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报告会讲演速记稿
附录:“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报告会讲演速记稿
日期:1956年1月29日
同志们!今天上海市团委、上市文联、上海图书馆三个单位联合举行文艺讲座,由我来讲“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我到这里来觉得很兴奋。同时又觉得很惶恐。为什么兴奋呢?因为能够和这样多的读者见面,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为什么又觉得惶恐呢?因为,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分析讲座应该由书的原作者或者由文艺理论家来担任;而我既不是书的原作者,又不是文艺理论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翻译者。作为一个翻译者,我和读者不同的地方,仅仅是我比你们早一些读到原作。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比我有更好的文艺修养,体会也一定更深刻,所以今天由我来讲,实在很惶恐。但是这几个单位既然一定要我来讲,也只好硬着头皮来讲,就像拖拉机站站长走上那个讲台一样。
一、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先说这本书的书名。这本书的书名是“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看上去长长一大串,也可以说是相当别扭。照我们中国的习惯。一本书的书名常常只有两三个字,而它却是很长,因此,我想先来解释一下这本书的名字。这里面一共是两个职位的名称,“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拖拉机站这个名称我们已经相当熟悉了,中国现在也有拖拉机了。拖拉机站在苏联是在1928年才有的,发展到1954年已经有了九千多个站,它纯粹是国营的企业。苏联今天的拖拉机站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和领导农业生产的部门。一个站相当于一个中型的工厂;一个部长就相当于一个中型工厂的厂长。一个拖拉机站除掉有一定数量的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以外,还有相当多的设备:有修配厂、燃料库、零件房等等。这样一个规模相当大的组织,主要的负责者就是拖拉机站站长。
“总农艺师”这个名称在我们中国现在也开始熟悉了,以前是不常看到的。农艺师是什么呢?是农业专家中的一种。我们晓得,在农业专家中有很多不同的专家:有畜牧专家、有兽医、有农艺学家。农艺师就是农艺学家。农艺师有一般的,也有负总的责任的。负总的责任的就是总农艺师。
拖拉机站中另外还有一个负责修理的专家,就是总工程师。
我们了解了以上的这些名词以后,接下来就可以讲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苏联迦林娜·尼古拉耶娃。凡是看过《收获》这本书的中国读者,大概都知道她。“收获”曾经获得斯大林文学资金。“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首先发表在1954年9月号苏联文学杂志“旗职”上面。当年年底又出了单行本。
刚在讲了,这本书发表在1954年的9月间。书中写的是1953年的事。这就是说写的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大家晓得,1953年9月苏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赫鲁晓夫作了重要的报告,主要指出苏联农业方面存在的缺点以及今后如何改进的办法,并且订出了具体的规划。造成缺点的重要原因就是相当浓厚的保守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影响了农业的大力发展。接着苏共中央就农业问题作了重要的决议。作者就是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来写这部小说的。
我们看到,作者古大拉耶娃所取的时代背景就是1953年苏共中央9月全会前的八九个月和全会以后几个月中的事情。
尼古拉耶娃有一个特长,就是能够敏捷地把握苏联人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很快地把这些问题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又用文艺的武器加以批判和纠正。因此,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指出:目前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成长了一种先进的力量。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它为每一种新的事物开辟道路:这种力量和那种安于现状,得到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满的保守力量发生了尖锐的斗争。这本书就是指出这两者之间所发生的斗争。指出苏联目前在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有两种思想、两种作风、两种态度、两种生活方式在进行很尖锐很猛烈的斗争。
大家都看了这本书,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这里面的主角娜斯嘉,是代表着新的力量的,代表着那种和旧的势力进行不妥协的斗争力量。另一方面,就是拖拉机站站长恰里科夫、党小组长费嘉和总工程师阿尔卡琪·弗尔尚诺夫。这些人满足于现状,不愿改进自己的工作和思想。这部作品主要就是写这两者之间的斗争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书的最后讲得很清楚。作者就是通过站长和党小组长在莫斯科开会后的那天晚上的说话,显露了这本书的主题思想。尼古拉耶娃通过费嘉的嘴这样说:“在军队里,当人们得奖的时候,往往说:“我为苏维埃联盟服务!”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个共产党员……也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导干部。我们大家都是苏维埃联盟的服务员……人民的服务员。但他却是苏联人民的包工头……而包工头是不管人民死活的,他只关心一件事——怎样在承包工程上多赚几个子儿,怎样更取巧地利用人民的生活来发财。”尼古拉耶娃在这里用了“人民的服务员”和“人民的包工头”这两个名词,这是非常新鲜的,通过这两个名词说明了两种思想和两种道路:娜斯嘉的道路也就是人民服务员的道路;阿尔卡琪的道路,也就是人民包工头的道路。刚才讲了,他所关心的就是“多赚几个子儿,怎样更取巧地利用人民的生活来发财。”接着作者又讲了这种人“工作只做五分,派头到有十分!包工头也有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嗜好也各各不同。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安逸的生活,有人追求名誉。唯有工作,他们谁也不追求!而实际做工作总要比装装样子困难些。他们之中当然也有聪明的,也有能干的,甚至也有有用的……然而……哎有时就很难判定,究竟他们的才能的用途会有多大,害处又有多大!”这就是阿尔卡琪这种人的面目。
这里边讲了先进的力量打破过去墨守成规的旧的力量。而保守主义也有各各不同的形式的:阿尔卡琪是一种形式,而费嘉和恰里科夫又是一种形式。阿尔卡琪所想到的就是自己怎样取得名誉、地位和金钱,因此他对工作就不需要改进,他只需要一个平静的环境,可以永远维持他那平静的生活,维持住他已经得到的名誉、地位和金钱。另外一种人就是站长恰里科夫和党小组长费嘉,这两个人和阿尔卡琪并不是一样的。他们因为年轻,工作没有经验,对新鲜事物的感觉不够敏锐,加上受了阿尔卡琪的影响,这样就慢慢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各方面都表现得落后和保守,对工作既不追求,也不钻研。这本书就写了这两种思想之间的斗争。对我们来说,它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照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倾向,是娜斯嘉的倾向呢,还是阿尔卡琪的倾向;看我们是在为新事物打开道路呢,还是不知不觉陷入保守主义的泥沼呢。这本书一方面表扬了娜斯嘉,另一方面就批判了阿尔卡琪的包工头主义。它同时指出,除了阿尔卡琪以外还存在着一些像费嘉、恰里科夫这样的人。他们本身也有一种上进的心,也想搞好工作,主观上想积极工作。但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形成了保守自满情绪,使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我们今天看了以后感到非常亲切。像这个拖拉机站那样的领导,实际上在我们这里也是存在的。他们已经大大落后于形势、大大赶不上苏联今天的发展速度,因此,这本书的作者就指给我们看,如果不走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路,不学娜斯嘉的样,结果就会有落到保守主义泥沼中去的危险。
二、娜斯嘉的优秀品质,我们怎样向娜斯嘉学习?
