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桥

太平桥

太平桥,又名永泰桥、丰泰桥。位于东关汾阳溪上,上接六平山,下通普照桥。始建于唐朝,历朝历代都有重修。1986年4月29日公布为长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通志·津梁志》 《福州府志》 《长乐县志》等史籍中有记载。

唐上元元年(760),梅花人林巨卿捐资建造,名永泰桥。林巨卿,《长乐县志》载为县东梅花坊人。有孝行,葬父周,庐墓三年,有甘露降墓次,后应文行科出仕,县志立传孝悌。

明朝弘治年间圮,署县事姚祯重造,名丰泰桥。姚祯,明弘治间(1488-1505)知长乐县令,百废俱兴。巡视县治东隅汾阳溪畔,发现原来邑人林巨卿创建的木质柴桥——观音桥,被山洪暴涨冲垮,过往民众多涉水。姚县令见此情景,为利济群生,筹资建桥,取名“丰泰桥”。一桥飞架,东南畅通,官绅商贾不再受制于水深流急的溪水,成为吴航第一桥。

嘉靖间复圮,隆庆四年(1570)知县蒋以忠重建,上建三楹(俗称观音亭),改名太平桥。桥长约13米,宽约3.8米,石构,单孔,桥栏柱雕琢石狮,两边各两尊。桥上有碑刻“太平桥”,上款“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忠立”,背刻“太平桥碑阴记”",记述太平桥的历史沿革及重建经过,文字清晰可读。

蒋以忠,江苏常熟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来知县事。在任期间,兴利福民,首罢里胥诸繁费,免赎金、去税人之耗,城内外坊衢桥梁多所营砌,先后修建东门太平桥、迎春桥、南门阳春桥,修建十洋新街、县城城隍庙、县治北街,砌城隍溪石道通下橹桥。以至公馆、社学、养济院,百废俱举,惠绩久远,民不能忘。隆庆六年(1572),因政绩显著,升为部曹。

蒋以忠《太平桥碑阴记》:长乐之东门,旧有观音桥,为邑人往来要津,而芝山、六平、(首石)、小有洞天诸流,俱会其下。昔年淫霖暴涨,冲激崩裂,居民架以浮木,苟为济渡。木又就圮,行者病涉。余来视篆之三月,百废稍兴,(乃)邑人以桥事来告余,谓兹有司责也。前令率因(迁去),不为修举,余其焉辞?然不可以烦吾民;归检家箧,得五金,召里中耆林舜章辈董是役,曰:“汝且以吾为倡,当必有嗣吾志者。”未几,僚佐助之,庠三师助之,邑缙绅出民竞助之,不逾月,得金几百十五有奇,而桥工具焉。易木以石,更故以新,屹焉修焉,坚固倍昔。桥之上,复建亭三楹;便憩行人。落成之日,稚老圜桥,余因稔于众曰: “观音乃佛家者流,桥用为号,不可以训。吾今易名‘太平’,以示人和时宁之意。”民拜稽首谢。是岁果海波不警,田畴再登,米斗四钱,民咸乐业。众欣欣为太平之应,相与伐石树之曰:“桥之谶也,不可不记。”(余遂为记岁月姓氏云。尔时皇明隆庆肆年仲夏之吉。进士知长乐县事,苏州蒋以忠记。县丞黄文弼、主簿陈与敬、□本旺,儒学教喻陈豪,训导朱儒、王汝治、管工林舜章、高允实、陈以伦、李启元。)

注:邑人张善贵,拿县志中《太平桥碑阴记》,与碑文校对,发现字句略有不同。文中括号中的内容,为碑文。碑文收入张善贵编纂的《长乐金石志》。

民国时期,湖南湘乡人、长乐县县长王伯秋,是孙中山女婿。在长乐推行“好人政府”,广行善政。对蒋以忠所撰写的“太平桥”碑刻,特别喜欢。于是,他命人把“太平”二字拓了好多幅,赠送给亲朋好友。王伯秋拓“太平”的故事也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开来。

民谚传“汾阳水派流溪下,石架长桥颂太平”,太平桥下是汾阳溪,溪水是因为旁边有一座汾阳王庙而得名。飞架在汾阳溪上的太平桥,是古代桥梁巧匠的杰作,是长乐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留下一座完好的石桥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