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思考
白爽
中国自古以来便追求和平与和谐的文化。儒家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融洽。“以和为贵”“国泰民安”的思想几千年来印刻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也被深深注入南京的城市发展当中。这座城市曾多次遭受战争和暴力的伤害。战争的苦难给这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也让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
“和平城市”(City of Peace)的概念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的古以色列,但真正付诸实践是在二战后,近十余年来在全球发展迅速。 (1)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0座国际和平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平城市”倡导以和平为发展理念,发扬继承城市的和平传统,联合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和城市市民,通过和平教育、和平研究、和平活动等途径,既以和平理念建设城市,又以城市发展维护和平。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在宁举行,南京成为国家公祭的举办地。2017年8月,南京通过“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申请,成为全球第169座,也是中国首座“国际和平城市”。我们不忘历史,同时也展望未来。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是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回应。
一、 激活城市的和平基因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和平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儒、道、释三大家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平思想。儒家主张“仁爱”思想,“仁”即是爱。从“仁”出发,由“爱亲”而推及“爱人”,由“爱人”而“泛爱众”,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宽容和友爱。 (2) 道家讲求“和谐”,《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其实质就是反对战争,因为战争是对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应该让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佛教向来以慈悲为怀,怜悯众生,反对暴力和社会动乱,提倡宽容、谦让、谅解、平和的精神,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友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惠,从而赢得世界和平。 (3)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林的演讲中也提到,“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4) 。
南京,是一个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450余年的建都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一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1800多年前,佛教传入南京 (5)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保存最为完好的佛教寺庙。始建于西晋的皇家寺庙——古鸡鸣寺,终年香火不断,自古便有“南朝第一寺”的美誉。400多年前,天主教也传入南京,如今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圣经》出版基地 (6) 。西方基督教同样是和平思想的重要源头。在《新约》中,耶稣就宣扬“要爱你们的仇敌”。因为如果无法在心中放下仇恨,对敌人心存报复,那样对自己的伤害将大于对别人的伤害。
南京,饱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这里曾是郑和下西洋的策源地、起锚地,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600多年前,航海家郑和从南京出发,进行七次远洋航行。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调解矛盾、平息冲突;同时与所到各国交换物产,繁荣贸易,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南京的历史名人孙中山先生,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他手书的“博爱”二字,端正镌刻在中山陵石牌坊中央。孙中山的“博爱”首在爱我中华民族、爱我中国同胞。用推广“博爱主义”来实现“世界大同”,使全世界不同人类相互爱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便成为孙中山毕生的政治追求 (7) ,也是南京和平精神的重要印证。
今日南京是一座活力开放的城市,也是当代中国的中心城市。目前,南京已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与90多个境外城市建立了友城关系,吸引了10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以及3万余名外国专家和留学归国人员在此创业和工作。围绕科技、经贸、文化、和平、体育等领域,南京曾举办软博会 (8) 、金洽会 (9) 、女子排球世锦赛、青奥会 (10) 等一系列活动,让国际社会有机会多角度了解南京。南京的历史文化设施,明城墙、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老门东、颐和路、南京六朝博物馆、朝天宫、江宁织造博物馆等,不断拓展着南京的和平文化资源。
认清历史的真相,只是走向和平与和解的第一步。正如“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所言:“即使没有战争,也可能没有和平。” (11) 换言之,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因为除了战争,我们的社会还面临许多其他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便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战争和暴力。所以在和平学理论中,没有战争只是进入一种“消极和平”的状态。“积极和平”的实现意味着消除饥饿、难民问题、环境污染、歧视、社会不公等,从而创建一种和谐共生的生存环境。 (12) 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潜藏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直接暴力、文化暴力和结构性暴力造成的。 (13) 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富裕地生活和体面地生存,是积极和平的最终意义。从和平的国家到和平的城市,再从和平城市,关注到和平的家庭,最后寻找内心的和平。南京将“国际和平城市”列入城市发展目标,从丰富的历史资源中汲取动力,正是希望能将南京打造成一座面向积极和平的城市。
二、 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的建设路径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即《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该纲领性文件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指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未来提供的承诺和机会为世界各国人民点亮了一盏明灯,并呼吁世界各地的人们行动起来。这些目标述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需求,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多个层面:社会、经济和环境,以及与和平、正义和高效机构相关的重要方面。其中既包含着人类共同的愿景,也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目标相互联系,一个目标实现的关键往往依赖于其他目标相关问题的解决。南京市建设“国际和平城市”的过程,正是从纪念仪式、和平文化、和平教育、和平活动多个层面活化与开发和平文化资源,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 让国家记忆成为世界记忆
为了悼念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自2014年起,“12月13日”这一天被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全国公祭活动。
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都以设立大屠杀纪念日和纪念馆的形式来祭奠被战争残害的无辜平民,警示世人战争的危害。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一方面是对死难者的尊重,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民族情感的凝聚与集体记忆的认同。国家公祭的话语权力将使这段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同时对国际上妄图否认、歪曲这段历史的人予以明确回击,彰显出中国维护历史真相的坚定姿态。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是在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传递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决心与世界人民一起维护和平的愿望;也是在告诫全国人民勿忘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勿忘和平之弥足珍贵、勿忘国难,自强而国强!
