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释:
1.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2.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3.“春秋”“战国”的断限年代有公元前475年、前403年、前468年三种。
4.见《战国策·秦策五》及《史记·吕不韦传》。
5.见《史记·卫世家》。
6.所谓“投机”,只是抓住机遇的意思。现在人们把它理解为贬义,显然是不对的。一进行商业活动,必须投机,不会投机,必定失败。
7.据《诗经·国风·桑中》改写。
8.见《庄子·秋水》。
9.见《史记·货殖列传》。
10.“甲首”是每辆战车上执兵器披甲胄的战士,在数十个战士中才有一名。
11.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及《战国策·秦策五》。
12.见拙著《华阳夫人考》,《社会科学战线专刊》1980年第2期。
13.见《吕氏春秋·去私》《韩非子》《战国纵横家书》。
14.秦献公元年(前384年)秦国“止从死”(《史记·秦本纪》)。
15.见《荀子·强国》。
16.见《史记·张仪列传》。
17.见拙作《秦史》,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
18.见《三辅黄图》。
19.见拙著《秦史》。
20.见《史记》中之《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
21.见《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又《诅楚文考释》,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22.见《汉书·王商传》。
23.如耶稣和孔子,见韦尔斯《世界史纲》及《史记·孔子世家》。
24.见拙作《秦赵同源新证》,《河北学刊》1988年第3期。
25.见《战国纵横家书》。
26.见拙作《秦史》。
27.《史记·秦本纪》载,孝文王“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
28.有的史学家认为,《战国策》记载的这一段李园的事迹,是好事者根据吕不韦的事迹编造出来的,不可信。但笔者认为,这一记载是可信的,只是何以如此巧合,则有待研究。
29.见《战国策·楚策一》。
30.见《史记·货殖列传》。
31.见《史记·赵世家》。
32.见《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
33.见《吕氏春秋·任地》。
34.见《荀子·议兵》。
35.见《秦俑兵器刍论》,《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4期。
36.见《吕氏春秋·仲秋纪》。
37.见《史记·秦本纪》。
38.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39.见《论衡·效力》。
40.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有几种说法,这是其中一种。
41.见《吕氏春秋·序意》。
42.见《论衡·自纪》。
43.见《吕氏春秋》高诱注。
44.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45.见《子略》。
46.见《吕氏春秋·序意》高诱注。
47.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48.尉缭语,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49.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50.见《会稽刻石》及《全秦文》。
51.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52.有传说是徐福东渡到今日之日本国,见拙著《秦汉史》(上),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
53.见《秦陵工程督建考》,《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论文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54.见《吕氏春秋·节丧》及《吕氏春秋·安死》。
55.见《秦始皇陵调査简报》,《考古》1962年第8期。
56.见《三秦记》。
57.见《太平御览》卷86。
58.见《古谣谚》。
59.见《三辅黄图》。
60.见《吕氏春秋·情欲》。
61.见《吕氏春秋·论人》。
62.见《吕氏春秋·侈乐》。
63.见《仪礼·士冠礼一》疏。
64.见《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
65.见《史记·河渠书》。
66.关于尉缭的种种记载及不同看法见拙著《秦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
67.见《说苑》。
68.见《史记·吕不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