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橹桥

下橹桥

下橹桥,位于区政府旧大院东百余米。乡民陈毅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3—1094),桥下可通舟楫,行船至此下橹,故名。《福建通志·津梁志》《福州府志》《长乐县志》 《长乐金石志》等史籍中有记载。

陈毅,字子中,官御史。

桥全长约4米、宽约2.6米,单孔,呈东西走向。上接阜民桥,下通永济桥,盖五显祠于其上。原桥东西两侧各勒一对石狮,今只剩一对石狮。桥栏尚存,正中书“下橹桥”三大字,每字字径约 50厘米×48厘米,是清乾隆九年(1744)邑诸生陈鹤鸣倡捐重修时书写镌刻。

下橹桥一带,原来是一条较大较深的河流,明嘉靖重造城后,桥围入城内。民国初年,这里依然舟楫可以通行。随着陵谷变迁,岁月沧桑,河流逐渐淤塞,变成了浅溪。

下橹桥有下橹成航的传说,吴王夫差和吴主孙皓都在此造船下橹启航。明永乐至宣德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近百艘的巨舰停泊在太平港,数万官兵驻扎十洋街,由此运输物资,经文洽浦至太平港,转运到大船上。从此人潮涌动,十洋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