娜斯嘉这个人物在书里是主要人物,实际上作者就是通过娜斯嘉的形象,典型地表现了今天正在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苏联新一代的面貌,也就是说作者集中地、概括地表现了今天苏联青年一代所具有的优点。
(1)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感觉
我认为娜斯嘉所具有的优点中,第一就是对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感觉。这怎么说呢?我们看到娜斯嘉到了拖拉机站以后,第一个月里是什么话也不讲,只是东瞧瞧,西望望,然而,一个月以后,娜斯嘉就开始向领导提意见了。例如,当时上级要拖拉机站派人去学习方形点播法。这是一种新的播种方法,它的好处就在于能提高劳动生产力。什么是方形点播呢?就是用拖拉机在地上开出一条条的沟,沟与沟之间保持规定的距离,像一个棋盘一样,然后在每一个正方形的中间挖一个方洞,这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以后在吸收肥料和水分上可以很均匀了;同时在收获的时候很方便。但是,当时的茹拉文诺拖拉机站的领导并不重视这个新的播种法,而娜斯嘉已经看出它的好处很大,因此坚持要派最好的同志去学习这是一个例子,说明她对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感觉。
另外,娜斯嘉又提出不种三叶草,改种玉蜀黍和向日葵,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生产量增加农庄庄员们的收入。本来这种新的轮种制并不是娜斯嘉第一个发明,苏联一部分地区已经种了,但娜斯嘉能够看出这种新的轮种制比旧的轮种制进步。这种方法虽然刚开始,但是她已经感觉到它的优越性,大大加以提倡。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娜斯嘉对新鲜事物有非常敏锐的感觉。但是我们知道这也不是她天生的能力,要对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感觉,首先要对新鲜事物有一种非常热烈追求的愿望。有了热烈追求新的进步的事物的愿望才有可能产生对新鲜事物的敏锐,而娜斯嘉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2)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顽强斗争的精神
娜斯嘉到了拖拉机站以后在工作上提了很多意见,作了很多斗争。但是不论争输也好,提意见也好,都不是没有原则的,而是具有高度的原则性的。她的原则性是什么呢?就是坚持真理。例如她在学校学了很多理论,其中有一条就是厩肥应该堆积起来,不该随地乱掉;而她到站以后,看到集体农庄里厩肥都是到处乱抛的。她觉得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她就向恰里科夫提出责问,厩肥为什么不堆积起来而随地乱丢。她坚持厩肥要堆积起来。
此外,她对拖拉机站中把没有修理好的拖拉机开去耕作也坚决表示反对,认为开到地里修理不如在厂里修好了去。她觉得这是真理,是原则性的问题,所以她又坚持,非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再如,她对改变轮作制度这一点也非常坚持、非常坚决,积极向拖拉机站领导提意见。领导不同意,她又向区委提出;区委不同意,她再向省委打报告,结果省里还没有批示下来,省委书记来了。
她就很尖锐地、大胆地提出意见,一定要改掉原来落后的轮作制度,为什么这样呢?就是为了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她一认识了真理。她就坚持真理,在这一点上她表现得特别猛烈和顽强。
我们看到,她到了站以后,因为不断对领导提出意见,大家就讨厌她,开始对她冷淡。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的斗争性不强,很可能就消沉下来,但是她并没有消沉。以后,恰里科夫又记了她好几次过,甚至要开除她。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的斗争性稍差一点,她就很可能屈服,但是娜斯嘉没有屈服。她为了坚持原则、坚持真理敢于和任何人发生冲突,敢于讲任何需要讲的话,一点儿也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利害。所以,连省委书记也说她的斗争性很强。站长恰里科也说她“斗争起来好像一头猛虎”这些都说明她的斗争性非常顽强。
我们知道,斗争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表现在斗争的勇猛程度上也就是什么也不怕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所以敢于向上级提意见,敢于和各种不同的人争论。二、表现在斗争的持久性上,也就是有毅力。问题不解决那就一次、二次、三次地坚持斗争,反复斗争,这种毅力是了不起的,这种精神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就是“韧性的战斗精神”坚持斗争,这种场合不行,再换一个场合,斗争不成功决不罢休,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这种精神也表现在她自己讲的话里:“水滴也钻得穿石头的”。这就说明她的斗争精神。她还讲过:“不论你们怎样妨碍我,我还是要干我的事情。”这句话就充分表现了她顽强的斗争性。
(3)热爱人民、联系群众、处处为群众切身利益着想的精神
