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山上有九峰寺
和城市中的夏天不同,自然之中的夏天,在森林里,在溪流畔,在乡野中。我们可以去寻访白墙黑瓦的古意,亦能重温紧接地气的乡居生活。此次,我们一行六人,驱车往福州郊外的九峰寺。
九峰寺,亦称九峰镇国寺,在福州市红寮乡九峰村九峰山主峰南麓。寺院以土木结构建造为主,多数墙壁、蛮石、素木天然而成,整体建筑和谐悠然。但仔细了解一番,发现大不简单。据清代《九峰志》资料记载,九峰、芙蓉和寿山三座山峰为福州北峰的三山。这座位于九峰山半山处的九峰寺,始建于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比鼓山的涌泉寺还早六十年,是福州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九峰寺改号为“九峰镇国禅寺”,由著名书法家、翰林侍书学士柳公权手书寺院匾额。寺院于宋朝重建,明代被焚毁,万历年间又重建,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再经重建,但相传原有的三进殿宇,目前已仅余一殿。我们在九峰寺法堂后侧依稀辨出宣和题刻,对照资料之后,发现上书:“皇宋癸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上元,起手凿山理地,基高二十五尺,深八丈,架屋三十间,用银一万四千余两。住持嗣祖普光大师希照题记。”

得寺院看护之人允许,我们在寺内后院的廊中围桌煮水,泡起了茶。放眼望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真是理想的乡村生活。看云雾聚散,炊烟袅袅,人倚东篱,悠见青山,九峰山上,续写着四季与自然有氧生活。

“约行三十里,群峰环罗,松栝葱倩,石桥流水,禽声上下,大非人间境界,顿令游客忘登降之惫矣。故寺基趾约略尚在,法堂斋庑未甚委藉。石砌间尚有宣和题刻。”明代谢肇制《游寿山、九峰、芙蓉诸山记》中对寺院修葺一事也曾详尽记叙。他说,驻足九峰寺前,可见环寺之峰,宛如九瓣青莲,恍在天外之境。
我们从茶中,亦从部分资料中了解到,北峰山区的数条古驿道,就曾在九峰村交汇。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且行且吟,流传至今的诗篇逾百首。“云边坐看长流水,松下闲抄半折碑。”明朝的陈鸣鹤,就对当时山中品相上乘的摩崖石刻大为赞赏。这里的风景很美,而茶在其中,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