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出生之年

第三章 出生之年

出生之年过去一般被认为并不在教育的范围之内。婴儿至少到会说话之前,甚至更晚,都是由他的母亲或者保姆全权照料的,因为在人们看来,她们本能地知道哪些是对孩子有益的。但是实际上她们并不知道。很多孩子在出生的第一年里就夭折了,而那些活下来的孩子里,也有许多健康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不当的护理还为日后糟糕的心理习惯埋下了祸根。所有这些直到最近才被人们意识到。人们总在抱怨科学干涉了育婴,因为这让母子相依的动人景象被破坏了。但是,感情用事和舐犊之爱无法并存,关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会希望孩子活下去,即便是一定要运用理智来实现这种目的。我们相应地发现最容易这般感情用事的,是自己没有孩子的人,还有像卢梭那样的,情愿将自己的孩子丢给育婴院的人。有文化的家长一般都积极了解科学的说法,而没文化的家长也能够去咨询请教妇产中心。这么做的成效体现在婴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有理由相信,只要照顾充分、技术得当,在襁褓里就夭折的孩子很少。不仅这样,存活下来的婴儿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也都会非常健康。

严格地讲,身体健康的问题并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应该留给那些从事医学研究的人处理。除非它们在心理学上也具备重要性,否则我不会谈到它们。但是在出生之年,生理和心理基本上是浑然一体的。而且看管婴儿时所犯的纯粹生理学上的错误,会为后来的教育者带去麻烦。所以,我们无法彻底避免进入按理说并不属于我们的领域。

新生儿具备各种反射和本能,但是没有形成习惯。他们在娘胎里形成的任何一种习惯,在新的环境中都无法发挥什么用处:有时甚至连呼吸都要重新学习,有些孩子之所以夭亡,就是因为学得慢了。只有一种本能,婴儿是发育完善的,那就是吮吸;婴儿在吮吸时,不会因为环境是新的而感到不舒服。然而在余下醒着的时光里,婴儿都是在一种恍惚的迷惘里度过的,想要摆脱这种状态,办法就是在24小时中的大多数时间里睡觉。过了两周,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婴儿已经通过有规律地重现的经验学会了期待。他们俨然已经成了保守主义者——可能比以后所有的时候都更加保守。他们厌恶一切新鲜的事物。如果会说话,他们会这样说:“你以为我会在有生之年让我保持终身的习惯做出改变吗?”婴儿习惯的形成速度令人咋舌。婴儿养成的任何一个坏习惯,都会对今后好习惯的养成构成障碍,这就是婴儿早期最初形成的习惯为什么如此重要。如果这些最初的习惯是良好的习惯,那么就不会有无穷的后患。何况从往后的人生来看,很早形成的习惯与本能无异,都是十分根深蒂固的。后来养成的与之对立的新习惯不可能具备一样的力量,因此,最初的习惯应该为人们所高度重视。

当我们对婴儿期的习惯养成进行讨论时,应该从两方面予以考虑。最重要的是健康,然后是品性。我们盼着孩子成为那种讨人喜欢的人,并可以成功地面对生活。幸亏健康和品性是并行不悖的,对一方有利的,对另一方也有利。即使在本书中,品行是我们所着重关注的,健康也需要一样的训练。如此,我们就不用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要么成为身强力壮的恶棍,要么成为身体孱弱的圣人。

现在所有受过教育的母亲,都懂得这样的事实:定时地给婴儿喂食而不是婴儿一哭就喂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它对孩子的消化更有好处——这是一个十分充分的理由。不过,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是可取的。婴儿往往比成人设想的要更加刁钻,如果他们发现啼哭能够为他们带来好处,那就会这么去做。在往后的生活中,当抱怨的习惯让他们招人讨厌而不是惹人喜爱时,他们就会觉得吃惊和愤怒,在他们眼中,世界是冷漠无情的。但是如果她们长大后出落为迷人的佳丽,那么她们即使是嗔怒,还是会讨人喜欢,儿时养成的陋习就会得到强化。富人也是一样。除非人们在婴儿的时候得到了正确的对待,要不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将会视他们的能力程度,而变得越来越牢骚满腹,或者是贪得无厌。