我们看到、娜斯嘉到了拖拉机站以后、她并不坐在办公室里面。一到以后马上就到集体农庄去。去做什么呢?主要就是深入群众去了解群众的生活,特别是到那几个落后的农庄里去,去了解那边的收获量怎样,农庄庄员们的生活怎样,农庄孩子们吃些什么,有没有牛奶吃。一句话,就是处处关心群众,因此群众和她的关系也很好。娜斯嘉联系的群众的面是非常广泛的。她能够和年青的群体联系,也能够和年老的群众联系;不仅和思想进步的联系,也能够和思想落后的联系。我们看到,她到拖拉机站以后和进步的小伙子搞得很好,不论在学习上、工作上都非常合作。和年老的呢,我们可以拿西伦基老爹做例子,这个老爹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娜斯嘉一到以后,没有多久就情愿做她的爷爷;很多地方都能支持娜斯嘉。这说明她和年老的人关系也处得很好。再有,大家都记得十月集体农庄主席的母亲是个老顽固,她干涉儿子的婚姻,不准儿子和一个寡妇结婚。实际上这个老太婆可以说是群众中的落后分子。但是她和娜斯嘉的关系怎样呢?关系很好。她能够说服这样一个落后的群众,使他们的家庭纠纷获得解决。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就是当她进行种子的加温处理的时候,所有的群众都帮助她,连主席的老母亲,这个大家认为落后的母亲都赶来帮助她。恰里科夫看到这种情形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今天连你也来了?”这位“最疙瘩,最多嘴”的老太婆回答得很好:“来了又怎样?娜斯塔霞。华西里耶夫娜亲自跑到我家来……她瞧得起我,我还能瞧不起她吗?”正这说明一个干部能够深入群众到什么程度,面又广到什么程度。娜斯嘉在拖拉机站上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绩,群众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4)认真踏实,完全忘我的工作作风
娜斯嘉在工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认真踏实,完全忘我。什么是认真踏实忘我的工作作风呢?她的踏实就表现在不追求表面的数字,而拖拉机站上那些领导干部就追求表面数字,追求表面上的提前完成任务,以此取得上级的表扬。但是娜斯嘉首先考虑的是工作能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多少好处,怎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怎样才能大大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建设。因此她的工作是着重实际效果,而不着重表面数字。她在工作上的那种忘我精神也是很突出的,她对工作完全不考虑个人的得失,甚至也不计较个人的委屈,工作有了成绩,她不骄傲;工作遇到困难,甚至遭到失败,她不气馁。为了工作,她能够忍受各种各样的委屈。这一点在恰里科夫的话中讲得很多。大家还记得吗?在区委书记办公室的那一幕:区委书记、省委书记、拖拉机站的四个领导干部和娜斯嘉,进行了很激烈的争论。娜斯嘉虽然受了很大的委屈,但是她并没有辩护,甚至连想也没有想到辩护。正像站长所说的:“她根本不会保护自己。”我们自己在工作上可能也会碰到一些委屈,当这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而她呢,完全不计较个人的委屈,只要对工作有利就行。她所考虑的只有人民的利益。这种精神就是完全忘我的精神。
她的工作踏实另外还表现在不怕搞最困难的工作。我们看到,她到站以后马上就到工作最落后的农庄去。一般讲来,人们总是喜欢到成绩好的单位去,而她首先到最落后的集体农庄去,而且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这是不简单的。因为我们晓得,在落后的农庄中工作特别吃力,特别不讨好,特别看不到成绩。但是娜斯嘉完全不考虑这些,她认为落后的农庄生活特别困难,特别需要搞好工作。所以她一到拖拉机站以后,就把大部分的力量集中在这些农庄上。她甚至把这些农庄称为“我的集体农庄”。这就特别表现她对落后的集体农庄的感情。我们晓得,在一个规模大的企业中一定有各种不同的部门:其中有先进的,也一定有比较落后的。但是,如果不把落后的提高,那么整个企业的工作也就不可能提高。所以要提高整个拖拉机站的工作,首先就要提高落后的集体农庄。虽然那边的工作比较吃力,但是她并不考虑这些。
在工作上,娜斯嘉还很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这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一方面对别人的缺点能够大胆批评,同时对自己的缺点也敢于自我批评。有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因为一架拖拉机坏了,需要一件零件。这个零件刚好戈沙有。但戈沙不肯给,说是娜斯嘉吩咐这样做的。在这件事上,娜斯嘉是有些意气用事,但是过后她就想通了,觉得这样会给工作造成损失,所以她又亲自跑去向站长道歉。这就说明她很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
(5)相信党、依靠党、走党的路线
娜斯嘉到拖拉机站上工作遇到了保守思想很浓厚的领导,很多合理的建议都不能得到介決,于是她就向区委提出,区委不同意,她又向省委提。这表现娜斯嘉对下级的领导可能有所不满,但对党是完全相信的,她相信党最后一定会支持她的建议。由于她有这样的信心,所以在受了阿尔卡琪的打击以后,还是继续不断地向上级提出要求,相信党一定会支持他。实际上党中央九月全会的决议,无形中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和鼓舞。所以娜斯嘉所抱的相信党的态度见完全正确的。
但是也有人问:为什么苏共中央九月全会的决议和娜斯嘉在全会以前几个月所提出的一连串的建议完全不满而合呢?好像很奇怪。为什么党中央的决议会和一个小小的共青团员的建议完全一致呢?好像娜斯嘉能预先猜测到一样。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晓得党的决议主要也是根据群众在实际生活中的反映,把它收集起来,然后加以概括归纳,最后作成决议。因此,实际上党所考虑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幸福,而一个小小的共青团员娜斯嘉所考虑的也是人民的幸福。两者所考虑的东西是相同的。再说,党的决议是从群众中来,也就是从千百万个娜斯嘉这样的人中间来的。既然这样,娜斯嘉在全会以前就发现问题,提出意见,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相反倒是很自然的。
怎样向娜斯嘉学习?学习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我们向娜斯嘉学习什么呢?就是学习刚才讲的哪些优秀品质。怎样学习?学习时应该注意那些地方?