在国家公祭日期间,南京市民也会自发组织参与各种祭奠遇难同胞活动,比如,到纪念场所默哀、鞠躬、献花、参观等。南京市各中小学及高校都会自发以“烛光祭”、诗朗诵、叠纸鹤、主题班会、放映历史纪录片等方式,悼念遇难同胞,祈祷世界和平。世界各地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加入悼念活动中。近两年,受到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一些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还通过发布网络视频或使用线上公祭形式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共同祈愿和平。
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的中外访客络绎不绝,2016年的参观量已有900多万人次,创下历史之最。 (14) 近年来,南京还修缮了一批相关历史遗址和纪念场所,同时丰富创新展陈形式,推进相关史实展览走出国门,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认知。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从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 (15) ,又进一步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于这段历史的关注和研究热潮。2022年10月,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5人。中国有责任保存和传承这段历史记忆,让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促成世界和平与和解的实现。
(二) 以文学力量滋养和平
2019年10月,南京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学之都”,也是国内获此称号的首座城市。南京素有“天下文枢”的美誉。那些传世经典之作,如《红楼梦》《永乐大典》《儒林外史》等都与南京密不可分。近代以来,这里文学名家人才辈出,文学佳作层出不穷。鲁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等耳熟能详的文学名家,都与南京有着特殊的缘分。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Pearl S. Buck)的文学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也在这里完成。受到南京的文脉滋养,当代文坛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南京籍作家。这些人用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让世界了解南京,了解中国,也用文学的纽带让世界多元文化在此交汇。法国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在为南京申报“文学之都”的推荐信中写道:“南京是一座如此美丽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学历史积淀,在这里的生活和教学让我感到非常舒适。在南京,我见到了许多作家,深度参与了他们的文学活动。我觉得南京不仅是中国最具文学创造力和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出版业和翻译业的中心。” (16) 南京也是一座热爱阅读的城市。市民文化与文学阅读紧密相连。颇具代表性的先锋书店,数次被媒体评为“全球最美书店”,成为这座城市专属的文化空间。
文学是和平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文学中,战争的经历常被翻译成文字广为流传,诉说和记录着人类的极端苦难。同时它们也描绘和歌颂和平,让人们从文字中感知到和平的力量与美好。在和平学的语境中,文学可以帮助实现某种程度的战后和解,因为它的创伤表达采用的是一种非暴力模式。它还具有促进团结和包容的力量,因为它使用受人尊重的形式来表达建设和平的愿望。借助文学的力量进行对话,相互了解,沟通世界人类的心灵。和平学强调沟通。“沟通”帮助我们用多元包容的视野来看待世界,让我们有机会更多地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共性,而这些相似性可以把我们连接起来,从而跨越可能制造冲突的差距、误解和隔阂,对和平建设大有裨益。
(三) 于人的思想中构筑和平
和平教育(Peace education)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使命。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和平的价值观必须通过教育系统才能得到有效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通过教育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以实现世界和平。199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和平文化宣言和行动纲领》(Declaration and Programme of Action on A Culture of Peace)指出,教育是建设和平文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和平文化的具体行动包括通过教育、对话和合作的方式结束暴力;尊重所有人权;促进经济和环境福祉;尊重核心价值观,如性别权利和机会平等;尊重多样性。和平文化通过价值观、态度、情绪和技能方面的教育手段,强调结束结构性暴力和创造一种和平文化的全球基调。 (17)
2015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有关青年与和平的第2250号决议。其中指出,青年,不仅仅只是暴力的受害者或者肇事者,而是和平的缔造者,是应对极端暴力的合作伙伴;在未来的和平谈判和建设和平的过程中,青年必须被包括进来。和平必须通过青年,与青年合作,并且为了青年而实现。青少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中小学教育又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根基。南京一直尝试将和平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教育中。早在2007年,南京琅琊路小学、力学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10所学校便被列为“南京和平教育学校”。政府希望能够结合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统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在这些学校中开展常态化的和平教育主题活动。2014年,纪念馆效仿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广岛国际和平学院的经验做法,又专门设立了非营利性公益学校——南京国际和平学校,利用纪念馆的资源优势,为小学生的和平教育提供引导。