出生之日,也正是必要的道德训练开始的时候,因为训练从这时开始,不会让期望变成失望。如果从任何一个从这往后推迟的时间开始,就一定会遭遇逆向习惯的顽抗,并因此激起憎恨。

因此,和婴儿相处得在冷落和疼爱之间寻求一种十分微妙的平衡。只要是维持健康所需要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孩子受了风寒,就应该悉心照顾他,还要确保他干燥和暖和。然而如果孩子没有适当的身体原因却哭闹不止,我们就任其哭闹,那么他就不会变成小皇帝。照顾孩子时不应该过于娇惯他们:该做的确实一定要做,但是不能过分地表达关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将孩子视为比小狗更有趣的可爱宠物。一定要从最开始就将其作为潜在的成人,予以认真看待。在成人身上让人接受不了的习惯,在孩子那里没准会颇为讨人喜欢。孩子当然是不可能真的具有成人的习惯的,不过我们还是应该避免任何对养成这些习惯有影响的东西。我们特别不应该让孩子产生一种自负感,在日后的经历中这种自负感会变成挫败感,并且不管怎样都和事实不符。

婴儿教育的困难,主要在于父母怎样才能实现微妙的平衡。为了避免孩子的健康受到损害,父母需要做到含辛茹苦、无微不至;如果没有强烈的父母之爱,这些品质是无法达到充分的程度的。但是,这种爱又非常有可能变得不明智。对于那些对子女十分宠爱的父母而言,孩子是他们的无价之宝。如果不加留意,就会被孩子觉察到这一点,他们会认定自己就是像父母心目里那样的重要。

但是在今后的人生里面,社会环境是不可能这样拿他当宝的,这种将自己认定为别人世界之中心的习惯,将会让他处处碰壁。所以,如果孩子是偶染小病,父母应该等闲视之,泰然处之,不只是在出生之年要这样,以后也应该这样。在过去的时候,婴儿是既受束缚,又被溺爱:他们的手脚没有自由,被穿了过于暖和的衣服,活动大大地受限制,但是大人又十分地疼爱他们,帮他们摇摇篮,哼歌给他们听,还将他们抱到膝上摇逗。这是极其错误的,因为这能够使孩子成为娇生惯养的无法自立的寄生者。对的做法是:鼓励自主活动,阻止要求他人。别让孩子看见你为他做了如此多的事,或者吃了如此多的苦。让孩子尽量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过他应该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成功,而非通过对大人们的颐指气使。在现代教育里面,我们的目标是把外在的管束降到最低的限度,但是这需要一种内在的自律,而出生之年是一生中最容易养成这种自律的。比如你想让孩子睡觉,别来回地摇动摇篮,也别将他抱在怀里,甚至别待在他能看见的地方。一旦你如此做了一次,孩子就会要求你下次还要这样做,那么在短时间内,让孩子入睡就会变得非常棘手。将孩子收拾得暖和、干燥、舒服,然后就果断地将他放下,柔声低语说上几句后,就把他单独留下。他可能会哭上几分钟,然而只要没有生病,他的哭泣很快就会停下来。过了一会儿你再去看,就会发现他已经睡熟了。同爱抚和迁就相比,这种做法可以让孩子睡得时间更长。