(一)学习娜斯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上时,要防止教条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看了这本书可能产生这样一个想法:娜斯嘉坚持和贯彻许多书本上的真理,于是可以不管具体情况死搬书本。如果这样那就错了。搬用理论首先应该考虑具体的环境,具体的条件,具体的时间。娜斯嘉提出的要求是考虑了当时的具体情况的,当时的环境需要这样做。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注意不要犯教条主义的毛病,要注意地点、时间和条件的不同而灵活掌握理论。
(二)学习娜斯嘉,但是要防止个人英雄主义的毛病。
娜斯嘉到了拖拉机站以后提了很多意见,与很多人进行了一连串的斗争。她的这些行动之可能使人觉得:是不是有些锋芒毕露,是不是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毛病呢?在讲个人英雄主义以前,首先要说明一下什么叫做“英雄”?什么叫“英雄主义”?什么叫“个人英雄主义”?一讲到英雄,我们脑子中马上就浮出一些影子:中国的黄继光、刘胡兰,外国的卓亚、马特洛索夫和保尔。这些都是英雄,不过都是战场上的英雄。而实际上除了战场上的英雄以外,在其他岗位上也同样可以有英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尼古拉耶娃写的一封信里还可以看到,我在最后要读一读。所谓英雄就是完成英雄行为的人物。那么什么是英雄行为呢?关于这一点苏联有一篇文章曾经提到,我觉得很可以介绍一下:有两个人都站在高山顶上。第一个人从高山上跳到山下的水塘里去,当然这是冒着一定程度的生命危险的。他去做什么呢?因为他安表现自己是多么勇敢。仅仅是为了这一点。另外一个人也同样从高山上跳到水塘里去。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一个小快要在水塘里淹死了。两个人同样冒着生命的危险,是同样的行动。但是这两个人的行为是不是一样呢?那篇文章的作者说:不一样。第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他所考虑的就是个人,并不是为人家,而第二个人呢,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只是人家,因此他的动机是为了人家。因此,第一个人的行为就根本说不上英雄行为,只有第二个人做的才是英雄行为。这就是说,看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英雄行为,主要要看他的动机。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敢于牺牲自己而又是为了别人的幸福,这种行为才是英雄的行为。差别就在于你是为自己呢,还是为了别人的幸福。
我们看看娜斯嘉怎样呢?娜斯嘉受过很多委屈,被记过,几乎被开除。但她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她只考虑人民的幸福。为了人民的幸福,她甘愿受委屈,受处分。因此,她的工作作风看上去虽然很粗鲁,但是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这是她年轻,工作上经验少,因此作风比较粗鲁。这和个人英雄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三)有人问:娜斯嘉经常向领导提出意见,这对不对呢?应该不应该呢?这个问题大概有很多人提出过。我想应该这样看:如果领导上的确有些缺点,下级提意见是应该的;否则,那些落后的领导就永远得不到改进。因此,我们认为娜斯嘉向领导提意见这件事的本质是对的。问题就在于刚才讲的,因为她年轻,工作没有经验,提意见的方式是不完全对的,太粗鲁了。正如省委书记批评她的一样:“……作风是粗鲁的……不能容许的。”批评不注意方式,那也是不好的。我们可以学习娜斯嘉批评时的精神,但不能学习她批评时的粗鲁方式。实际上后来娜斯嘉也认识了这一点的,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纪律性,过分自由了。她不是说了吗:“阿列克赛·阿列先赛耶维奇!我应该向你道歉,为了这些零件和不服从你的命令……向你道歉……因为这实在会妨碍你工作的。请你原谅我。”娜斯嘉来拖拉站以前根本没有参加过工作,没有工作的经验,只凭着热情,因此就不管场合,对象随便提意见,讲话又很粗鲁。这种提意见的方式是应该注意的。
三、站长恰里科夫思想、性格的发展过程、他对娜斯嘉态度的转变过程
站长恰里科夫在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这个人物从开始到结尾变化也最大。娜斯嘉没有来以前他所表现的就是保守思想,而到了在莫斯科旅馆和费嘉说话的时候,他的保守思想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
这个人物总的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人物,他在车上讲话的时候内心始终很激动,这个形象使人看的时候印象很深。这个人物因为年轻,又有着保守主义的思想,所以使工作不能开展。在性格上也和娜斯嘉有很大的不同。娜斯嘉的性格很刚强,恰里科夫则比较柔和,娜斯嘉时新事物有敏锐的感觉,恰里科夫则比较迟钝。娜斯嘉能够深入群众,恰里科夫则多少有点脱离群众。