自2004年起,南京大学就开设了三门和平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开始招收和平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和平学通识课程,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参加,迄今已有3000多名不同院系的学生对和平学有了基本认知。通过这些课程,许多学生改变了原有对和平与暴力的看法,开始关注非暴力以及和平的多重内涵,并主动将和平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
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学研究也逐渐“落地开花”。南京大学是中国和平学研究的中心。自2001年起,该校先后参加举办了 6 次和平学国际学术会议、5 届中日和平对话会,出版了 30 多本和平学著作,与国际知名大学或非政府组织合办了 6 次和平教育暑期班,多次在校内外举办和平学讲座,进行和平学的国内外交流等。此外,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和平学网站、第一个和平学微信公众号,与国际主要和平学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 (18) 2017年,南京大学刘成教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的主持人。这是中国唯一的和平学教席,对中国和平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学术工作为和平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南京的和平教育。
2021年春,国内首个和平教育课程《国际理解与和平教育》落地南京宁海中学,这也是国内高中首个加入情境式体验的和平教育试验课程。《国际理解与和平教育》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和平学概论、多元文化教育、冲突化解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高中的学生即将成人,需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在成人之际能够接受国际和平教育,打开他们的国际视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包容,学会冲突化解,对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成长,或是加深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几乎同时,《和平成长》课程也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初中部顺利开班,这标志着和平教育也正式进入了南京的初中课堂。这门课通过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了解和平学的核心概念,形成以和平的方式建设和平的基本信念,并掌握人际关系冲突化解的基本技能,实现个人的“和平成长”。
(四) 以国际和平论坛凝聚和平智慧
2020年的9月21日,也是“国际和平日”当天,“2020国际和平日系列活动”在南京开启。活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南京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并承诺从2020年起,将连续三年在南京举行国际和平论坛,力争把该活动打造成常态化的重要对话平台,促进知识与文化交流,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可持续和平建设分享贡献多元智慧。
在举办这次和平论坛之前,南京多方借鉴考察了其他国家城市的和平论坛。例如,巴黎和平论坛(Paris Peace Forum)和考文垂全球和平论坛(Coventry Peace Forum)。其中,巴黎和平论坛始于2018年,起初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百年,由法国总统马克龙倡议发起的。该论坛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至第三届。论坛主题围绕全球热点问题,涉及全球治理、生物多样性、包容性经济、新科技等诸多领域,汇集了多国政府首脑,以及商界、学界等各领域的杰出代表,致力于通过冲突化解,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多重危机和挑战提供创造性方案。目前,该论坛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发表题为《共抗疫情,共促复苏,共谋和平》的视频致辞,号召各国团结合作共抗疫情,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共促经济复苏,维护世界公平正义和和平安全。 (19) 考文垂全球和平论坛依托国际和平城市考文垂,充分利用信任、和平与社会关系中心(考文垂大学)、考文垂市议会和考文垂大教堂之间的三方合作伙伴关系,结合高水平演讲者的重要演讲、研讨会和讲习班,每年围绕着当前世界所面临的和平问题设置主题,进行和平对话。
在吸取多方经验之后,作为“2020国际和平日系列活动”的先声,“青年与和平”对话会率先在南京举办。该对话会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专家学者作为导师与多位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围绕“女性与儿童”“消除贫困”“青年责任”“乡村教育”“非遗保护”等主题展开对话,分享交流实践经验。现场还从南京发起线上接力,发布了“和平书全球网络传递活动”。同时举办艺术分享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一起通过绘画、音乐、摄影、文字、舞蹈等表现形式表达呼唤和平的心声。
