案:ABCD

雷诺阿和莫奈,是印象派所有画家中唯一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个人。当年普法战争的阴影还没有完全褪去,战争这个大怪兽,怎么就像黏黏虫一样摆脱不了呢?

七八十岁的老人当然不可能再上战场了,但是,雷诺阿的两个儿子皮埃尔和让都在一战中受了重伤。成为大导演之后,让·雷诺阿的一条腿始终是瘸的。

莫奈呢?他的小儿子米歇尔同样上了战场,让全家人牵肠挂肚;而大儿子让(好吧,让在法国就是小明一般的名字)还没来得及参战就病死了!——就是那个总和妈妈卡蜜儿一起出现在莫奈、雷诺阿、马奈的画里,总是戴小圆帽的小男孩让啊!

而就在一战开打的前两年,妻子爱丽丝已经离他而去了。你能想象莫奈的心情吗?我来告诉你,生平第一次,整整两年,莫奈没有摸画笔,没有画过一朵睡莲!

总体来说,卡蜜儿、爱丽丝和莫奈都是至情至性之人呢。

轰隆隆的炮声响起来了。家门口就有条小铁路,每天都有运送伤病员的小火车路过。

大家都劝莫奈躲到别的地方去,莫奈坚决不同意,坚决不离家,因为爱丽丝和让走不了,都在小镇墓地里躺着呢。此外要是米歇尔被小火车送回来呢?不能让他见不到爸爸呀。

眼看老人家快被悲伤、恐惧和担忧折腾成冬天的睡莲了,一位朋友的建议送来了阳光。

还是克列孟梭。

他的建议简单有效:重新拿起笔,继续画你的睡莲。他知道这么多年风雨坎坷,唯有画画能拯救莫奈。

于是莫奈又开始画了,从战争开始,画到战争完结,一直画到生命最后一天,完成了登峰造极的作品:十二年画成的八幅大睡莲。有多大?高度全是2米,最短的6米,最长的17米。

这就是莫奈的《睡莲补壁》。

作品全部完成之前,莫奈已经做出决定——他决定通过好朋友克列孟梭,把全部八幅《睡莲补壁》送给国家。他说:“虽然不多,但这是我唯一能够参与(战争)胜利的方式。”

这时在法国人心目中,莫奈已经是神仙的同义词了。

这一节里作者提到了这么多次克列孟梭,他到底是谁啊?

我们已经说过他是记者,但他也是政治家,后来临危受命成为法国总理和陆军元帅,是带领法国走向一战胜利的人,有人说他是法国的丘吉尔。

但在这本书里,更重要的是,当所有小伙伴都离开后,他是最懂得莫奈,也是对莫奈有所影响的人,大家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莫奈去世之后,他仍然为莫奈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在莫奈的葬礼上,有人想用黑布覆盖灵柩,克列孟梭抹抹眼泪高声喊:“不!别用黑色盖莫奈!黑色不是一种颜色!”然后他非常威武地扯下了身旁窗户的彩色窗帘盖了上去。

第二件,他为莫奈的《睡莲补壁》找到了最好的家——卢浮宫前方杜勒里花园中的橘园博物馆。那里,两间由通道相连的椭圆形展厅,让你整个人完全处于睡莲的环抱之中,仿佛与睡莲一样荡漾在水中。

这完全是莫奈的愿望。橘园被称为“印象派的西斯庭”——不知道西斯庭是什么的,请去恶补本系列的《达·芬奇与文艺复兴》。

睡莲般壮丽的友谊。

好吧,现在,所有的小伙伴,一颗颗的大珍珠,全部离开了,印象派的故事完结了。

真的完结了吗?

怎么可能呢?当你去橘园,甚至不需要去橘园,而仅仅拿着一张粗糙的印象派作品画片,就有一种快被美哭的感觉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完结不了的。

美是从不会完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