他在学校里的时候成绩很好,所以组织上派他来当站长,这是一个相当负责的工作。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满脑子的空想,信心十足,以为学习一完毕,立刻就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劳动奇迹,表现出英雄行为来。但是一到了工作岗位上,他才发现工作是平凡的,并不需要他的英雄行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创造出奇迹来。因此他原来的热情大大地削弱了。等到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和人家的拖拉机站比较起来并肩前进了,他就满足了,觉得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一份了。再加上阿尔卡琪这种人的影响,无形中就助长了他的自满情绪。这是娜斯嘉没来以前的情况。
娜斯嘉来了以后,不久就对他提意见,下批评,他开始不承认娜斯嘉的作法比他们正确,以后娜斯嘉就做给他看,什么是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因此在他看了娜斯嘉的具体行为以后内心开始动摇了。对本身原来的工作,想法和态度开始动摇了。随着娜斯嘉的成绩一天比一天好,方形点播法的成功,以及其他一连串的成绩使他受了很大的感动。从娜斯嘉的身上特别明显地显示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干部的工作作风。因此,娜斯嘉的行为使他受了很大的启发,慢慢对自己原来的一套逐步有了动摇。这是经过一段内心斗争的阶段的。娜斯嘉所表现的成绩愈来愈清楚,他也愈来愈感到他们原来的想法、生活方式都是不正确的。而在莫斯科旅馆说话的那一晚上,他思想上的斗争达到最高峰,并且得到了解决。因此这个人还是有上进心的,过去犯错误只是因为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并且受了阿尔卡琪的影响。但是由于娜斯嘉的影响,他对自己的保守主义有了一个彻底的批判,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改变以后怎样,书中没有交待,但是我们相信他一定不会再犯以前的错误。这是他工作态度的转变过程。
此外对娜斯嘉的态度也是一个很曲折的转变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当娜斯嘉调来站上工作的消息传来以后,拖拉机站上的每个人都满怀希望,非常兴奋地预备迎接新来的总农艺师,以为来的是个什么样了不起的人。结果到了车站上一看,那儿也看不到这个了不起的人。车站上只站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灰色的短大衣下面露出一条青色的滑雪裤,两鬓盘着两条小辫子,天晓得,原来这就是新来的总农师!当然不仅仅是站长,其他的人也全都大失所望。他们原来希望有个像林娜那样的人(附近那个拖拉机站的总农艺师)。那个总农艺师给他们的印象好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写着:“漂亮得简直叫人连电影也不必看了”(笑声)所以,娜斯嘉第一次给人的印象,也可以说是很失望的。接着,娜斯嘉在站上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领导上叫她去统计,她不干。再下去,她就开始向人提意见了,开始大家只是对她生气,但是娜斯嘉并不理会这些,还是接二连三地批评,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和他们争议。他坚决要求改变轮作制度,甚至一声不响就他向上级打报告,自作主张地进行了一连串的活动。那时候恰里科夫已经不仅仅生气,简直很愤怒了!这就是说,站长恰里科夫对她的态度先是失望,从失望而生气,再由生气而转为愤怒。但是,过了一个时期,恰里科夫看到了娜斯嘉初步表现出来的成绩,同时,群众又那样全心全意地支持她。这样他就开始觉得惊奇:这是怎么搞的呢!再过一段时期,成绩表现得愈来愈清楚了。这样他就不仅仅惊奇——一面惊奇,一面内心也开始动摇了。在这个时期里,方形点播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莫斯科的“消息报”发表了这个消息,电台广播表扬,各地的访问团纷纷到来。那个时候恰里科夫对娜斯嘉就由动摇而感到敬佩,到最后就产生了爱情。所以,恰里科夫对娜斯嘉的过程是由失望而生气,由生气而愤怒,再由愤怒而惊奇。以至于动摇,敬佩而发生爱情(笑声)。就是这样一连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四、一个被否定的人物——阿尔卡琪·弗尔尚诺夫
阿尔卡琪在书上刚出现的时候,可能我们会觉得他还不错,很有能力,各种机器都会修,过去他也在工厂工作,甚至当过工厂的厂长,在部队的时候也作过战,工作好像也不错,各方面也很灵活,似乎觉得这个人也还满不错。但是,慢慢地看下去,就觉得这个人很坏,很可恶!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利用原来的一切条件,来达到他个人的目的。所以党小组长就讲他是个包工头,实际上他就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虽然这些青年开始时认不清他,但是最后还是看透了他的本质。费嘉说过:阿尔卡琪这种人“一辈子努力追求的,就是享受和财富、权力和名誉。他一点一滴地,一年一年地追求着,取得了一鳞半爪,就沾沾自喜,如获至宝”。这几句话就完全说透了他的本质。当然,他在追求享受、财富、权力和名誉的时候是比较调皮的。他看到像苏联这样的社会。人民的觉悟程度这样高,处处都反对和批评官仔主义,个人主义。如果他不开始就玩一些手段的话,那他根本就没有办法保住自己的地位。他有一个本领,就是很善于伪装自己,使人不容易一下子就看出他的本质。但是最后还是看透了,因为这样本质究竟是和苏联人民诚朴的工作作风格格不相入的。