2020年10月24日,也是第 75 个“世界联合国日”,首届南京和平论坛在宁开幕。这次论坛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构建全面、多元与持久的和平愿景”为主题,汇集来自国际组织的代表、各领域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各国青年和平行动者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议持久和平建设的关键因素、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积极和平理念,为全球和平建设建言献策。论坛的会场布置融入南京明城墙、中国折纸手工艺、新鲜绿植构成的“和平森林”等特色元素,会议筹备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充分凸显中国特色,令人过目难忘。首届论坛以南京为主会场,同时在法国巴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伊拉克巴格达、马里巴马科以及巴西巴西利亚五个城市设置分会场,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理念。
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五国代表欧敏行女士表示,南京曾历经战火,国际谈判促成了教科文组织的建立,我们的终极使命是构建人类和平,防止此类悲剧在世界的任何国家和地区再次发生。这种和平不只是国家间的和平,而是世代之间的和平、族裔之间的和平、社会阶级和经济群体之间的和平,是所有意义上的和平。南京与青年是这次活动的主角,青年是未来的创造者,南京也是联合国合作过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最后,她期望我们真正地在和平道路上互相帮助,为和平而全力以赴。
时隔一年,第二届南京和平论坛顺利举行。本次主论坛以“和合共生:与自然和平相处”为主题,汇聚国际、国内相关机构以及在全球致力于和平事业的青年代表等,深入探讨和生动展示和平行动与国际实践相关问题,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开幕式在南京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的南京紫金山音乐台举行。在这里,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体验生命的美好,以艺术的形式展示南京和平理念,用最真挚的行动和心愿向全球发出呼吁,共同守护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论坛最后将智慧成果凝聚成了《南京和平共识》,向全球发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反对不平等和歧视、发展和平教育、共同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集体倡议。同时,还向全球发布了“为和平设计”征集行动,鼓励更多的人为和平事业贡献智慧。分论坛还设“和平教育”主题圆桌会。来自教育界、学术界、出版社的40余位代表在会上畅所欲言,分享国内外和平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回顾两次国际和平论坛的举办,第一次是以南京主论坛和国际分论坛的形式,第二次则是根据“积极和平”的多元愿景分设多个主题。两次论坛各具特色,也反映出我们对于和平认知的根本变化:第一,和平建设不是一个人或国家的愿望,需要在多个伙伴间维护共识和共同行动;第二,和平的内涵与外延正不断深化,已经从反对战争向应对饥饿、歧视、生态污染、气候能源危机等全球化问题拓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呼应。未来,会有更多相关的主题和各领域人士参与国际和平论坛,南京也将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的和平理念与行动,汇聚全球和平创变者,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 国际和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目标和愿景,给南京这座从战火中涅槃重生的和平城市,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和平城市是和平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城市的创建,不仅可以将南京历史文化、历史记忆、历史遗产推广出去,同时也可将和平作为城市的品牌定位,用和平的话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和平文化与和平愿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也更容易获得世界人民的关注和认同,提升中国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南京,以国家公祭积极弘扬中国的和平理念,以文学之都增强文化间的沟通交流,以和平教育于人的思想中构筑和平,以国际和平论坛汇聚和平智慧。未来,如何更好发挥与利用城市的和平潜能,不仅仅意味着要对城市历史进行纪念和反思,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和平基因”长久嵌入城市建设,通过纪念仪式、和平活动、和平教育、生态保护、对外交流等各个维度,联合政府、高校、社会团体和城市市民实现多维度的和平项目创建,赋能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祭日是构建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仪式。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上升到国家高度,警示人们牢记历史,增强国家认同感;以系列性的公祭活动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 未来,南京将继续以国家公祭为重要平台,联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重要场所,加强“和平组织、和平学术、和平理念、和平活动、和平价值、和平遗址” (21) 六位一体建设,多维度传播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的形象,向世界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责任担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将“和平文化主流化”(mainstreaming the culture of peace)。