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唤音
四、唤音
唤音分“上唤音”和“下唤音”两种。在民间乐曲和一些戏曲音乐的伴奏中使用较多。巧妙地运用唤音,能使曲调更加生动、明快、富有生气。目前还没有通用的符号来作标记,有的用小音符标记在本音的左上方,如:或
等。但这种记法很容易同“倚音”相混。为了学习的方便,在这里采用在小音符上加一括弧的记法。即:
等。
1.上唤音
“上唤音”也可称“打音”,因为“唤音”一词是指乐曲的装饰音而言,“打音”指吹笛的手指动作而言。其实二者内容与目的皆同。“打音”在吹笛中可称做一种技巧,也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习惯演奏手法。特别在吹奏古典的乐曲,和南方那种秀丽的乐曲中,则常见不鲜。它多用于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或由低音转向高音时,有助高音的奏出。这种技巧适用于速度较慢的乐曲。在不用吐奏的情况下,可使本音更清楚、稳当地奏出来,其效果比吐奏柔和、连贯、华丽,没有顿断的感觉。唤音的奏法是,在还未发音之前,先将上方二度音孔的手指放开,然后与吹气的同时迅速按闭音孔。唤音与“上倚音”的效果截然不同,它要求发音孔上方的手指在开放时尽量拍低些,开闭的动作要急促,不让发音孔上方的音像上倚音那样明显出现。使用唤音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本音更好地发出来,决不能主次不分,使唤音超出了本音。如:(小工调)
上唤音还有另一种奏法更为巧妙,就是在唤音上再加一个小的颤音。如:等。这是习惯的叠打手法,一般都不标记出来,其实际音响效果,基本上是:
2.下唤音
“下唤音”也可以称为导音。它与“上唤音”的奏法差不多,只有一点不同,前者是采用本音上方的二度音,后者是采用本音下方的二度音。具体奏法是,在发音孔还未发音之前,先把发音孔按闭,可以按闭一个全孔或者大半孔,甚至半孔,这要根据乐曲的速度、风格等情况决定。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按闭全孔,但按指要松弛,比如吹奏第四孔的“2”音时,就先把“2”的音孔按闭,当气吹出时,该孔按指也同时迅速向上抹开(略有一些抹动即可,不可奏成滑音),这个抹动的过程和下二度音的微微一现,就奏出了“下唤音”的效果。下唤音适用于速度较慢的乐曲,善于表现悲伤低沉的情绪。如下例:(正宫调)
吹奏唤音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运气要连贯、均匀,不宜过猛,口风不可过硬、过急。
(2)不管是上唤音还是下唤音,吹奏时,一般都应避免使用吐奏相助,只能依靠气息的冲力来相助,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只能偶而轻轻点吐一下,或使用“内吐”和“气吐”。
(3)当吹奏“上唤音”时,发音孔的上方音孔的开、闭是决不允许发出音的,否则就不成“唤音”了。因此,在需要的情况下,演奏者可借此空隙换一下气或者把气息稍稍中断一下。吹奏“下唤音”时也是如此,即发音孔的上方音孔的按指,在做闭孔动作时,不能发出任何音响,此时也是换气的好时机。