阿尔卡琪开始时是迷惑了一些人的。拖拉机站的站长和党小组长都对他很钦佩。我们从站长的口里知道:“……他又会生活又会工作!太太是个美人儿,房子漂亮得惊人。他还有两支猎枪,一头得过奖的猎狗。家里弄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做起事来也是那样。修理工作总是比人家早完毕,哪怕只早两三天。他是区里第一个采用专业修理法的人……”所以,他所表现的一套,似乎很不错,但实际上是非常自私和卑鄙的。这一点特别表现在他对娜斯嘉的态度上。他处处与她为难。虽然大家都反对她,但是反对她最激烈的却是阿尔卡琪。他不但瞧不起她,而且采取了一连串粗暴的态度,利用各种方式打击她。当最后,娜斯嘉的成绩已经得到了,莫斯科发表了消息,各色各样的代表团都来拜访了。那个时候他居然以功臣自居,把一切功劳全都拉在自己身上。所以连“消息报”也没有提到娜斯嘉的名字,但是她并不计较这些,仍旧做自己的工作,表现出非常高贵的品质。而阿尔卡琪则不然,开始是什么事情也不做,甚至妨碍别人干活,等到有了成绩,他又忽然钻出来自命功臣。差不多凡是来访的人都由他领着参观,以至旁人都认为他是了不起的人物。正因为这样,这个人就特别可恶。甚至最后到莫斯科去开会,也因为他从中耍手段被他蒙混了进去。相反的,应说享有这种荣誉的娜斯嘉倒没有机会参加,这就特别显得他的可恶。所以作者对这个人的态度是批判的,否定的。她集中地到划了这样一个落后人物。实际生活上这样的人物当然不是很多,但是在不同的程度上还是有的。在文艺上讲是作为一个典型来表现的。
五、费嘉省委书记、西伦老爹、林娜等人的形象
费嘉,拖拉机站的党小组长,这个人很多地方和恰里科夫相似。他也很想把工作搞好,但是因为年轻轻,生活经验不够,工作经验也不多,虽然理论上学得很好,但是一碰到实际问题还是受了阿尔卡琪的影响,掉到保守主义的泥沼中去了。但是他又和恰里科夫不完全一样,他的头脑比较冷静分析,能力也比较强,态度也改变得最早,因此在拖拉机站的领导人物中他是第一个发现错误的人,他首先肯定娜斯嘉这样做是对的。大家还记得吧,当阿尔卡琪在埋怨娜斯嘉的时候,费嘉说:“要是把一只锅炉盖紧,再在下面加热,里面的水就会沸腾,锅炉就会爆炸!蒸气的压力越高,沸腾和爆炸得也就越厉害……当锅炉沸腾得咕噜咕噜响时,你会想:里面有一股力量正在骚动,它在狭小的空间里容纳不下了。你给这股力量以出路和正确的方向,装上气门、活塞,接到涡轮上——它就会给你移山倒海,创造奇迹!”这就是说,像娜斯嘉这样一个青年,有着满腔热情,非常强烈地想把工作搞好,而站上的整个情况使她不能满意,因此她就像一锅开心一样咕噜咕噜,采用各种方式来达到目的。这是不装上气门、活塞,不给她出路的结果。而费嘉是站上第一个感到这种力量的人。
省委书记
作者对省委书记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的态度基本上是肯定的,是一个好的领导干部,但是并不等于说对他没有批判的成分。基本上是肯定的,特别是写他对待一个问题,开始的虽然不同意,但是当他了解了以后就能够完全转变过来。当娜斯嘉提出改换轮作制的时候,开始是坚决不同意,但是再考虑一下,觉得这些虽然粗暴一些,但是并不是没有意思的,因此当他已经一只脚踏上汽车板要走了,突然回下来,重新研究娜斯嘉的意见,这说明这个领导人物本身有很大的魄力,能够在最后关头突然改变态度。所以作者说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另外,作者也批判了他,她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他是在草原上生长的,是本地一个集体农民出身。……性格刚强,神情庄严,沉默寡言……到我们那儿的两星期之前,因领导方法上有错误,曾经在省委的全体大会和党报上受到严厉的批评。虽然批评得很严厉,但对他的信任并没有丧失。”这几句话就是指出:他在没有来那儿以前工作方法犯过错误,还受到过党委全体会议和党报的批评。同时书上也讲到,他以前到站里去总是看一看就走了,工作不深入。因此,作者既肯定了他,同时又批判了他的缺点。看了他的两方面就更能正确地了解一个人物。
通过他对娜斯嘉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对娜斯嘉说:“同志们肯定说,你什么人也不服从。你竟然公然违抗站长的命令……也许是同志们错了,但你也不该那样放肆吧?”他又讲:“我在工作中是一向遵守这样的一个规矩:‘你不知道,我们教你!你不能做,我们帮你!你不愿意做,我们强迫你’”但是他还是肯定了她,他说:“是的,作风是粗鲁的,不能容许的,不过,她的斗争性倒很强,在斗争中主要的不在乎作风,而在乎斗争的目的和对象。”他又对鲁青科说:“当你对一件事的本质产生疑问时,看看那些人处在一个阵营,那些人处在另一个阵营,会有些用处的。”这样的几句话,实际上对我们也是有用处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帮助了站长。他就马上想到:是谁拥护她的呢?又是谁反对她的呢?很显然,支持她的是那些青年团员,反对她的是阿尔卡琪,这样问题就明白啦!
