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禅雅事,啖荔啜茶

西禅雅事,啖荔啜茶

茶:2005年易武正山生茶

茶器:石釉陶瓷盖碗、夕颜玻璃品茗杯、民国青釉酱碟盏托、脱胎漆建水、留春茶则、留翠茶匙

花:风雨兰

花器:窑变浅口盏

席布:日本江户时期老棉布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在吟诵荔枝的诸多诗句里,独爱欧公此言。

始建于唐朝的西禅寺,比这古诗来得更早。在建寺之初寺院就遍植荔枝,《西禅小记》中记载“最多时有荔枝树四五百株”,其中更有一株“宋荔”延续了千年,发起于明朝的西禅寺“怡山啖荔”的风俗也延续至今。

“怡山啖荔”已为雅事,若于满院的荔枝树下吃茶,雅趣定然倍增。这样的想法,在去年第一次尝到那株千年荔枝树上的荔枝时就已萌生。是俗事缠身,也是机缘未到,直到今年夏末时,于宋荔树下吃茶的心愿才达成。此时的心绪,是安然的圆满。

席之上,器物定是主人的心境映衬。石釉的盖碗影青中却透着微暖的调子,隐去了瓷器的镜面光泽,如同经过溪水多年冲刷的卵石。流线的盖碗身形,无托亦无足,俨然赤足行者,在席面上随遇而安。

晶莹似水的透明茶则背面,以瘦金体雕刻半透明诗文:

不风不雨正清和,

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

一壶新茗泡松萝。

在色泽艳丽的大漆建水壶和墨绿的老棉布上,雕刻的诗文并不易见;置于素净平整的表面,茶则的妙处便自然显露:雕刻的诗文被光线投射在席面之上,令人不禁默默念诵。

透明茶则承载的茶叶,宛如漂浮在席面一般,条索形态显得倍加突出而清晰。

虽置身荔园,在这席面之上,只有茶是唯一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