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的起源
2025年09月26日
第一节 笛子的起源
笛子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乐器之一。据考证,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即现在的中亚细亚一带)以后,长安(当时的国都,即现在的西安市)就有了笛子,后来逐渐在全国流传。因此,笛子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78年在湖北随县挖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墓(雷鼓墩一号墓),在墓中出土的大量殉葬乐器中,有两件名为“篪”(chí)竹管乐器。它外形像笛子,共有6个音孔和1个吹孔。长约30厘米,内径约14毫米。但与现在的笛子不同的是尾部封闭。音孔不是开在与吹孔成一直线的上端,而是开在外侧,且开音孔处的竹皮削去1/3的厚度,使竹子的圆体成为平直状。
古代还有一种笛子,也是以五声音阶制成的,全笛除吹孔之外,只有4个音孔,加上筒子音(全按音孔)共发出、1、2、3、5”五个音。
笛子的特点是制作简单,携带方便,音色清脆、嘹亮,且动听而表现力却很强。一般的吹奏技巧并不难掌握。
由于笛子具有上述特点,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为我国广大群众所喜爱,而且随着乐器的不断改革,吹奏技巧的不断创新,笛子的艺术表现力更为丰富。过去,笛子多用于伴奏和合奏,尤其戏曲音乐伴奏中用得较多。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目前不但成为伴奏和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之一,而且已成为一种富有极强表现力和深受群众欢迎的独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