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VERVIEW

概述 OVERVIEW

长乐属于闽中水系,港口林立,河川密布,桥梁古已有之。

桥梁是架空的道路,是山水的纽带。桥,在我国先秦时多称“梁”,如《庄子·杂篇·盗跖》中所载的一对相恋男女约会桥下,山洪来了也不失约的故事。 “桥”字,出现于秦汉时期,最早见于《史记·秦本记》 “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桥”的记载。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桥,经常出现于文人笔下,古今诗人们常常咏桥,借桥言志。陆游咏叹“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那是他怀念当年与表妹唐婉相爱的哀婉动人的故事之一。至于元代马致远悲切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更是为人所熟知。毛泽东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句。桥梁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桥呈现艺术,桥见证历史,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桥是联结的路。

我国桥梁建造技术具有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已有带榫卯的木梁柱建筑构件,足证当时已具备建造房屋桥梁的能力。

福建建桥的历史,虽不算早,但它以精湛的技艺、独具的魅力为世人所瞩目,素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称,当然这“闽中”亦包括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长乐。

一、长乐古代桥梁历史

长乐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口南岸,介于北纬25°40′~26°04′、东经119°23′~119°59′之间。东濒台湾海峡,西与闽侯县毗邻,南与福清市相连,北与马尾区隔江相望。陆域面积6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313平方千米。有大小岛屿、礁86个。域内江河纵横交错,溪涧曲折盘绕,桥梁星罗密布。

据《福建通志》 《八闽通志》 《长乐县志》 《长乐六里志》和长乐三次文物普查等资料表明,长乐自唐、宋、元、明、清至近代,不完全统计有200多座古桥。它们技术精湛、样式繁多、构筑奇巧、内涵丰富、雕刻细腻,它们融入长乐的山山水水,构成一道道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靓丽风景线。

在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长乐桥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唐上元元年(760),梅花人林巨卿为解民涉水之苦,在吴航街道东关村的汾阳溪上捐资建木桥,初名永泰桥,后改名为太平桥。

唐大中年间(847—859),百丈禅师(俗名王木尊)在鹤上镇五峰山下龙泉寺附近建露松桥,有碑云: “露垂天泽,松发地灵,地天交泰,元脉永兴”。虽然现在桥圮碑存,但百丈禅师的善举已经留在了《沙京龙泉寺志》中。

唐咸通年间(860—874),唐宏词科进士林慎思,捐资在漳港街道渡桥村建震龙桥。

五代十国时期,古人在潭头镇建有闸头桥,因横跨港之头而名,东西走向,石拱桥,三墩二孔,桥墩造型如船,雄伟壮观。桥面三块石板铺就,石条犹存刻字“维天成二年丁亥造”字样。天成二年,是927年。

从北宋开始,长乐建造的桥梁,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说,都达到了历史上一个巅峰,尤其是石梁桥。

元、明、清以至民国,虽然如宋代那样大型的石梁桥并不多见,但小规模的石拱桥在乡村仍屡有修造。

二、长乐古桥梁类型

1.碇步桥

碇步桥,或称矴步桥、踏步桥、跳墩子、石蹬桥、堤梁桥等,简称桥碇。严格地说,碇步桥还不能算真正的桥,然而它却是梁或桥的起步,是人类早期仿效自然、师法自然的一种创造。

碇步桥多出现于山区、半山区浅河段或溪涧之间,一般建筑于河滩溪涧浅水地带,随着河底的深浅而曲折,或者纵队排列,亦可供人跨水行走。金峰镇兰田村、松下镇垅下村等处,依稀可见碇步桥的痕迹。遗憾的是,此种桥碇由于工程小,容易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在史书资料中记载甚少,而且桥碇也无刻字,给我们的考证与鉴赏都带来诸多不便。

2.石梁桥

石梁桥是古代桥梁中最常用的桥型。它起源于木梁桥,出现在拱桥之前。在原始社会,横倒在小河上的大树,便成为人们跨河的原始木梁桥,这是不经人为加工的天然桥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天然树干,逐渐设计修成木梁桥。由于木梁桥存在着易腐朽易折断的缺点,人们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资源,雕琢、垒砌而成石梁桥。