还有一点,省委书记对费嘉说的几句话也很有意思:“在你们拖拉机站里,对一些正常的要求造成一种不正确的局面。”这句话其实就是狠狠地批判了拖拉机站的领导:明明人家的要求是正确的,而你们用不正常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情况有时在我们本身的工作上也可能遇到,明明人家的建议是合理的,但是遭到了不合理的待遇。
西伦基老爹
这个人物在书中讲得不多。但是,我们读了以后觉得,这位老人很可爱,对他的印象很深。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且虽然年纪老,还是“老当益壮”。不论什么事情总是一马当先。特别使人记住的是他说过这样几句话。那就是当娜斯嘉对省委书记说:落后的集体农庄是我的。省委书记就问:“落后的是‘你的’,那么不落后的又是谁的呢?”那个时候西伦基老爹就出来支持她:“那又有什么呢?”“……一个好的母亲往往特别疼爱生病的孩子,一个好的农艺师当然就首先关心落后的集体农庄了。”这句话讲出了问题的本质。
林娜
这就是茄尔文诺(附近)另一个拖拉机站的总农艺师。这个人给人的印象是外表很漂亮,工作起来活泼、很有办法,特别是很能了解上级的心理。书上这样介绍:“工作还不满一个月,她已经知道第一书记很固执,碰到没有把握的场合,就得采取迂回包抄的手法(笑声),打第二书记那儿拐个弯儿。她知道星星集体农庄主席是个老顽固,要使他软化只有一个办法——跟他谈谈他那个当潜水员的儿子。不论打报告,不论订合同——到她手里就万事亨通。”这说明这个青年很灵活,很聪明,有办法。
作者对她的态度怎样呢?也有人问:林娜究竟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这不是一下子可以肯定的,因为这个人物还在发展。实际上她的面前放着两条道路:一条是娜斯嘉的道路,再一条就是阿尔卡琪的道路。这个人物身上是存在着相当多的缺点的:工作不踏实,多少有一点投机取巧。这些缺点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她就很可能变成阿尔卡琪第二。如果她以后对自己的毛病认识到了,来一个很深刻的自我批评,把原来的毛病都去掉,重新踏实地工作,那么她也可以走娜斯嘉的道路。但是到本书结果我们还不能肯定林娜究竟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还需要看她以后的发展。如果她以后有很大的勇气克服缺点,不要整天地把思想都放在玩儿上面。(笑声)玩也是应该的,但是这个人玩的本领比工作的本领大一些(笑声)。作为一个读者来讲,我们还是希望走娜斯嘉的道路——改正自己的错误,老老实实把工作搞好。
六、本书写作方面的特点和在苏联的评价
这本书在写作上的特点:
我们看到作者所采取的写作方法是很特殊的,一上来就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开大会,以后又通过拖拉机站站长在火车上的讲话叙述了整个故事。这是一种倒叙的方法,同时,它又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这种写法也并不是尼古拉耶娃创造的。但是一般地讲,这样的写法有优点,也有缺点。它的优点就是用第一人称来写使人特别感到抒情的味道很浓,书中人物的感情容易表达出来。我们可以看到站长在火车上的讲话,实际上是非常激动的。这种激动的感情用第一人称来写,就特别容易看得出来。
用这种方法写的缺点一般说来有两方面:(一)容易流于片面化。什么叫片面化?就是作者在写的时候容易把力量集中在讲者的身上,其他人物都是经过他的嘴讲出来的。这样正表达的程度上就有了差别。这个毛病尼古拉耶娃是克服了,我们读的时候并不觉得其他的人物不深入。所以尼古拉耶娃在这一点上写得很成功,(二)在写具体生活的时候,容易不详细、不深入、要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把前前后后的事情完全写出来是不容易的。
这本书写人物很成功,这是尼古拉耶娃的一个特点,每一个人物都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娜斯嘉。我们眼睛一闭,这个人物就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里作者不是光写了一个外表,主要是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性格写得成功人物就写成功了。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一下子就看出娜斯嘉具有哪些特点,阿尔卡琪又具有那些特点。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十分鲜明的。尼古拉耶娃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生活,一定的工作,一定的斗争和矛盾。
同时,尼古拉耶娃写人物之所以成功,还因为她写的人物性格是发展的。这一点在文艺作品中很重要。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每一个人的感情,思想是随着工作、生活而变化的。如果一年以前是这样,一年以后还是这样的话,这个人给人的印象就觉得不够真实。但是在这本书中,无论娜斯嘉也好,恰里科夫也好,阿尔卡琪也好,人物本身从开始到最后都是在发展变化的。特别是拖拉机站站长这个人,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以后经过实际工作,矛盾和冲突,一步一步地发展。几个月以后性格的发展很明显。娜斯嘉开始是一个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小姑娘,性格粗鲁,但是后来这些缺点都慢慢改变了。因此这些人物的性格随着故事的进展而改变。这就使人看了特别感到生动。
现在谈谈这本书在苏联的评价。
这本书是在1954年9月间发表的,在年底又出了单行本。在这部作品发表以后,苏联文学界都相当重视,也发表了不少的文章,认为它篇幅难度不大,但是非常成功。我们举一个例子:1954年11月号的“新世界”杂志上就有一篇文章介绍它,作者是古谢娃。文章指出:(一)作品从头到尾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不竭的精力,对共产主义的事业抱有无限的忠心;(二)作者指出目前苏联青年一代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这种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三)作者很敏锐地把握生活中的新事物,指出了生活发展的主要方向。