就像之前所说的,新生儿是不存在习惯的,有的只是反射和本能。这意味着他的世界并非由“对象”构成。反复出现的经验,乃是认知的必要条件,同时认知又是“对象”概念产生的必要条件。新生儿很快就可以熟悉婴儿床的触觉、母亲的乳房(或者是奶瓶)的触觉和气味,还有母亲或者保姆的声音。但是,能分辨母亲或婴儿床的视觉外观要稍晚一些,因为新生儿不清楚怎样集中视力,好能够认清形状。而只有通过联想所形成的习惯,视觉、听觉、嗅觉还有触觉才能够渐渐汇聚,合成一般的对象观念,这种观念只要出现了,就会导向期待它的再次出现。就算到了这时,新生儿暂时还是不能感觉到人和物品之间的差别;所吃的奶一半是由母亲哺乳的,一半是用奶瓶喂的婴儿,在一段时间内对母亲和奶瓶是一样的感觉。在这整个期间内,教育一定要采取纯粹的物质手段。婴儿的快乐是物质上的——大部分是食物和温暖,同时痛苦也是物质上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寻求和快乐有关系的东西,还有避开和痛苦有关系的东西而产生的。有的时候,孩子的哭泣是对遭受的痛苦的一种反应,有的时候,则是追寻快乐时的一种举动。诚然,一开始仅限于前者。但是因为孩子可能遭受的任何真正的痛苦一定会被尽可能地消除,哭泣最终一定会和快乐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所以,孩子很快就开始因为想要得到快乐而啼哭,而不是因为身体感到不适,这是他最开始的理智成就之一。但是无论他如何努力,也无法发出他的确痛苦时的那种哭声。母亲只要细听一下,就能发现差别,而如果她是一位明智的母亲,就应该将这种并非表达身体痛苦的哭声忽略。通过哼歌给他听,或者把婴儿抱到膝上摇逗来哄孩子,固然是简单又惬意的,但是孩子对这些娱乐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且速度惊人,这样很快会影响到必要的睡眠——除了吃东西,睡眠本来应该占去他一天里差不多所有的时间。若干这类的告诫显得有些不中听,不过经验表明,它们对孩子的健康与幸福是有利的。

但是,即使成人应该将所提供的娱乐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婴儿的自娱活动,却应该持有尽量鼓励的态度。从最初婴儿就应该拥有踢腿等活动肌肉的机会。我们的先人为什么会如此长久地坚持使用襁褓,这一点真的是不可思议。这一点表明,就算是父母之爱,也敌不过懒惰,因为手脚自由的婴儿需要的照顾更多。孩子一旦可以集中视力,看见活动的物体,特别是飘荡在风里的东西就会让他感到快乐。孩子可以有的娱乐活动很少,直到他学会怎样抓住看见的东西。快乐到那时就一下子大为增加了。在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睡觉,练习抓东西就足可以保证他拥有很多的乐趣。对声响的兴致也产生于这一时期。对手指和脚趾的控制则要稍稍早一些。一开始脚趾的活动是纯粹反射性的;而后婴儿发现,它们是能够随意活动的。这带来的快乐甚至可以和帝国对外邦的征服相提并论:脚趾再也不是陌生的身体部位,而是自我的一部分。从这以后,只要在孩子能够够到的范围内有合适的物品,他就可以有很多的娱乐活动。孩子的大部分娱乐活动恰恰是对他的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当然,有一个前提是别让他跌倒、将别针吞下或者做别的会伤害他自己的事。

除了享受食物的时候,对婴儿来说,出生的头3个月总体来说是比较沉闷的。他舒服的时候就是在睡觉,而他醒着的时候一般都是有一些不舒服的。人类的快乐由心理能力决定,不过不到3个月大的婴儿是没有经验和肌肉控制力的,以至于这些能力无从展现。动物幼崽享受生活要早得多,因为它们对经验的依靠较少,更多的是依靠本能;但是婴儿能够依靠本能做的事太少了,提供不了什么愉悦和乐趣。总体来说,这头3个月是相当无聊的。但是,对于拥有充足的睡眠来说,乏味倒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总逗孩子玩,他就会出现睡眠不足。