发展和平教育是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推广和平文化的要求,也是和平城市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改变教育课程的设计,培养和平文化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包括和平的冲突化解、双边/多边对话、达成共识和积极的非暴力。目前,南京市和平教育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后期将着力完善课程设置,编写翻译和平教材,建立评价制度,逐步推进和平教育课程体系化、标准化。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成长特点,结合南京城市的和平资源,和平教育将容纳更多主题,如社会公正、环境保护、校园暴力预防、包容与共情、社会公正等,进一步让和平学走进课堂,让和平学走入社区,开展全球公民教育,开发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教育课程体系。
国际和平论坛目前是推动南京与其他城市和平互联、对外交往的重要沟通平台。以和平为主旨,让国际和平论坛的举办与城市自身的发展联系得更加紧密,推动南京在科技、教育、生态、创新等领域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与互享,促进国际和平论坛智慧成果的转化和落地。以国际和平论坛引领中国和平城市的发展,向世界发出中国城市的和平强音!同时充分利用南京独特的和平文化,开发和利用具有传播性的文化产品与价值观念,结合学术研究、书画创作、戏曲创作、文学创作,以及传统节庆、群众文化事业等对外进行宣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把南京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和平文化相结合的和平之都。
和平建设为遭受过战争创伤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今,和平的种子已经在南京播下。接下来,我们将把理念化为行动,让和平思想沁入人心,打造中国的和平城市网络 (22) ,而和平的森林也终将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 *本文为江苏文脉整理研究“南京明城墙的历史记忆研究”(项目号:19WMB096)阶段性成果。
(1) 刘成、白爽:《和平学视域下创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思考》,《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第1期,第128页。
(2) 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智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0—71页。
(3) 觉醒主编:《佛教与世界和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46页。
(4)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第2版。
(5) 贺云翱:《佛教何时传入南京?》,《南京日报》,2010年6月28日,第B6版。
(6) 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由爱德基金会和联合圣经公会(U.B.S)香港出版有限公司合资创办,是中国大陆唯一指定印刷基督教圣经和赞美诗的印刷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圣经印刷基地。
(7) 林家有等:《孙中山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修订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52页。
(8) 全称为“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博览会”。
(9) 全称为“2021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书稿出版时,2022年金洽会已召开。
(10) 全称为“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11) [美]大卫·巴拉什、[美]查尔斯·韦伯著,刘成等译:《和平与冲突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年,第117页。
(12) 刘成:《积极和平与冲突化解》,《史学月刊》2013年第12期,第11页。
(13) 刘成:《和平学》,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13—20页。
(14) 朱成山:《国家公祭,凝聚起世界共识》,《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4日,第5版。
(15) 马振犊:《〈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中国档案报》,2015年12月14日,第1版。
(16) 《让城市更显“文学风情”》,《经济日报》,2019年11月17日,第5版。
(17) Cheng Liu and others,“Peace Education in China”,in Soon Won KANG,Cheng LIU and others,Peace Education in Northeast Asia:A Situational Analysis,APCEIU,2021,p.44.
(18) 刘成、白爽:《“英国史”与“和平学”的跨界平衡——刘成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1年第4期,第8页。
(19) 《习近平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发表视频致辞》,《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3日,第1版。
(20) 《中国最高立法机关通过决定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2014年2月28日,第1版。
(21) 卢立菊、付启元:《国家公祭、和平文化与南京和平城市建设探讨》,《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57页。
(22) 2021年,山东潍坊市、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也成了“国际和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