长乐石梁桥建造历史,始于北宋盛于南宋,数量名列各个时期之首。架设石梁桥,多用花岗岩条石,在桥面用一至四条石梁架设两岸桥石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两宋时期的桥梁就有近70座。

石梁大者如营前白石桥、玉田三元桥等,桥面用三四条巨梁并排铺设,在当时相对原始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如此巨大的石梁,据说古代石匠是利用涨潮与退潮的水位高低变化、通过船的运输来完成架设,其艰难可想而知。

在大多数古桥石梁上,都镶刻铭文记录当时募捐化缘建造者的姓名、捐献目的及时间。这些铭文十分珍贵,为我们今天考证桥梁的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文字史料,具有很高的证史、补史的价值。

三、长乐古桥梁文化

桥梁不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充当了人们跨山越水的交通便道,还和周边的自然风景一起,构成了无数令人驻足的迷人景观。它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见证了历史发展过程与社会沧桑演变,承载着历史、科学、艺术重要信息。古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科学、鉴赏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1.造桥工艺的活化石

长乐古桥梁,特别是石拱桥,纵横交错、衔接严密、结构稳固,能够利用桥身自重,抵御洪水冲击,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屹立不倒,显示了当时建桥工匠高超的造型技术、造桥工艺,真称得上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如首占镇珠湖村五古桥,横跨溪涧,屹立在山间,成为村中一道风景线。

2.宗教信仰的特征

长乐古桥梁附近,大多都辟建庙宇、神龛,奉祀神祇。神祇以玄天上帝、水神居多,也有观音、土地公等民间常见的神明。这说明这些桥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还是公众祈求港口停泊、航行安全、平安、和顺的场所。

相当部分桥梁,或在石梁上,或在桥碑上,通过镶刻或书写的形式,留下建桥年代、姓名与目的,如古槐镇下村村,古有“飞凤落洋、七星坠地”之说,故村建造七座石桥,今七座桥中唯凤尾桥保存较完好。当中两条长方形石板,有刻字: “昆由、崇贤、敦素、风廉、清平、建兴、海滨、依福、良田、泉元等里,众缘舍谷壹佰余愿及撼会。” “收到钱一十二贯添造斯桥,绍圣元年(1094)甲戌九日劝首林方、林枝、陈镛、都劝首陈鈜题。”

大部分古桥为民众与僧人募捐化缘所合建,也有一部分为官方与名臣、乡贤所建造,如明代兵部侍郎陈省在长乐县城就修建座石拱桥,并有刻字留记。有趣的是,不管是官修或民修,这些桥梁都属民众共有。可见, “修桥铺路”是功德无量、造福大众的善举,已成民众共识,并被民众所推崇。

3.文艺创作的载体

古桥是古代文人墨客、艺人工匠进行文艺创作的重要载体。镶刻在桥亭、桥碑上的楹联、碑文与古桥一起万古流芳,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桥梁及周边历史人文的文字资料,也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古代桥梁中保存下来的碑刻题记、桥联,保存着历史的文化信息,有证史、补史之功,如首占镇上洋村洋尾下自然村,有座石梁桥,桥面刻字,有两则,一是'女弟子庄二十六娘为亡夫郑三十七郎舍钱一十文建修,弟子郑怀深与室中';二是'三十二娘所生父母舍钱六贯文,添修岁次元丰年庚申仲冬二十六日匠人杨大亨'的模糊字迹。由此可知村中姓氏入迁珍贵资料,印证姓氏播迁、村庄发展的源流。

不少古桥有关民间故事至今流传,耐人寻味。鹤上镇青桥村的取青桥,相传隔壁村的举子张镇路过此桥,留下一句“取青紫如拾芥”的句子,后人就在桥上勒上了“取青”二字。像这样有哲理故事的古桥,在长乐县境内还有很多,值得弘扬广大。

古桥不仅连通了此岸与彼岸,也是接着过去和未来,其珍贵的交通价值、科技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遗产。保护和集成这份遗产,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保护、开发和利用古桥文化资源,则是摆在每一个有识之士面前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