在差不多2到3个月大的时候,孩子学会了笑,并且对人产生了和对物品不一样的感情。也是在这个时期,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社会关系开始成为可能:当看到母亲,孩子可以而且确实表现出高兴,并出现了并非只是动物性的反应。

对表扬和认可的欲望很快滋长起来。我的儿子在5个月大的时候,第一次真切地流露出了这种欲望,当他经过几番尝试后,终于成功地拿起了桌上的一个有点沉的铃铛,并摇响了它,他环顾周围的每一个人,自豪地笑着。从这时候开始,教育者就有了一件新武器:表扬还有责备。在整个童年时期,这件武器都非常有威力,但使用它一定要非常谨慎。在出生的第一年里,不应该进行任何责备,在第一年以后也应该尽可能地少责备。表扬的危害要相对少一点。不过也不能轻易地表扬,以免表扬失去了它的价值,也不应该过分地表扬孩子。当孩子第一次学会了走路、第一次说出能够理解的词语,父母再能沉得住气,也会情不自禁地夸赞孩子。通常,当孩子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表扬就是给予他们的恰当奖励。此外,让孩子感到你对他的学习愿望是支持的,也是非常有益处的。

不过总体而言,婴儿的求知欲是这样的强烈,父母只需要为他提供学习机会就可以了。为孩子提供一个发展的机会,剩下的都由他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教孩子爬、走或者学习任何别的肌肉控制的基本方法是没有必要的。诚然,我们通过和孩子说话来教他学习说话,然而对刻意地教说话能有什么效果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孩子拥有他们独特的学习节奏,试图强迫他们是不对的。在整个人生历程里面,经过一开始的困难之后体验到了成功的感受,乃是努力的一大动力。困难千万不能大到让人感到气馁,也不能小到不能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从人的出生到死亡,这是一条基本的规律。学有所获,凭借的是躬身实践。大人能做的,是为孩子演示某个想要完成的简单动作,比如摇晃拨浪鼓,然后让孩子自己弄明白该如何去做。别人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对进取心的一种刺激,它自身绝对不是一种教育。

在幼儿期,规律和惯例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在出生之年。一开始就应该养成对睡眠、饮食和排泄的定时习惯。此外,熟悉环境在心理上也非常重要。它让孩子学会了识别东西,避免过度紧张,并可以产生安全感。我有时候在想,对于自然统一性的信念——据说这是科学研究的一项公设,完全来自于对安全的渴望。我们可以应对预料之中的事,不过自然规律突然发生了改变,我们就会灭亡。弱小婴儿需要安抚,如果所有的看起来都是按照不变的法则而发生,所以能够预测,那么他会更加快乐。对冒险的喜爱在童年后期出现,不过在出生之年,一切不寻常的事都会引起恐慌。尽你所能地别让孩子害怕。如果孩子生了病,你非常担心,就要小心翼翼地,将你的不安掩盖住,以免通过暗示传染给他。别做任何可能导致刺激的事。如果孩子出现了不按时睡觉、吃饭或排泄的现象,不要让他感觉到你的在意,否则就会助长他的自负心理。不光是要在出生之年这样做,随后的几年更要这样做。

绝对不能让孩子觉得某种必需的日常行为——比如本来应该成为一桩乐事的吃饭,乃是你所期望的东西,你是为了让自己高兴,才要他这么做的。否则孩子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掌握了新的权力来源。于是即使是一些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完成的行为,他也会希望被人哄着去做,要不就不做。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没有足够的才智来做出这样的举动。他的知识有限,体力单薄,但是在这些限制并没有起作用的地方,他拥有的智力绝对不比成人差。孩子在出生头12个月里学到的东西,要多于以后任何一段同样长的时间。如果没有极为活跃的智力,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简而言之,就算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要将其视为一个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来尊重。不能为了贪图一时便利,或者是照料孩子的乐趣,而将他的未来牺牲,这两者都是非常有害的。这里和别的地方一样,为了不偏离正轨,一定要将爱心和知识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