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茶会里的动游

二 茶会里的动游

行茶至尾声,我们放下手里的杯盏,沿着廊桥走了出去。穿过廊桥,是一座名叫港里岛的河中小岛。这个小岛上遍布着茂密的竹林,各种小动物栖息在这里。沿路过去,是一条从港里岛伸入闽江的堤坝,这也是港里岛上最吸引人的一处观景平台。站在堤坝上,可以全方位欣赏闽江两岸的迷人风光。据介绍,这堤坝在很早之前就存在了,只不过以前仅是当地人为减缓闽江水流的冲击而筑起的一条土坝,但历经几次大洪水之后,当地人用石块对其进行了加固,才渐渐修建成为现在这坚固的堤坝和观景平台。

港里岛上还有保存完好的柴埕厝古民居。据资料记载,这里的柴埕厝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两座古民居的主人分别姓翁和郑,两姓人家共7户30多人住于此。大的一座为六扇五间排(建筑术语,指纵向六堵墙隔成了横向五间房),小的一座为四扇三间排。这种结构的旧民居正当中都有前厅堂和后厅堂,前厅堂两边为前后厢房,后厅堂两边多为厨房、饭厅或柴火间,不论“六扇五”或“四扇三”,都有前后石廊或环屋走廊,用来放置风扇、石磨、水车、舂臼等农具。

沿着清澈的闽江水,我们在鲤鱼洲头的小径上继续行走。一路行来,路过不少结着果子的树,还有古老苍劲的竹林,这个清朗的、收获的秋日里,我们仿佛行进在一本书写着林史、建筑史、名物史、花谱、花木图像史的书本之中。户外的这些景致不仅都很好看,而且也很有文化看点。因为它们都是双重存在,本身是独立的体系,同时也是生活美学的一部分。品味它们必须得动用到脑海里民俗笔记之类的库存资料,还要把很多生活化的古诗文再回忆详解一下。日常的茶,大都是静观,而此时,我们却是在“动游”,感受黄昏下的草木与流动的江河湖海。秋光所在,皆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