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桥
2025年11月01日
通江桥
通江桥,位于山前村。现桥已不存,只在山前村东边的位置,遗留一个“重修通江桥碑”字样的石碑立在路旁。
碑刻为青石材质,长方形(边宽62厘米、边长120厘米、厚15厘米),每整列为18字,全文包括落款164字,阴刻楷书字体。据记载,该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并记载了当时村民集资修通江桥的概况。因年代久远,饱经沧桑,风雨侵损,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只能隐约看到个别字迹。
据村民介绍,清乾隆年间,山前村的地形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在村的东边便是大海。村民以淘海为生,为了更好地提升生活质量,在靠近村庄的海边修建了一个小渔港,每逢鱼汛季,渔港排满了满载而归的渔船,鱼市场面非常繁荣。
但是,令山前村村民苦恼的是渔港和村庄之间还隔着一条河流。俗话说隔山容易隔河难,这条河是山前村到渔港的必经之路,没有一座桥,山前村全体村民的咽喉像被掐住了一样,无法呼吸。因为没有桥,人们不得不冒险涉河到渔港。尤其是汛期山洪暴发,海水涨潮,会给过渡的村民带来很大的危险,经常发生伤亡的悲剧,村民为之苦恼不已。
面对河流和海水涨潮的凶险,民众心有不甘,为了出海时的通行安全,几个村民商议,倡导乡绅捐款建桥,集资建造了过江小桥。然而因为当时山前村的地形不好,经常因海水大涨潮或山洪暴发,把小桥冲毁。小桥随毁随修,众人最终决定建设一座石梁桥,取名通江桥,一时往来人马络绎不绝,山前村则更加繁荣。为了纪念修建通江桥的功德,村民在桥的旁边立了一座“重修通江桥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山前村的发展,村民对原有的河道进行了填埋,村庄到渔港修建了石板道路,通江桥从此埋在了地下,只剩下“重修通江桥碑”立在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