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逐山林,却比山林自在

不追逐山林,却比山林自在

前人教导,要建山斋,再构一斗室相伴一旁,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看完心甚向往。于是终日饮茶,哪怕一壶一杯,偶尔出神,感觉身在山野,看窗外高楼如竹林,微风一过,仿佛听见竹叶沙沙作响。

五月初,几人相约山林,车子停于山道旁,再步行数十米见一丛茶花门口相迎,入得门内往下走至一楼,门外山林瞬间入目,不觉便朝外走去。

主人雅趣,将居所建于高地,院子往外望去,先是一片竹林,接着是远峰,视线收回来,一条青石小道隐于竹林之间。不止于此,此时你再转身,落地窗将竹影、天空入画,白色墙体为现代设计,却有一股隐约的文气映目而来。

大约是喜欢饮茶,又喜爱野趣,屋旁的空地杂草自行生长,只几块野石拼接的小路向后延伸,置一石桌,圆石当凳。

开箱摆席。

一方雅席设于此,一把紫砂壶配龙泉承,搭一锡质匀杯,红、黑、青,方寸之间已然可供细瞧。

采来茶花配龙泉,又沿竹林往下摘了覆盆子。席主机敏,折细长竹叶安置这一捧鲜红果子。

细细瞧着,席上大漆茶则、定窑小盘、耀州斗笠盏、湖田印花碗、龙泉小琴炉,器无一不雅。

须臾水沸,各自入席,焚香静气,又有傅永强先生带了题好的“围炉”二字搁于石案,大家不再调侃嬉闹,山野之中突然多了些许仪式感。

茶香四溢,看桌上美器,品饮中听席主聊茶中趣事,所有琐事不觉放下。大家逐步从刚入席的拘谨中放松下来。

原以为这是一次互相调侃、集体扯淡的群聚,但这山斋雅席总让人有“长日清谈,寒宵兀坐”之感。回头想想,昔日的“长日清谈”不就是现代自嘲所说的“调侃扯谈”?这么想着,好像山也大了,鸟也有了,似乎不管山林都市,总归一席之中,尽是惬意。

此一行人所想,或是“就算不在山野中,心也要一样自由”吧!

事席之茶第一道为“古早味”武夷岩茶石乳香。

泛黄的绵纸印着水墨武夷山水画,传统的方块纸包,复古的不仅是包装,更是味道。传统足焙火,干茶条索紧结,熟果香,茶汤红透亮,浓酽、稠厚,独特的品种味显。

第二道为武夷岩茶原生野放肉桂。

肉桂霸道,原生野放肉桂甚之。在肉桂的桂皮味、辛辣感之外,野放的肉桂更多了一种原野的气息。这气息不是粗犷,是每一口的烈度和力度,是余味的清、甘、醇和木质感给口腔留下的新记忆。

第三道为五年陈武夷岩茶水金龟。

新茶时喝到蜡梅香的水金龟,陈封五年的滋味仍不俗。当年焙火并不高,茶香转为淡淡的梅子香,杯盖和茶汤皆是;三道后,褪去时间的味道,杯盖转为幽幽的兰花香,只不再是蜡梅香,此时的茶汤转活,醇厚甘润,品种味显;八道后,汤水转甜,甘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