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澄明朗,古人印心
2025年10月31日
二 清澄明朗,古人印心
进入雪峰寺牡丹园,正值盛花期。它们一朵朵簇拥在一起,阳光照射下,泛出一种温软的光泽,花瓣仿佛被烙上了一层油蜡的质感;它们挺拔玉立,看着竟让人觉着丰神俊朗。牡丹其实是木本植物,最早它的名字是叫“木芍药”。因此,它不只花朵,就连枝条、姿态都非常好看,有一种风姿绰约、英气飒爽的美。洛阳红,迟兰,芳纪,豆蔻年华,粉中冠,豆绿,吉野川,锦绣球,八千代椿——光读着它们的名字,就能让人油然生出一种饱满的、蓬勃的生命力。
据资料记载,牡丹种植源于河洛地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作为牡丹栽培中心之一,早在唐宋时期,洛阳即已具备系统的栽花技艺,并形成了盛大的赏花习俗,出现了和牡丹有关的种种诗词、书画、传说、服饰等等,还衍生了洛阳牡丹文化。盛唐时期,洛阳几乎家家种植牡丹,赏花之风盛极一时,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就是对当时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生动写照。
唐代刘禹锡有《赏牡丹》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他用芍药及荷花与牡丹相对比,提出自己的见地。他认为,芍药虽艳丽,但缺乏格调,荷花亭亭玉立,却显清冷。只有牡丹,才是天姿国色,在花开之时,能够轰动整个京城。
宋代以后,赏牡丹习俗在民间更加盛行,“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在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牡丹花会被描绘得热闹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