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桥

白石桥

白石桥,位于长安村,横跨于洽浦江两岸,单跨平梁石构,东西走向。全长约28.5米,宽约3米。 《长乐六里志》等史籍中有记载。

桥初建于何时不可考,重建于洪武六年(1373),清初倪三娘再修造。桥造型朴拙,桥墩高约7米多,桥面并排四块条石,每块长约8.3米、宽约0.82米、厚度0.55米,每块条石估计重量超过8吨。

桥堍以花岗岩石交错垒筑成台,顶层条石外部呈拱形状,叠涩伸出。桥中两块石梁无铭刻,外侧两块均有铭文。南向石梁上有内外两段铭刻。

外侧石梁上镌刻“灵泉寺东堂石□□□舍钱重修,愿延景福,时洪武六年十月八日题”楷书铭文,字径约0.23米;内侧石梁上阴刻“景福,时□□□年岁次庚寅十二月望日谨题,劝首弟子林周潘及潘□都句当倪□,石匠陈迪造”楷书铭文,字径约0.16米;西向石梁上镌刻“清信士、弟子郑氏三娘与男倪彦容、媳妇吴大娘乞保家眷男女平安,舍钱壹佰余贯成褫斯桥一所,仗此良因,愿延”楷书字样。

不难看出,石梁上为两段铭文,一段为明洪武六年(1373)灵泉寺东堂修造石桥时所为,即外侧石梁上的铭文所记载的内容。 《吴航闻见录》中记载,灵泉寺创建于唐咸通二年(861),重修于明洪武六年(1373)。另一段为清代郑氏三娘与男倪彦容、媳妇吴大娘等重修该桥时所刻,即西向石梁与内侧石梁上的铭文,全文应该是: “清信士、弟子郑氏三娘与男倪彦容、媳妇吴大娘乞保家眷男女平安,舍钱壹佰余贯成褫斯桥一所,仗此良因,愿延景福,时□□□年岁次庚寅十二月望日谨题,劝首弟子林周潘及潘□都句当倪□,石匠陈迪造。”

由此可见,该桥为(1373)所重修,清代由“信士、弟子郑氏三娘”等舍钱再修。当地流传长乐至省城福州的路引,其中亦有与此桥有关的一段内容可以佐证:“长官县官连湖里,还有一乡白石桥。白石旧桥是柴桥,马过柴透步步惊。明代改造为石桥,白马弃走营前亭,营前陈谨中状元。”至此,可以断定白石上“愿延景福”乃吉祥用语,表达了修桥者的祈求与愿望。

历尽沧桑的白石古桥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长乐通往福州古驿道历史的真实见证。千百年来,寒门学子从这里走过,达官显贵从这里走过,商贾小贩从这里走过,布衣村夫从这里走过。步履声声,或轻或重或缓或急,踩着节拍和桥下潺潺流水酬唱互答千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

白石桥头有一座玄帝亭,相传始建于唐乾宁年间(894—898),进京赶考的学子都在亭里敬香祈愿,保佑路途平安、金榜题名。过了白石桥,就是状元道。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营前人陈谨高中状元。他回乡祭祖,看到家乡道路狭窄,雨天泥泞难行,便慷慨捐资,为乡亲们铺了三条石板大路:南由岐头道铺至状元岭,北由营前邹厝里铺至湖里山下,东由营前里铺至长安村白石桥头,总长六里。今天我们看到的白石桥头的石板路状元道,虽然历经近500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

到了明朝,福清的叶向高走过这条状元道,进京赶考,得中进士,并入内阁。后来,叶向高由京返乡,特地绕道白石桥,并到当年就读的大齐书院看望师长同窗。村中一位读书人出一上联“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求对,叶向高旋即对出下联“客官寓富室宦宅宽宏”,一时传为佳话。自此,慕名前来大齐书院求学的学子络绎不绝,书院也开启了它的鼎盛时代。

白石桥头除了状元道、古驿道的传说让人津津乐道,还有个“白石桥会议”也广为流传。

1967年9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叶飞前来视察建于1955年、灌溉当时长安村300亩耕田的白石桥水渠,并在白石桥上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议,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又宝贵的意见建议,有力地促进了长安村乃至整个长乐的农业发展,也为白石桥历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千年悠悠,流水潺潺。白石桥上,美丽依然。一首动听的歌谣,又在白石桥上响起:

泮野原是柴门祖,九牧分支发四林。

长安长限共湖里,还有一乡白鹭桥。

白鹭桥旧时是柴透,明朝改建做石桥。

早年出地理林仕浦,看白马朝天出状元。

天子门生姓陈名谨,早稻变术中状元。

戚参将出师扎营地,虎口其地方者号礼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