1954年底苏联召开了全苏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苏联老作家法捷耶夫也讲了话。他列举近年来的一些优秀作品,其中之一就是这本书。因此,经过法捷耶夫的推荐,这本书在苏联就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去年10月,苏联又召开了全苏描写集体农庄生活的作家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作家奥维奇金做了报告(他就是那篇著名的特写“区的日常生活”的作者),这个报告中奥维奇金对尼古拉耶娃提了一些意见。他认为尼古拉耶娃过分强调了娜斯嘉的作用,认为像这样一个年青的姑娘刚从学校出来,怎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中把几个落后的集体农庄都一下子提高了。再有,她的建议怎么会和党中央的决议完全一致呢。当时开会的时候尼古拉耶娃就站起来答辩:奥维奇金觉得我把娜斯嘉写成这样的一个人很奇怪,我也对奥维奇金觉得很奇怪!(哄笑)我们晓得,人民有什么好的意见,党一定会加予采纳,这是党的力量所在,也是党的基础。也就是说党的决议是根据人民生活,通过广大群众的反映来的。既然这样,娜斯嘉又为什么不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呢!有不少作家支持尼古拉耶娃,也有不少支持奥维奇金的。其中支持奥维奇金的有巴巴也夫斯基,特罗耶波尔斯基……支持尼古拉耶娃的有陀罗非耶夫,萨比特,穆卡诺夫。穆卡诺夫指出:“党和政府的任何决议都是根据人民生活的需要,总结现实生活的过程。”
在这次争论以后,10月15日的“文学报”又发表了一篇专论。专论指出两点:(一)娜斯嘉的性格写得很鲜明,作者企图用娜斯嘉这个形象来体现今天正在开荒的,勇敢地和保守思想作斗争的青年的特点……这一段是肯定了尼古拉耶娃这部作品的优点。接着就批评这本书的缺点:“作者给女主人公安排了一条容易走的道路,把许多生活中的困难,现实的复杂性都简单化了……”就显得不够真实。随后“真理报”又发表苏联作家协会理事斯米尔诺夫写的论文,其中对尼古拉耶娃的作品批评说:“这部出自经验丰富的作家之手的作品尽管有着出色的构思与一些毋庸置疑的优点,但是作者毕竟走了最省力的路,在许多地方以简单化的方式解决了新与旧的斗争问题……”
最后归纳起来讲,我个人的看法是:尼古拉耶娃这部作品肯定他是成功的,特别是人们写得好,通过娜斯嘉这样的形象表现出苏联新生一代的性格。但是缺点也是存在的。就是说尼古拉耶娃写得比较简单化了一些,把问题解决的过程简单化了。同时又过分强调娜斯嘉在这中间的作用。另外,关于党中央决议和娜斯嘉的建议不谋而合,我认为这是和生活符合的。实际生活中是有这种可能,但是毛病就在于过分集中了,党中央决议和娜斯嘉的建设相同的地方太多了。因此就觉得不够真实。
最后我把尼古拉耶娃给一个读者的信读一下。为什么要介绍这封信呢?因为可以使我们更了解作者的意图。苏联一个拖拉机站的总工程师德米特里钦科写了一封信给尼古拉耶娃。对她提出意见。他本身就是拖拉机站的一个总工程师,当然对拖拉机站的生活很熟悉。他说:“从你的作品中我们看出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娜斯嘉的路,一条就是阿尔卡琪的路。要末就是人民服务员,要末就是人民包工头,这和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有一些不符合呢?”尼古拉耶娃的答信中这样说:“苏维埃国家的全部历史说明,在我国‘中间的’人与英雄之间并没有什么界限,我们的五年计划的历史是谁写成的呢?是谁在沙地、泥沼、密林那里建造了庞大的工厂的?谁在几年之内建筑起了许多新的城市?就是你所说的那‘中间的’人。是谁在卫国战争的严酷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呢?还是他们。”
昨天还被认为“中间的”人,今天却建立了史无前例的伟大功绩。怎么能不看到这一点呢?不,德米特里钦科同志,我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不是特殊的人。她重复了千百万苏联人的命运——昨天看来还是不出色的“中间的”人的命运。
今天,当生活向我们提出重大而光荣的任务的时候,人们就把藏在心灵里的一切优秀的东西都显示出来了。
德米特里钦科同志,“中间的”人是没有的,就像在我们这个斗争的时代里没有“中间的”道路一样。
在生活中只有两条相互直接对立的道路——建设共产主义的道路和寄生的道路。娜斯嘉的道路和弗尔尚诺夫的道路。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这两条道路上走到底的。一些人走了开头的几步,另外一些人走得更远些,还有些人走了一半。但是生活中每个重要的步子都是迈向这一条或那一条道路的或大或小的一步。
你认为抛弃拖拉机站的那些工程师是走中间道路路的“中间的”人。照我看,他们是在弗尔尚诺夫的道路上走了第一步,虽然这可能是很小很小的一步。
须知我们是生活在艰难的时代。我们是第一次在人数历史上建设共产主义,同时我们决心保卫它,不使它受到任何可能的侵犯。
怎么能没有困难呢?不仅仅拖拉机站有困难。集体农庄、工厂、学校、艺术界都有困难。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害怕困难,结果将会怎样呢?这样的道路将会引到什么地步呢?我们的社会教育了千百万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决不低头的一代人。
一个作家表现了这些人们中的一个人所走的道路,让其他的人更可以满怀信心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这难道错了吗?我认为我是对的,即使我发生怀疑,也有成百封读者来信支持我的信念。小说发表以来,我没有一天不接到几封“中间的”人所发出的这样的信。我的平凡的小说所引起的这种热烈的反应说明什么呢?这只是说明,这些“中间的”人们要走伟大而光荣的道路的愿望是多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