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觞,风雅传承
地点:北京老古竹斋
主题:清水一渠
音乐:南音雅艺
花艺:徐雪梅 金卉
摄影:薛书娟 张建萍 张雅心 肖冰 张竹 张丛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弘一法师《清凉》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老古竹斋举办“清水一渠”茶会,名字源于弘一法师《清凉》一词里的“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这次茶会的准备,老古老师没有像以往那样让学生们直接选择自己茶会要泡的茶,而是要求大家先用一定的方法调理安顿自己的身心。每次泡茶前,不用头脑和逻辑选茶,而是随机选茶之后认真观察茶细微的形态,甚至看到茶的内在“表情”,放下对结果的预期后再开始泡茶。经过这样的每日练习,为茶会选择的茶自然而然就会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


茶会事茶人大多是跟随老古老师学茶四五年的同学,最长的有七八年的时间。大家泡茶的技术都已经很稳定,而这次茶会,要学习的是打破思维定式,专注于当下—— 一杯好的茶汤,是放下所求而来的。
茶会分为两天四场,共二十个茶席。每一茶席有自己的意蕴,看似独立又彼此呼应。茶席之间错落有致的空间关系,茶席周边环境的营造,一切都有连接又有分寸,这种美的视觉表现实际上又构成了另一重意义上的大茶席。
“大的有能量的茶席是心的投射,它看起来简约明澈,却又深不可测”,老古老师如是说。茶会上的每一个茶席,都是事茶人心相的一次呈现。
本次茶会,所有茶席均采用了自然染色的传统手工纸。选用纸茶席,是因为茶和纸一直以来都有一种美的连接。
南宋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仅从文字上就感受到了那种诗意美。矮纸是特别短的小纸,诗人在一张铺开的小纸上从容写着草书,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点茶,悠然自得,时光暗度。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闲”字,陆游在这里是“闲作草”,然而字字有章法。借由纸席,本次茶会上也呈现出一种安然与闲适。

纸茶席还有另外一层深意。纸是非常脆弱的,虽然在使用前,大家按传统工艺对它进行了装裱,也做了防水处理,但它仍然需要被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来用,这其实体现了一种生命态度,美的东西是不恒常的,我们需要珍惜。这也是对喝茶的隐喻,每一片茶叶在我们喝完后就消失了,再次泡时已经是另一片茶叶。
茶会的迎宾环节,泡的是石竹叶茶,经过炒制去除了它的寒性。高温冲泡,口感清凉,没有特别明显的香气,但回甘又很好,用作迎宾茶,不会抢了茶的香气,反倒更加衬托出之后茶的滋味。绿色的竹叶配着黑色的建盏,格外清润,让外面进来的客人的心一下子就静下来。
茶会在南音的古韵中开始了,是四大名谱之一的《梅花操》。此时,竹炉中的炭烧得正旺,烧水壶很快发出“松风”的鸣响。事茶人提壶、注水、出汤,目光收敛、宁静,动作行云流水、柔缓有致。当每个事茶人专注安定地泡着自己的那泡茶时,会场形成了一个整体,所有在这里的人,不分宾主都被温厚的气氛包裹着,慢慢安定下来。

多年的习茶经历,让这些事茶人的生活态度、行为举止变得更加从容,这种态度在茶会上会自然而然地流露。而这种渗透在生命里的表里如一,才让人更能体会到那不虚的欢愉。
茶会的茶点安排在两道茶之间,茶点是抹茶红豆慕斯,是茶会的事茶人林虹亲手所制。因为绿色是这次茶会的主题,她就想到了用抹茶,而每年这个季节的抹茶也是最应季最好吃的。红豆与抹茶是最佳搭配,于是林红又加入了红豆使其口感层次更加丰富。考虑到第二道点心是热食,于是这道茶点就用慕斯的做法做成了冷食。

为了做出符合茶会氛围的茶点,林虹在很早前就开始做准备,做了很多的尝试。她去植物园找灵感,回来做了像玉兰花的大福;查找资料,看到古人在上巳节这天吃花馔,就做了桃花酥;之后又做了富有春天感觉的三种口味的豆沙。虽然客人们没有吃到她尝试过的那些茶点,但她所有的用心与体贴都化在最终呈现的那个小小茶点盘中了。
茶会的最后一泡茶,是茶泡饭。按照一定比例拼配大米、糯米、荷莲子,蒸熟,制成饭团,再裹上烤熟的松子碎和海盐,把煮好的茶汤注入饭团,茶汤的味道一下子变得丰富柔滑起来。
提前泡上一夜的米、提前在铁锅里烤过的松子、捶碎的海盐——虽然饭团看起来简单,但背后都是主人满满的心意。

茶会最后一天的晚上,在竹斋小院的水畔,当南音传承人蔡雅艺老师的那首《有缘千里》唱响时,好像一切都静止了。心渐渐平静下来,犹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人、物、景,都融到了夜色中,悄无声息。
雅艺老师说:“那晚,每每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寂静下,南音袅袅。有时故意把乐音隐在自然万物中,如影随形。当下忽然开了窍了,原来,所谓的专精,就是一种护法,可作为屏障,让心神与躯体对弈。”
最后一曲,雅艺老师唱了弘一法师的《清凉》,“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正是茶会的初心,希望借由一杯茶的力量,引发大家对生命、对当下更深刻的思考。
肯定是上天作美,当雅艺老师在第二段“清凉风”唱起时,忽来了一阵清风。就这样,清凉月,清凉风,清凉水,都齐了。如此,真是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