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树下,围炉煮茶

三 梅花树下,围炉煮茶

读着古人关于梅花的逸闻轶事,就着梅花沁人的香气,在梅树下围炉煮茶,想来都是人间的快意事。如此,我们一行进山的步伐都变得更加轻快利索,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便抵达位于永泰县葛岭镇西南部的万石村。择一丛老树底下,我们安营扎寨,支起茶桌茶炉等,开始起炉点火。这两年,露营浪潮迭起,大家户外饮茶的炉具用具也是备得一应俱全:躺椅、茶桌、套锅、炉头、烤盘、煎盘……大人小孩都安顿好后,大家吃些小点心,开始静心守着炉子,等水至沸腾再行煮茶。

趁着这个空当,终于可以潜心赏梅。这个季节,天门山一带的村子里,梅花都开了,身处梅林,阵阵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梅树枝条上结着小小的花蕾,白色的小花苞含苞待放,放眼望去,星星点点如雪海翻腾。

此时,脑海中忽然翻腾起老舍说过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就是这样的时刻了,这时候的梅花,如云蒸霞蔚,相机和手机的镜头追逐着每一片飘落的花瓣,但拍出来又觉得不及目光所及的十万分之一美好。只好作罢,坐下来静静地看着它们落下,飘落到鼻尖,再到手心……

渐渐地,炉火欢快,大家围炉啜茶,煮些温暖的食物,孩子偎在大人身旁嬉戏。我们靠着椅背打盹,躺平日常拘束着的身体,身心的清爽越过那些家长里短,抖落了冬日里的昏沉。此时,借一壶茶,与万物山川共饮,氛围真是高远又辽阔。

“愿与梅花共百年”,一泡来自武夷山天心村好友分享的老树梅占,此茶香气细密绵长,饮后喉底留香久久不散,如“大音希声”,娓娓诉来,有高古之意,或者如中国画,神骨俱清,意境深远,余味悠长。喝着茶的时候,身心是平静的。我常常会在这样的时候回过头观照自己,看着身体里小小的“我”,那个通身暖洋洋的自己。

认真细想,在冬日能让我们暖和起来的,好像也都是这些小小的事:滚水温过的茶壶,茶汤的氤氲之气,武夷岩茶被摇醒,干茶张扬着迷人的焦糖香气,有时候又像炒米,在空气中散开。这些冬天里最抚慰人心的细节,构成让人饱满着的幸福。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记得南唐的徐铉在《和萧郎中小雪日作》里写,傍晚时分,他用新炉子给自己煮了一壶茶,有大雁飞去,连着天边的云霞。他低头,看见自己的白发,和窗外的白雪一样。前面提到过明代的高濂,也是位对生活中桩桩件件小事格外认真的人。他认真到坐窗听雪时,能仔细分辨出雪落在竹林中的声音,称之为最雅。嗯!古人还会在雪天里,抱着玉壶与梅花,去探望朋友,也会在雪后写信问候远方的人。“快雪时晴,佳想安善。”这样的情谊,细碎又郑重。

我们常常觉得,这个世间,有各种艺术以及多元的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茶,归根到底,无论哪种文化,它的本质都是在表达我们的心灵和情感。就像在修习茶道的过程中,会学习到各种茶品、冲泡技巧等等,但它们终究只是介质与途径,最终借其抒发的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样来看,是不是喝什么茶也没那么重要?的确!每一个欢喜的当下都不可复制。无论什么样的品饮体验,一期一会,都是永恒的意象。这就是茶,拿起或者放下,皆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